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问题-

问题一:科学问题的问题来源 科学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实践和社会生产实践。从科学技术实践中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从社会生产实践中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实用性或技术性问题。

问题二:什么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科学问题就是可以被实证的,在观察与实验后进行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即不同于上述简单问题的科学问题。

问题三:什么是科学问题 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问题四:什么是科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这是每节课一般都会存在的教学现象。不同的学科,所提出的问题的目的不同,形式不同,针对性也不同。对于科学课的探究课堂,正确提出科学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要想提出好的科学问题,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我们通过以下几点的分析来认识和了解“科学问题”的特点。一、区分实际问题与科学问题。实例:教师出示一系列环境污染的、数据,然后提问:很明显,A是“实际问题”,按照这个问题的思路上下去,这节课便会变成“思品课”或“社会课”,而不是“科学课”,因为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不要随地吐痰”、“爱护野生动物”、“制订环境保护法”等等,而且这样的实际问题不是任何一个科学家个人能够完成的,它是全社会的工作,要靠全民协作来实现。而B则不同,这是个真正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测量和对比,得出具体的结论。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科学原理。二、区分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实例:一杯水的观察课。有个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思考:这是科学问题吗?不是,这是文学上的修辞问题。那他朝这个方向,应该怎样提,才是科学问题呢?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科学家所关心的科学研究方向,例如“用水作为形容词的历史起源、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与人的情感、习惯相关的,用“好”或“坏”进行“主观”判断的问题,如用“知识的海洋”比用“知识的沙漠”要“好”听些。这是假科学问题,它回答的依据是主观感觉。而后者“用水作为形容词的最早记录是在哪个朝代?唐代?汉代?”这个问题需要用“真”或“假”、“对”或“错”来进行“客观”判断,回答的依据是客观事实,所以,这才是一个真的科学问题。三、区分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案例:探究空气。老师先让学生吹气球,然后提问:“气球为什么会被吹大啊?”这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可以说“是”,因为它试图寻找气球被吹大这个客观现象的解释。但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呢?“因为我使劲吹,它就大了啊。”“因为气球很软很薄,一吹就大了。”“气球里面装进了东西就变大了。”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会有很多,所涉及到的变量太多,太发散,这就是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感到迷茫,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这与我们设置这个实验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问题五:什么是科学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理性客观:从事科学研究一般不以“神”、“鬼”、“科学上帝”为前提(一些科学家仍会信仰宗教,但是科学本身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通常科学家会设计实验并控制各种变因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以及解释理论的能力。

2、可证伪:这是来自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份有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的确是错的,那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

3、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也就是说任何理论都有适用的范围,任何理论的预测结果都只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是正确的。例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一定精度下是正确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在极小极端引力情况下失效,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适用精度无限扩大,无法得出有意义结论。不过不少科学家们仍然努力寻找与探索是否有某种理论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现象,虽然哥德尔定理否定了公理系统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

4、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必然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归回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问题六:什么是“研究目标”,什么是“关键问题”,什么是“关键科学问题” 什么是“研究目标”,什么是“关键问题”,什么是“关键科学问题”

解决中国南方连续性暴雨洪水灾害,解决中国北方常年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缺水用水问题是我的人工改造气候的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我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业余进行人工改造气候的科学研究,早在1968年就发现了水从空中来,1978年又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天然的天文气象观测站,1988年提出人工诱发小旋风致雨的设想,1998年提出中国需要12333工程的设想,2008年提出塔里木人工造海的设想,2009年提出空中水网建设的设想,2010年提出激活 *** 海暖湿气流的设想,2011年提出两个里海工程的设想,2012年提出人工气候规划,人工气候设计,人工气候管理的设想,2013年提出三个温带雨林区域的设想,2014年提出借一个长江年流量9600亿立方米的水,到中国北方常年干旱半干旱区域,来解决中国北方缺水用水问题的设想,2015年提出激活气候记忆的设想,2016年提出把长江流域的植被,移植到黄河流域的设想,2017年提出柴达木人工造海的设想,你看我现在应该咋办,才能把我的人工改造气候的科学研究,捐献给国家?你看我能不能成为世界顶级的大科学家? 这仅仅是我的一个研究过程。

关注我的研究过程,了解我的研究过程,理解我的研究过程,是解决中国南方连续性暴雨洪水灾害,是解决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域缺水用水的“关键问题”。

进行人工改造气候的科学研究是解决中国南方连续性暴雨洪水灾害,是解决中国北方常年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缺水用水的“关键科学问题”。

善于提问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一个问题所引发的后续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善于提问和思考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和学习。

 关于提问和思考的名人故事两则

 世界著名的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曾经使用过提问创造思维法来找出问题的最终原因,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有一天,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了,管理者就立即把大家召集起来,进行一系列的提问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

 答:因为保险丝断了。

 问:保险丝为什么会断?

 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不够润滑?

 答:因为油泵把润滑油吸不上来。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油?

 答:因为油泵产生了严重的磨损。

 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的磨损?

 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铁屑混入。

 在上面的提问中,主要用“为什么”进行提问,连续用了6个“为什么”,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这些提问中,若当第一个“为什么”解决后就停止追问,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换上保险丝。这样,保险不久丝还会断,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解决问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追根问底”,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尽量消除可能的隐患。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有成就人往往喜欢思考,经常问“为什么”,而且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关注。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是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了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生活中到处都有机会,如果你认真倾听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直到得到满意答案为止,就可能取得骄人的成就。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电报迷与看报迷——坚持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于是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能让爸爸支持自己做实验。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

(1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半梅的头像
    半梅 2025年10月13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半梅”

  • 半梅
    半梅 2025年10月13日

    本文概览:问题一:科学问题的问题来源 科学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实践和社会生产实践。从科学技术实践中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科学自身发...

  • 半梅
    用户101302 2025年10月13日

    文章不错《什么是科学问题-》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