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分类中哪些对人类是有益的-

动物的分类中爬行类动物、飞禽类动物、哺乳类动物、昆虫类动物、 家禽类动物、鱼类动物、食肉类动物相关介绍如下:

1、爬行类动物: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爬行类不仅在成体结构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其繁殖也脱离了水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2、飞禽类动物:飞禽以植物种子、昆虫、田鼠或蛇等为食,多数对人类有益。我们要保护益鸟。它们中间有擅长远距离按季节迁移的候鸟,也有小范围定居的留鸟,这是动物界的一大类。

3、哺乳类动物:多数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哺乳动物可分为原兽亚纲、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哺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营陆上、地下、水栖和空中飞翔等多种生活方式;营养方式有草食、肉食和杂食3种类型。

4、昆虫类动物: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多数昆虫可以做标本,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资源。

5、家禽类动物: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一般为雉科和鸭科动物,如鸡、鸭、鹅等,也有其他科的鸟类如火鸡、鸽、鹌鹑和各种鸣禽的。家禽除提供人类肉、蛋外,它们的羽毛和粪便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6、鱼类动物: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部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杂交的后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类分为两个总纲:无颌总纲及有颌总纲。

7、食肉类动物:主要以肉类食物为主的一类动物。俗称猛兽或食肉兽。牙齿尖锐而有力,具食肉齿(裂齿),即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最前1枚臼齿。上裂齿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2大齿尖在咬合时好似铡刀,可将韧带、软骨切断。大齿异常粗大,长而尖,颇锋利,起穿刺作用。

扩展资料:

动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动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单由于动物种类繁多,由于某一些类群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因此,直到现在对全世界动物的分类都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有的学者将若干有差异的纲都已提升为门,如原假体腔动物中的轮虫、腹毛、动吻、线形、线虫等纲动物,一些学者均将其提升为门。另外有一些新的类群被发现,放在原有的各门中均觉不合适,索性新建立为单独的一门,如栉水母动物门,即由于发现了栉水母动物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动物

百度百科-食肉动物

百度百科-鱼类

百度百科-家禽

百度百科-昆虫

百度百科-飞禽

古代分类学

人类认识生命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给生命起名字,以区分他们。

人类刚刚诞生时,还缺少抽象和概括的本领,只知道一个个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字。为了生存,他们首先学会了辨别哪些动植物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或是有毒的,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分类。随着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外部形态的相同与不同,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样给生命分类的呢?我国保存的最古老的文字资料,从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甲骨卜辞告诉我们,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殷商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给生命分门别类了。在甲骨卜辞中,提到了许多动物、植物的名字,从代表它们的象形文字来看,人们已经把许多外观相似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比如犬、狼、狐等字都从犬形;鹿、麝、麂、麋等字都从鹿形;雉、鸡、雀、凤等文字都从佳形,表示这些动物都有羽翼,即都属鸟类;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动物名字从虫形,表示它们同属虫类;甲骨文中也有鱼字,不过没有各种鱼的名字,说明那时人类对鱼类的认识还比较少。

从植物的名称来看,殷商时人们也已把它们分成了不同类型,甲骨文中的禾像一个成熟下垂的禾穗,稻、秫、麦、黍等都从禾形;从木形的有松、柏、桑、栗等,它们分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草木植物和木本植物。

如果说,在甲骨卜辞中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分类的思想的话,那么,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辞书《尔雅》中就已有非常明确的分类了。在这部从战国时期开始汇集,到西汉初叶完成的辞书中,分为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共收集了1000多种动植物的名称,不仅把生物分成了草、木、虫、鱼、鸟、兽,而且增加了畜,把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区分开来。在每一个大类中,又有精细的分类,如植物中的桃李类、松柏类、桑类、榆类等,动物中的甲虫类、蚁类、蜂类、蚕类、贝类、雉类等等。

我国春秋末年记述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的著作《考工记》,把动物分成大兽和小虫。与此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周礼》、《管子》,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和西汉初年的《淮南子》等书中,有关于羽、毛、鳞、介、赢五类大兽的记载。它们分别指的是鸟、兽、鱼、龟、人。五类大兽相当于现在的脊椎动物。而小虫则相当于无脊椎动物。可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对动物的分类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了。

谈起古代分类学,不能不提到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由于他医术高明,曾被推荐到太医院,他却辞官不当,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四处采药。他虚心向药农、民间医生请教,并阅读古代医书800余册,与成了《本草纲目》。在这部书中,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并且附有1160幅药物的形态图。李时珍把动物药品分为虫、鳞、介、禽、兽、人等类,体现了动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顺序,不但为医药学,也为生物学作出了贡献。

西方最早的系统分类学

西方最早提出系统分类法的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最喜爱的一门科学就是生物学,特别是动物学。他收集过很多动植物标本。当时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是他的学生,他通令全国,凡是猎手和渔夫抓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要送给他的老师。亚历山大远征时也不忘给老师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西方人常把动物按陆栖和水生,有翅和无翅等分成两种对立的门类。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的分类很容易把关系很近的动物分在两个不同门类里,如有翅蚁和无翅蚁;相反,又会反蝙蝠和鸟、鱼和鲸这些根本不同的动物划作一类。

亚里士多德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把动物群分的天然界线。他以没有红色的血液为标准,把动物分成了有血液动物和无血液动物两大类。实际上动物的血液并不都是红色的,而一些低等蠕虫血也是红的。但这种分法基本相当于我们今天分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亚里士多德把动物分布在由低等到高等动物组成的"生物阶梯"上,哺乳类处于阶梯顶端,它们是两性繁殖,生下来的幼体是完善的。往下是鸟类、爬行动物,它们产下完全的卵。再低等是青蛙、鱼,产出不完全的卵。最低等的是虱子、跳蚤等,它们是自然发生的。他的生物阶梯观点,包含了生物进化论的萌芽。亚里士多德一共对近500种动物进行了描述和分类,被人们誉为动物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德奥弗拉斯特则在植物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德奥弗拉斯特这个名字是他的导师亚里士多德赠与他的绰号,意为"非凡的演讲"。他的真名是蒂尔塔默斯。德奥弗拉斯特一共收集和描述了约500种植物,将它们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类;又根据植物生长地区的不同,把它们分成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陆地植物又分成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水生植物分成淡水植物和咸水植物。他还创造了许多专有名词,如果实、果壳等,至今还在植物学中沿用。

亚里士多德和德奥弗拉斯特影响了此后近1900年生物学家的工作,一直到16世纪以前,还很少有人能超出他们的水平。

第一次把物种作为分类单位

16、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为了开辟新的贸易路线,航海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带来了地理上一系列大发现。人们到达了过去不曾到达的许多地方,大大开阔了眼界,新发现的动物、植物也让人们应接不暇。

亚里士多德和奥弗拉斯特描述了大约500种动物、500种植物,而到1600年,人们知道的植物已经达到6000种,到1700年时,又有12000个新种需要植物学派们进行分类;动物学家们也面临着要为4000多种动物分类、起名。

可是,当时分类和命名的方法是那样混乱、不统一,大多数草药书是按照植物名称字母顺序来排列,或者按着植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来排序,也有的按照器官的特征来分类,毫无规律可循。而且在前人留下的著作中还充斥了一些实际不存在的、古怪神奇的物种。如罗马时代普林尼写的《自然史》中,列举了"单眼人"、"吐火女怪"等许多奇怪的生物。中世纪以讹传讹的情况更多,什么九头蛇、树鹅、飞龙等等。就连16世纪"最伟大百科全书派的博物学家"格斯纳,在他的《植物学》中,也列举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动物名称,尽管他对这些7个头的水蛇、公鸡蛋中孵出来的蜥蜴状蛇怪、独角兽等并不相信,但还是把它们写进了《动物学》中。那时候,植物学家要命名一种植物,常常要用好多描述性的语言,如古代学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对它是怎样判断的,它有怎样的医疗效果等,一种植物命名写出来常常是的里嘟噜一大串文字,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由于没有统一的命名办法,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的现象经常出现,有时学者们在学术讨论会上争论了半天,才发现他们说的根本不是一码事。

进行科学分类已成为摆在生物学家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7世纪,物理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自然规律所结合起来的有秩序的世界,生物学家们也不甘落后,他们要找出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的秩序。

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切沙尔比诺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植物具有生死灵魂的思想,提出应当用根和花作为植物分类的标准,根吸收营养,花进行繁殖,因此根和花,特别是花是反映植物等级的重要标志。后来,英国植物学家格鲁、德国植物学家卡迈拉留先后发现了花的雄蕊是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雌蕊是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就使得这种以花来分类的方法应用得更广泛了。

意大利医生兼解剖学家马尔比基则提出以呼吸器官的完善程度作为动植物分类的标准。植物遍体都是小气孔,呼吸器官最不完善,因此是比较低等的生物。昆虫全身有许多气体通道,排在植物之上。鱼又比昆虫高等,它的呼吸器官集中在头部,不过鳃丝仍比较多,表明它的呼吸器官还不够完善。高等动物和人排在最上边,他们都只有一对肺。

这些分类方法都是企图抓住生物的几个带有本质的特征,把它们分成不同类群。我们称此为人为分类法。由于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于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分类系统。

第一个把物种作为分类单位的是英国博物学家雷(1627-1705)。他认为通过种子可以产生相同后代的植物应归为一个种,也即物种。他根据植物胚胎中子叶是一枚还是两枚,把被子植物分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然后再用果、花、叶的其他特点,把植物分成许多天然系统,这种分类方法至今还被植物学家广泛使用。雷也是双名法的创始人之一,为分类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分类学

第一个真正结束了分类命名中的混乱情况,使分类学成为了一门科学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耐(1707-1778)。他的最大贡献就是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中的混乱状况,创立了简便实用的拉丁文"双名制"命名法。

林耐认为"种"是类似性状个体的总和,同种内相到之间能产生后代,不同种间不能杂交产生后代。他把彼此相似的种合为"属",又把有关系的属合为"目",再把相似的"目"合为"纲"。

在双名制命名法中,每一种动植物的名字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前者为属名,后者为种名,简单明了。

林耐根据植物花的雄蕊数目给植物分类,他把显花植物分成23纲,再加上隐花植物共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000以上的种,这种分类方法一直延续了100多年。他把动物分成六大纲:四肢动物纲、鸟纲、两栖动物纲、鱼纲、昆虫纲、蠕虫纲。林耐把鲸编入了第一纲(这一纲后来被定名为哺乳的动物纲名),把人归入了第一纲中的人属,并把人和大猩猩、猴等都归入灵长目,这在当时是非常不简单的,可见林耐的认识远远超过了他的同代人。林耐因此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同代人中有人这样赞誉他:上帝创造了世界,林耐对世界进行了整理分类。

林耐的分类方法也还是人为的分类方法。只有到进化论产生以后,人为分类法才被按照进化论中亲缘关系的自然分类方法所取代。

现在人们不仅根据生物的表面形态、构造进行分类,而且进一步深入到生物体内部,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成分、血清反应、细胞内的染色体、甚至染色体上的基因来判定各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进行更科学的分类。

(1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晁英洁的头像
    晁英洁 2025年10月13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晁英洁”

  • 晁英洁
    晁英洁 2025年10月13日

    本文概览:动物的分类中爬行类动物、飞禽类动物、哺乳类动物、昆虫类动物、 家禽类动物、鱼类动物、食肉类动物相关介绍如下:1、爬行类动物: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

  • 晁英洁
    用户101307 2025年10月13日

    文章不错《动物的分类中哪些对人类是有益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