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开头四字成语
博开头四字成语 :
博大精深、
博览群书、
博采众长、
博识洽闻、
博洋内涵、
博见洽闻、
博者不知、
博采群议、
博关经典、
博通经籍、
博士买驴、
博览古今、
博物君子、
博学笃志、
博文约礼、
博学宏才、
博而不精、
博弈犹贤、
博浪飞椎、
博而寡要、
博闻辩言、
博硕肥腯、
博学多才、
博约相辅、
博闻强识、
博施济众、
博览五车、
博学鸿词
2. 带“博”字“微”字的四字成语包含“博”的成语:
博闻强识 博采众长 博览群书 博古通今 博大精深 博闻强记 博闻强志 博学多才 博弈犹贤 博文约礼 博士买驴 博学多闻 博采众议 博而不精 博而寡要 博施济众 博学洽闻 博通经籍 博洽多闻 博硕肥腯 博物君子 博物洽闻 博识多通 博闻多识 博览古今 博闻辩言 博览五车 博物多闻
包含“微”的成语:
微不足道 微言大义 微乎其微 微为繁富 微显阐幽 微文深诋 微服私行 微过细故 微言大谊 微察秋毫
3. 博物馆的博的四字词语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海市蜃楼
高屋建瓴
亭台楼阁
城门失火
精美绝伦
巧夺天工
固若金汤
铜墙铁壁
坚如磐石
4. 博+开头四字成语博采众长 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博大精深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博而不精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博而寡要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博古通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博洽多闻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博识多通 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博士买驴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博硕肥腯 博硕:形状大;腯:音‘途’,肥壮。指六畜肥壮。
博通经籍 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博文约礼 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博闻辩言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博闻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博闻强识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博物洽闻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博采众议 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博览古今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博览五车 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博闻多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博闻强志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博物多闻 指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博物君子 指博学多识的人。
博学洽闻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博弈犹贤 后指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博物是什么意思
入馆观万物博物致知意思是进去能看看很多东西,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感悟心得。这是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语,馆中藏万物,博物以致知。博物馆里有世间万物,进入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也可从中感悟到一些心得。国际博物馆日是每年5月18日。博物馆日的意义就在于推广博物馆,让公众更了解博物馆,使它们的作用和意义能够得到体现。
什么事博物情怀
博物的本意是辨识了解各种事物,引申指万物。现多用作动植物、矿物、生理一类学科的统称。(读音bówù)。
(1)、(名)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natural science]。
(2)、〈文言义〉 (动)通晓众物,见多识广[knowledgeable]。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汉书·楚元王传赞》
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推道术,尚权利,辟略小辩,虽非正法,然巨儒宿学,恶然大能自解,可谓博物通士矣。——汉桓宽《盐铁论·杂论》。
草木虫鱼,《诗》家自为一学,博物尤难。——宋·欧阳修《笔说·博物说》。
“博物情怀”并不局限在草木上。人们观星、辩鸟、识贝、藏石,总之带着热爱去做着任何一种认识自然风物的事情,愿意去汲取社会知识以外的自然知识,便可算是博物地生存了。一生都只与人际关系打交道的人,也许熟谙人情,对世界的理解却可能是扁平而干燥的。
从《博物人生》看“博物情怀”
麦苗
面对一朵花,博物学家首先会是赞美她。许多人会问:“你研究这朵花有啥作用?”这个问题,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卢梭就曾回答过。这位百科全书派的才子说:“我瞧着她漂亮。”
我想,人们如何对待一朵花,便如何看待自然界的风景。
刘华杰教授的新著《博物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为读者所提供的道路,是Livingasanaturalist,像个博物学家一样活着。
《博物人生》开篇即叙述了传播博物学的意义,提出了博物学的编史纲领,进而提议将人类文明史重写。本书核心思想就体现在这长达近100页的“博物视角下的人类知识”一章中。接下来的几章里,作者又细数了西方博物学家们的生平、《诗经》中的博物学解读、民国时期的博物学著作,与当代的一些博物学传播组织。而最后一章“走进草木世界”则最有意思,鄙夷“光说不练假把式”的刘教授在这里以亲身体验告诉读者,他近几年是如何活得像个博物学家的。
我所知道的刘华杰是一位喜爱“沾花惹草”的人,极其喜欢。他在孩提时代无数遍翻着家里的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记住了书里的草药知识与图谱。此后,他完成中小学的学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最终又回到北大工作,然而在漫长的高校求学生涯里,他忘记了自己曾经对草木知识的热衷。而这热爱之情,忽而在他当上高校教师之后苏醒了。此后的十余年,他在业余时间里慢慢识记起了自己身边的草木名称,以致后来走遍天涯觅芳草,一发而不可收。在“走进草木世界”里纪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他驱车误入永定河谷,惊见两种外来入侵的豚草,数目不算多。于是,他开始用手拔掉这些即将侵占本地植物的不速之客。比起喷洒造成污染水体和土壤的农药,在入侵初期就手动拔除是最有效的途径。中途有好些人不解地看着他,估计以为这是在搞破坏吧?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刘教授早已不仅是“我瞧着她漂亮”地“沾花惹草”了。博物学家的思维并不站在某一个物种的利益上运行。正如美国博物学家利奥波德所说,他们“像山一样思考”。山里的狼嚎让闻者毛骨悚然,而山却知道狼嚎意味着食物链之生生不息,自然界之生生不息。
“博物情怀”并不局限在草木上。人们观星、辩鸟、识贝、藏石,总之带着热爱去做着任何一种认识自然风物的事情,愿意去汲取社会知识以外的自然知识,便可算是博物地生存了。一生都只与人际关系打交道的人,也许熟谙人情,对世界的理解却可能是扁平而干燥的。
在中国,我们的传统学者常保有着浓浓的博物情怀,哪怕他们没有一人被称为“博物学家”。在先秦时代,老庄之说爱用比喻,常用自然风物来讲故事,“上善若水”、“鲲鹏扶摇羊角直上”、“天籁之音”等比比皆是。孔子更是教导学生应“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样的教诲延续了几千年。
一个将此博物思想具现化的实物便是中国的古典园林。园林设计讲究“可观、可行、可游、可居”,四者缺一不可,处处是人与自然的自洽。四个“可”中,“可居”尤为可贵。我们今日游览苏州园林,处处是如织的游人,导游扯着喇叭让游客到某个位置拍照留念,便得到“古典味儿浓郁”的好照片了。可有人细细赏玩古人的筑园哲学?
我们曾经有过与自然相谐的哲学,我们传统的学者甚至精于“博学宏词”。中华文明没有孕育出西方式的实验科学,是民族之不幸,还是自然之大幸?老子的《道德经》启发了西方学者,让他们提出了“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可能性。而今,眼看着国人口号高喊地让现代性这只猛虎狂奔,我不禁要问:这是谁憧憬的未来?
在今天提倡“博物学”,恐怕难以在大学学科建制里寻得一个合适的位置,可重新回首中华文化里的博物情怀以及西方博物学家的自然思想,却于个人修养大有裨益。这也是刘教授希望自己的哲学系研究生去做的:整理博物学家们的思想。
此时,我想起了自己在华南师大历史系求学的本科时代里,有一位叫董立章的退休教授。先生已驾鹤西去两年有余了。在学生的回忆里,每当他栽种的牡丹花开了,他便要拿着尺子去丈量花朵,然后不自觉地微笑了。
《大众科技报》2012.02.28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初夏”
本文概览:1. 博开头四字成语 博开头四字成语 : 博大精深、 博览群书、 博采众长、 博识洽闻、 博洋内涵、 博见洽闻、 博者不知、 博采群议、 博关经典、...
文章不错《博览什么四字成语》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