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在他们的眼中,科学具有无穷的奥秘,科学和实验在一起,科学是很好玩的事情,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
一、汇入新课
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反思: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反思:在科学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一些言语的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隐性指导,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和谐、有效的环境。〕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数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反思: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数,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土壤是什么型别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的就是土壤。在《了解土壤》这一课首先是利用资源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不同地方不同环境的土壤以及土壤的不同作用。紧接着利用校园现有的环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地点主要选取了学校的芳菲苑以及操场的沙坑,两种土壤对比性比较强,方便学生进行客观的比较。芳菲苑主要是壤土,土壤中的动植物相对丰富,加之上学期观察过校园里的动植物,所以对于学生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而言,显得稍显简单。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记录,利用现有的科学习作册附录的表格,教会学生对观察之后的准确记录是本次观察的一个重点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在教室利用配套器材,对土壤样本进行细致观察。给每一小组同学发放少量土壤,学生一开始觉得什么也没有,慢慢的细心的小朋友会在这些土壤中发现很多小东西,比如小树枝、头发、石子、虫卵等等,在这个观察实验中,不仅要学会正确使用观察器材,同时也要正确使用放大镜,在实验过程中,不停的强调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明白一个实验的成功是依靠整个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记录单上图文并茂的记录了自己的观察结果。
接着利用观察完的土壤做土壤成分的实验,将土壤全部倒在纸巾上,用纸巾包住土壤,感受纸巾的变化,学生们会说纸巾变软了,潮了,冰凉的,再次引导,学生便能自己思考出结论:土壤中含有水分。这个实验在八个班中做的都很成功,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的,效果比好。
第三课时的了解土壤,主要是演示实验。一、将硬土块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生成,得出结论:土壤中有水分。二、搅拌土壤,静置,观察现象,由于时间较长,这个时间做了第三个实验,将土壤在火上烧一烧,这里主要是教会学生使用酒精灯,利用视讯以及现场演示,教会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像酒精灯这样比较危险的实验器材。然后进行实验,学生发现试管壁出现水滴,得出土壤中有水分,发现土壤变硬变干,知道陶瓷之类的制品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临近下课时,让学生观察静置之后的烧杯,学生发现土壤分层了,知道壤土中含有沙土和粘土两种物质。
本次课一共用了三个课时,时间相对比较长,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很大,因为每一节课都是不同的内容,在老师的不同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以及观看都能得出正确答案,这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科学课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他们不仅要学会知识,更中药的是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思考。
由于我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还有很多地方考虑的不够充分,比如带领学生外出观察,学生的纪律参差不起,对课堂教学的进度影响较大:演示实验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操作,二不是教师空洞的讲解和讲台上的演示,这样会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充分考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良土壤的方案需要的材料和依据的科学知识还有改良土壤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一 土壤酸碱性测定
一、 实验目标:
1、 初步学会土壤取样测试的方法。 2、 学会用PH试纸测定土壤酸碱度。
3、 了解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提出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二、
实验器材:
木棍、废报纸、玻璃棒、试管、蒸馏水、PH试纸、窗纱、布袋。 三、 实验过程:
1、
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如山坡、大田、森林、海洋、菜地等,确定3-4
个地块取样。 2、
在取样地块上按一定间隔确定取样点位置,确定5—6个位置。(注意:
每个取样点要去掉表面的石块和动植物残体,取0—20厘米范围内的土壤各20克) 3、
取1克左右土样放入试管中,加5毫升蒸馏水,震荡30秒后静置。
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夜,滴在PH试纸上,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记下PH数值。 讨论: 1、
当地主要农作物和常见乔木生长的土壤酸碱性如何?查阅资料,了解
这样的酸碱性是否适宜这类植物的生长? 2、 提出改良当地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实验二 碱和盐的性质
一、 实验目标:
1.用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性质的探究。 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盐的一些性质。
3.学习含SO42-或含CL- 的化合物的检验方法。 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 二、 实验器材:
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多孔瓷板、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备考资料 计算机一级考试 计算机二级考试 计算机三级考试 计算机四级考试
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蒸馏水等。 三、实验过程:
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如山坡、大田、森林、海洋、菜地等,确定3-4个地块取样。
三、 在取样地块上按一定间隔确定取样点位置,确定5—6个位置。(注意:每个取样点要去掉表面的石块和动植物残体,取0—20厘米范围内的土壤各20克)
四、 取1克左右土样放入试管中,加5毫升蒸馏水,震荡30秒后静置。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夜,滴在PH试纸上,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记下PH数值。 讨论: 3、
当地主要农作物和常见乔木生长的土壤酸碱性如何?查阅资料,了解
这样的酸碱性是否适宜这类植物的生长? 4、 提出改良当地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土壤改良主要可以划分成为两个阶段,其一为保土阶段,其二就是改土方式。
1、适当添加改良剂材料
2、针对盐碱地进行合理的改良处理
3、促进重金属土的还原反应、沉淀反应与吸附反应
4、结合土壤中酸碱度特点,进行营养元素的分析,在微生物添加处理的情况下,使用果树等生物方式进行调节
扩展资料:
随着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各种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在经济效益高的大棚蔬菜和果树区,种植户被土壤问题困扰更重,近几年土壤调理剂在这些区域也开始升温,土壤调理剂对于土壤的主要有疏松土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保水保肥,缓解土壤酸化、盐碱化等方面的作用。
土壤调理剂的分类大致分为四类:
1、以天然矿石为原料:如钾长石、石灰石、白云石、麦饭石、沸
石、磷矿粉等;
2、以工业副产物、废渣或废液为原料:如碱渣、味精发酵尾液、钢渣等;
3、以贝壳为原料:牡蛎壳高温煅烧的居多。
4、以动物毛发为原料:动物毛发螯合等。还有一些未取得登记,但广泛在添加使用的,化学类的如聚丙烯氨酰胺(松土精),有机类的如腐植酸、黄腐酸等。?
中国绿化苗木网-天津市滨海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措施与成效
人民网-配套土壤改造措施和质保体系
黄土高原原生黄土是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物,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经洪积、冲积改造而成的。
在第四纪黄土堆积时期,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旋迥,黄土地层呈现黄土与古土壤的更替变化。根据黄土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上、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按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第十五层黄土下界面之下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第一古土壤上界面之下至第十五层黄土下界面之间为中更新离石黄土。第一黄土层是形成于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马兰黄土之上的黑沪土为形成于全新世的古土壤层。
黄土高原黄土地层的分布厚度在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一般为150-250米,六盘山以西一般在100米以内。不同地层黄土厚度也不相同:午城黄土厚度不大,洛川黑木沟为58米,山西午城为17.5米。
离石黄土是黄土高原黄土地层的主体,一般厚度100-150米,最大厚度分布在径河与洛河的中游地区。马兰黄土分布极为广泛,一般厚度10-30米,天水附近小于10米,董志源9.6米,洛川源10米左右。全新世黄土厚度-般为2-3米,其中的黑沪土层厚度1-2米。
扩展资料:
黄土的结构构造:
黄土普遍具有发育良好的管状孔隙,孔径大者达0.5~1 cm,孔内大都填充有不同数量的碳酸盐,部分孔隙几乎全部被碳酸盐充填黄土的孔隙度较高,一般为33%~64%。经验证明,黄土的多孔性是黄土湿陷性的基本原因。
黄土中垂直节理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内部在铅直方向上受张应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黄土中又有着众多的铅直孔隙,削弱了水平方向的合力,因而沿铅直方向易产生裂隙。在黄土区的边坡部位,经常沿节理面发生崩塌,形成峭壁,有时至产生大规模的滑坡。
黄土不具层理,黄土的粒度在垂直剖面上虽然有粗细变化,但这样的变化并没引起明显的成层交替的现象,与一般层理不同。黄土状土孔隙较黄土少,但层理很清晰。
百度百科——黄土高原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夷浩圆”
本文概览: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在他们的眼中,科学具有无穷的奥秘,科学和实验在一起,科学是很好玩的事情,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章不错《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