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呼吸运用的误区及纠正方法

唱歌呼吸运用的误区及纠正方法

  摘要: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发声的动力,是歌唱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声乐 艺术 表现的语言,发声的音准、音色、共鸣腔体的协调运用和歌曲情感表现等一切艺术内涵都与呼吸技巧密切相关。文章以歌唱呼吸误区为切入点,对歌唱呼吸运用的 科学 方法 进行探讨,结合歌唱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疏导和纠正办法,为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打下基础。

  关键词: 呼吸方法 呼吸误区 训练要素 解决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歌唱呼吸是有控制、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的呼吸。它比说话的呼吸要吸得深,用得长,同时气息随着乐句的长短、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因此歌唱呼吸与生理呼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歌唱艺术 发展 的 历史 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断实践,探讨出了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它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以及欧洲声乐唱法中被普遍采用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一、歌唱呼吸的误区

 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声乐学生在还没能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演唱高难技巧的大作品,由于错误的呼吸运用,在 学习 上导致许多严重的技巧错误 问题 。因此歌唱呼吸的误区是歌唱 理论 学习与技巧训练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歌唱的呼吸误区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吸气误区

 1.吸气夸张:错误地认为歌唱呼吸越多越好,具体表现为吸气时声音大,表情不 自然 ,吸气状态紧张,肩膀上端、胸部上提,吸气太饱、太多,吸气时气力同时上提,其上提力量强于腰、腹肌的支持力量,导致肩、背或全身肌肉僵硬。气在上胸,形成颈部肿胀、面部充血、青筋突出的现象,歌唱声音憋闷僵硬,违背了歌唱状态中相对上松与下实的基本原则。

 2.吸气松散:个别学生认为歌唱呼吸要自然,在吸气时就又过于松懈,具体表现为吸气时气息浮、浅,吸气状态相对较为放松,吸气时声音不大,动作表情自然,但吸气状态不积极,气量少,气浮在胸,造成呼吸压力小,不能支持喉咙和腔体的打开,喉位不稳定,共鸣管道不通,容易造成舌根过分用力形成“喉音”,出现扁、白、尖的声音效果。

 (二)呼气误区

 1.拙力呼气:具体表现为呼气时力量太大,太猛力地冲气、推气,即在呼气时,气力不均、不稳,似波浪式冲击力,造成声带张力不足,冲力太大常会出现“破音“及离调现象。这是由于气压增高过猛,声带来不及改变其张力造成的现象;其次是唱高音的心理障碍也会导致这种情况,需从心态和技巧两方面入手解决。

 2.无下支点呼气:具体表现为呼气时支持无力,全身肌肉懒散,使声音虚空,出现漏气或横膈膜松垮的现象,即气、声关系失衡,声带张力不够,气阻相对过小,声带处于松弛、闭合不良的歌唱状态。因此导致全身歌唱器官都不兴奋,整体歌唱状态不积极,声音暗、散,没有亮心以及穿透力。或因过分撑喉致使喉部肌肉组织紧张僵硬,声带张力失衡,致使闭合不好,声音暗、散、沙、虚,使声音丧失美感,虽力气耗尽却徒劳无益,久之会造成声带小结等嗓音病变。

 (三)呼吸控制误区

 1.呼吸控制僵化:常表现为在演唱中滞留气息,用僵化的力量保持住后,强迫横膈肌弹性的,以致发声时横膈膜得不到再扩张的效果。小腹僵硬无法收缩,气息得到控制但全身僵硬,严重时这种拙力可引起全身颤抖,声带也会随之过分紧张,因而不但声音滞凝浊重,也对声带健康产生极大的 影响 。

 2.呼吸控制滞重:与上述情况相反,在呼吸控制上过分强调“气息深度”而引起“下坐”,形成倒坠力。声音发动失去反弹力而滞重迟缓,并可产生音频低、似电声放慢转的效果,即“大摇”现象。同时( )声音位置低,呼吸不流畅,在歌唱中呼吸支持失控,气压不稳,发音抖动,使人听觉非常难受。但抖动的现象有时不能片面归结为气息问题,歌唱时存在个性差异,它与喉位不稳、腔体的声音通道闭塞、声带肌能支持无力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需全面协调,有针对性地改善歌唱状态。

  二、歌唱呼吸误区的疏导方法

 由于歌唱呼吸误区限制了歌唱技巧的学习,因而要求教师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整体的教学观念来解决,运用启发式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呼吸基础训练的重要性,用正确的疏导方法使技艺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为此使学生声乐艺术求索之路平坦顺畅。笔者通过实践教学, 总结 的解决方法有:

 (一)深呼吸

 初学者在歌唱训练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生活中的闻花,是可以让学生比较有效地对“气浅、肩端、胸顶”的错误现象予以纠正的方法。如:嘴巴先闭上,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放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肚子)。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从而解决吸气的误区。在获得这种感觉后,再用张开嘴巴的办法吸气,但气深的部位与闭口闻花时一样。注意开口时上胸一定不要上提。具体方法如下;

 1.快吸慢呼:吸气时想象自己有一位离别很久的好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奇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钟后仿佛有一股外部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

 2.慢吸慢呼:设想收到一束你喜爱的鲜花,你高兴地去闻花的芳香,这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胸廓自然地向前、向上抬起,而肋肌,包括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保持这种状态,仅将腹部横膈膜以下的肌肉群放松、送气。但要注意的是吸气要与闻花时一样自然、平静、柔和。气不要吸得太多,要吸到膈肌。气吸得过多,并不能解决歌唱时气息不够用的问题;相反,容易使身体僵硬,声音不流畅。但是我们一般先练习快吸,等有了快吸慢呼的体会,再做慢吸慢呼的练习,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在呼气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吸气的状态,要让吸气肌肉群有控制地、慢慢地放松,使气息通畅无阻地输出,直至歌声、乐句、停顿、结束。呼出的气息一定要均匀、有节制,不要时多、时少,时猛、时弱,破坏正常的歌唱状态。呼气时以吸气时下降的横膈膜及下肋骨两侧为支点。但是保持的力量不在肋骨上,而是在横膈膜上。气息有了支点,歌声就落在所控制的气息上。所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就像光泽相同、大小相等的珠子,穿在一根线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气息的连贯。

 (二)软起音

 正确的起始音是歌唱的又一重要环节,软起音的“打哈欠、叹气”是有效解决错误呼吸 方法 的途径。首先练习模仿“打哈欠”动作,做好“打开喉咙”的准备,把这种下意识的动作变为有意识的体验,可使我们较容易找到建立在气息支持上且位置较高的.起始音。相反,“打哈欠、叹气”的动作可使学生感觉气息抚摸声带发声的软起始,感觉呼吸往下走的力量,这有助于声带滞重、声带逼紧的歌唱不良状态的改变。

 连音练习

 由低向高进行易找到与气息搭配的起始音,保持气压及喉位稳定,促成声区的平衡统一要求,练唱前运用正确的无声呼吸方法,在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住横膈膜和两肋的张力,一直往下叹着唱,并抓住起始音气息控制的状态,喉位稳定,使每个音都搭在气息线上,要求声音连贯、灵活、匀称,一气呵成。

 (三)硬起音

 在训练中可针对声音的虚、漏,声带肌能差的学生练习硬起始。发音前先将声门紧闭,喉头向下挡气,再由弹性的支持力量,将气息冲开声门振动声带发声,以此激起的力量使声音清晰集中,并延续于歌唱之中,硬起始也可通过生活中“打喷嚏”的 自然 状态来体会。这正是下意识的气、声良好配合的结果,与一刹那吸气的状态正符合腔体打开、快速吸气的动作要领。

 (四)断音练习

 断音练习速度较快,主要是训练快吸快呼,要求练习者迅速地将气息正确地吸到肺的底部,然后小腹用力往里收缩并迅速返回的状态,横膈膜要保持扩张。在这个正确呼吸下,保持住气息的控制,就是说气不能松,横膈膜还是要扩张。以此循环地把每个音唱完。

  结语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歌唱 艺术 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呼吸基础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在技巧 学习 上盲目求高求大,而误入歌唱学习的误区。学生在学习中要加强呼吸基础练习,循序渐进,在透彻地掌握呼吸运用方法的同时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促进歌唱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因此避免呼吸误区的出现及呼吸误区的疏导是值得声乐教师探讨的课题,它是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2]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 音乐 出版社.

 [3]杨海艳.关于歌唱气息的误区及其纠正的训练要素.天津音乐学院学报[J].

 [4]张兆南.歌唱修养与技能培养[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

《运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管乐吹奏与声乐歌唱的呼吸方法异同论文

  内容摘要: 师范类的音乐教育中,管乐专业的学生在修声乐课时和声乐专业的学生在修管乐课时会遇到的一个呼吸方法的异同问题,这也是师范类音乐教育中教学的特殊问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总结,发现了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和解释,不仅会有利于管乐专业的师生和声乐专业的师生能更正确有效地提高各自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避免因呼吸方法的错用而发生的教学方法的错误。

  关键词: 师范类 音乐教育 管乐呼吸 声乐呼吸

 在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管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主修自己的管乐课以外还必须要副修声乐课,另外,许多师范类声乐专业的学生因为考虑到毕业出路而选修学习管乐吹奏。这是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的一种特别现象,可是如何相得益彰地处理好二者技巧学习上的冲突,特别是呼吸运用的问题成为高师教学中的一个不易察觉又急需解决的课题。

  呼吸——师范教学中一个不易觉察而易失误的问题

 在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有些声乐教师很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在呼吸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在对管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常常会在想当然地指导“呼吸”这个环节上发生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错误。

 管乐吹奏专业的学生气息比较充足,人们难免会不假思索地对他们产生一种能高昂嘹亮地歌唱的错觉。有些在这方面缺乏经验的声乐教师也会误以为管乐专业的学生只要将喉头放松、稳定喉结位置即可达到歌唱发声要求。其实不然,管乐吹奏的气息位置和呼吸方法与声乐歌唱的气息位置和呼吸方法在本质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用于吹响管乐器所需的气息强度、速度、流量比歌唱发声所需的气息强度、速度、流量要强大得多。再者,由于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在发声结构上有所区别,因此管乐吹奏时的发声状态与声乐歌唱时的发声状态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管乐吹奏的发声结构是气息要通过摩擦嘴、号嘴、笛头、哨嘴才能发声并通过喇叭口或发音孔将声音扩大,从而产生演奏所需的各种高低、强弱、长短不一的音响。由于管乐吹奏时所需的呼吸强度对腹部、胸部、喉部所形成的肌肉的紧张度要远远超出声乐歌唱时的这些部分肌肉的紧张度,所以用管乐吹奏的呼吸方法去歌唱就会造成喉头紧张、声音僵硬的结果,这也是管乐呼吸的方法,恰恰是严重阻碍管乐专业学生学习声乐歌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声乐歌唱的发声结构是:气息通过摩擦声带发声,然后通过头腔、口腔将声音扩大而形成演唱所需的高低、强弱、长短和变化的乐音组合。因此,健康正常的声带只要用轻微的气流就可使其自然振动发声,而用同样轻微的气流去吹奏管乐器就会难以发声。所以,管乐专业的学生如果要是用了声乐歌唱的呼吸方法来吹奏的话,那么必将产生软弱无力的吹奏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管乐吹奏专业的学生所吹奏出的音量、力度、强度不够的问题所在。其原因是运用声乐歌唱的气息和呼吸方法,用于歌唱所需的气息力度、长度和流量是无法完全达到管乐吹奏的要求的。同样,管乐专业教师也会因为不了解声乐歌唱的呼吸方法,而对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学吹管乐器时软弱无力的吹奏状态束手无策,甚至难以发现管乐专业学生由于选修了声乐课并在吹奏时运用了声乐的呼吸方法而使管乐吹奏方法产生的错误。

 同样,声乐专业的学生在选修学习管乐吹奏时,也会因为误将管乐吹奏的呼吸方法用在声乐歌唱中从而产生“炮火连天”的号叫声。

  管乐吹奏与声乐歌唱呼吸方法的异同

 在师范类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学中,无论是管乐教师还是声乐教师,都必须充分了解、深入探究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时呼吸方法对各自专业的作用,进而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区别、正确运用有效的呼吸方法来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吹奏和歌唱训练,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这两方面都能达到音乐教育专业所应有的水平。

 首先,我们认同,管乐吹奏与声乐歌唱都与呼吸相关,这两者的发声都离不开气息的作用:管乐吹奏靠气流与嘴唇、号嘴、哨嘴、笛头的振动发出声音,然后将声音送出喇叭口或发音孔;同样,声乐歌唱也是靠气流摩擦声带振动发声并把声音送出口腔。

 不管是管乐吹奏,还是声乐歌唱,它们控制气息的方法都是决定其吹奏或歌唱所能表现的音高、音色、音量及音质的重要因素,从而,这两者的呼吸也就成了直接影响到演奏或演唱能力的培养或演唱、演奏水平发挥的根本原因。在我们管乐演奏专业者看来,影响管乐演奏能力的因素不能简单地只是归结为嘴唇方面的吹奏方法,其主要原因恰恰是最基本、最能体现功底蕴涵的呼吸方法和呼吸艺术的问题。管乐吹奏时,由于呼吸量的不充足,不但不能达到大音量的强度,不能完成长乐句的吹奏,而且对高音区的吹奏来讲,简直是捉襟见肘、窘态毕露。进而言之,要想吹奏出光滑透亮、美丽动人的音色,苦于匮乏饱满、深沉有力的气息,更是缘木求鱼、无所适从。同样,在声乐歌唱专业者看来,影响声乐歌唱水平的主要因素除了喉部发声方法问题以外,主要也是呼吸方法问题。因为在演唱高音、强音和长句时如果没有充足饱满的气息同样也会显得无能为力,而且没有深沉有力的气息做配合也不可能唱出委婉动人的音色。

 呼吸,在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这两者之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一点在我们管乐专业与声乐专业工作者中完全可以达成共识。然而,在两个专业中各自如何具体地重视呼吸的作用;而对分别在两个专业中兼修这两门主副不同课程的学生,又如何有区别地在两门课程中以不同方法对他们进行呼吸训练,这便成了需要我们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正确呼吸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这两者在正确运用呼吸方法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显著标志是:它们在呼吸时的气息控制位置和腹部肌肉发力的.方向大不相同。管乐吹奏时摩擦振动嘴唇、簧片、哨嘴、笛孔所需的气息量明显大于摩擦声带发声所需的气息量,尤其是吹奏铜管乐器时要比吹奏木管乐器的呼吸强度更是大得多。可见,铜管乐吹奏时的吸气量和呼气力度就会远远超过声乐歌唱。再者,从作曲的角度看,在通常的情况下,考虑到人的声带和气门经受气息振动的可承受程度毕竟难与铜管乐器所能承受的程度相比,作曲家为管乐吹奏作品所谱的乐句,往往会比给声乐歌唱作品中所谱的乐句要长得多,所以,气息控制的位置也自然要比歌唱时低得多。通常要把气息沉于下腹部(肚脐以下)才能满足吹奏的需要。而声乐歌唱时的呼吸量、呼吸力度和呼吸强度相对比管乐吹奏要小得多,所以歌唱时气息的位置比管乐吹奏时的气息位置要高,通常是在上腹横膈膜周围(肚脐以下),这样的歌唱气息位置才能产生迂回的美妙音色。当然,对声乐歌唱来讲,在歌唱高昂嘹亮和较长的乐句的声乐作品时,气息控制的位置就要相应地移向下腹,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爆发力,并且能增加、延长呼吸的力度和长度。同样,管乐吹奏者在吹奏歌唱性、抒情性的管乐作品时,只要将气息控制位置上移至横膈膜处就可使声音柔和委婉。

 其次,管乐吹奏与声乐歌唱的呼吸方法虽然有许多相同甚至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但是管乐吹奏时腹部肌肉的发力方向与声乐歌唱时的腹部肌肉发力方向无论如何是有根本区别的。比如:管乐吹奏时腹部肌肉是要人为地向外扩张来使吹奏出的声音产生稳定、平衡、持久、有力的音响效果。而声乐歌唱时腹部肌肉发力的方向则是腹腔自然地往内收缩形成压迫力量。声乐歌唱时的呼吸状态犹如手风琴的风箱,即:吸气时用扩张胸、腹腔来充满气息,呼气时则使腹部自然往里收缩将气呼出。当然,腹部还要根据演唱乐曲的音高、长短、力度的需要而相应地运用下沉的力量来与收缩力度形成一种歌唱用的相持力量。但从整体上来讲,声乐歌唱的呼吸毕竟是接近于说话时的呼吸状态,比如:歌唱时随着气息的呼出腹部自然下瘪,这种呼吸状态笔者把它称作为“顺呼吸”。而管乐吹奏时的呼吸状态却恰恰相反,即:吸气时同样用扩张胸、腹腔来充满气息,但呼气时腹部的肌肉是要根据演奏乐曲的音高、长短、力度的需要不断地向外做扩张来形成一种管乐吹奏所必需的持久力。这就好像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如遇到要搬沉重的东西时要将腹部用力向外扩张来形成一种爆发力的那样。然而在吹奏时虽然气息会不断地流失,而要使这种爆发力延长的唯一方法只有使腹部不断地向外扩张。这种呼吸状态笔者把它称作为“逆呼吸”。有声乐专家称:“学习吹奏管乐的人练习呼吸是为了吹乐器,而学习歌唱的人练习呼吸是为了吹自己。”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了学习管乐吹奏的呼吸与学习声乐歌唱呼吸的方法、目的根本不同。原因是:在吹奏管乐器时呼出的气流会受到嘴唇、号嘴、哨嘴、笛头、簧片等发声部件的阻挡而形成一种逆回气流产生胸闷气憋的感觉。因此,在吹奏时只有不断地将气息下沉,使腹部有意识地向外不断地扩张来减缓喉部、胸部的紧张度,这样才能自如地控制运用好气息,让正确的呼吸为成功的吹奏提供保障。反之,有些学生在吹奏训练中心浮气躁,猛吹乐器惹得脸红脖子粗而力不从心,其原因正是在吹奏时没能处理好将气息自然下沉的环节,不仅没有从容自如地让腹部向外扩张,相反,还往里收缩而导致气压集中在胸部和喉部,以致堵塞而得不到舒展。

 管乐吹奏与声乐歌唱,呼吸的运作位置大不相同;而两者腹部的发力方向在呼吸方法上又各有千秋,对于在管乐吹奏专业学生的声乐歌唱教学和在声乐歌唱专业学生的管乐教学中,注意调整、运用适合这两门课程特点的呼吸方法,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

 管乐专业教师一旦发现健康的学生吹奏出的声音软弱无力时,就应该去注意分析学生在吹奏时是否错用了声乐歌唱的呼吸方法;而声乐专业的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歌唱时声音僵硬、爆裂、不集中时,就应该去关注学生是否错用了管乐吹奏的呼吸方法。

 同样,管乐吹奏专业的学生和声乐歌唱专业的学生也只有自觉努力地正确认识、掌握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有所不同的呼吸方法,并通过正确而持久的呼吸训练与综合训练的实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所要求达到的艺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M].华乐出版社,2003.2

;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酵母菌发面蒸馒头,某同学想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设计了下列实验,请你帮助他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

2、结合实验现象对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合理分析,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教学准备:

学生探究准备:①保鲜袋每人4个、铁夹子4个②吸管1支、集气瓶2只、毛玻璃片2片、标签纸1张、竹签2根、火柴1盒;实验记录单

教师探究准备:兔子舞音乐、秒表;演示材料:保鲜袋1只、铁夹子1个;吸管1支、集气瓶2只、毛玻璃片2片、竹签2根、火柴1盒、气球2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来进行一项小小的运动比赛,谁愿意上来试试?出示两个相同的气球,有意识选择两位男同学(个头差不多,一位爱运动,一位很文静)上台吹,比比谁吹得大——规则:只能吹一口气,可以先吸足一口气,然后使劲吹,吹完后马上捏住气球口,防止气体外逃。

2、比赛:学生比赛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想这是为什么?和什么会有关系呢?

汇报:和他们的气量有关,和他们的呼吸功能有关,和他们的肺活量大小有关。

3、.揭示课题:刚才这个游戏说明人的运动和呼吸有着一定的关系,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运动和呼吸》。

(板书:运动和呼吸)

二、科学探究:

1、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刚才同学们说了,人体的运动和呼吸有关,那我们就一起先来体验一下,让我们来做几次深呼吸,并猜猜空气进入我们身体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然后又是经哪里出来的?

教师示范:深呼吸辅助动作。

a.体验:师生一起深呼吸。

b.交流:学生汇报

c.引导: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

d.交流: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后说说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看人体半身模型,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学生说说呼吸是怎样进行的,尝试描述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

e.小结:师生共同讨论小结吸气和呼气的路径。

2、活动二:体验空气变化——呼吸体验、—寻求证据(1)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人体的呼吸离不开空气,可我们把空气吸进去后怎么又呼出来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呼吸?你怎么知道它们不一样呢?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想研究一下吗?

(提示:先装一袋普通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尽量不要漏气,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口拧紧,不要让空气跑了。比一比:看看谁袋中的空气不会漏掉?把你们反复呼吸直至不能再呼吸的空气收集好,用夹子夹住)。(安全教育:不比时间长,要比不漏气。)

a.游戏: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

b.交流:学生交流活动感受。(越来越觉得闷,到后来就不能呼吸了)

c.提问: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了呢?

d.汇报:是空气发生了变化;空气的成分改变了。

e.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成分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却不能在同一袋空气中进行长时间的呼吸了,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与生活的联系: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会引起恶梦,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3、活动三:检验空气变化——分组实验、—寻求证据(2)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空气是不一样的,它们已经发生了变化,那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引导进行猜测。

a.引导: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吗?

b.汇报: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c.引导:物体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燃着的物体就会熄灭。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能不能直接将点燃的竹签放进保鲜袋?

d.指导:现在老师教你们一个办法:把你们前面反复呼吸过的气体倒入集气瓶。强调注意事项:袋子要倒着,袋口要捏紧。 (教师示范)

e.提问:为比较空气吸进去呼出来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就检验袋子里的空气就行了吗?为了效果更明显,我们需要几瓶空气进行对比,需要怎样的空气?

f.汇报:需要两瓶,一瓶是反复呼吸过的,另一瓶是没有经过反复呼吸的。

指导:收集方法指导。并要求贴上标签,用以区别。 (教师示范)

强调:①竹签要用两支。②毛玻璃片拿开应同时。③点燃后要同时放入。

④应倾斜着放入。⑤速度不能太快。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

延伸:学习资料、提升认识——寻求证据

科学家们对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专门进行了研究比较,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交流: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小结:科学家的研究和我们一致,说明我们的猜测和实验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人的呼吸过程就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把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

4、活动四: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看来,呼吸对我们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几次吗?如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想不想测量一下?

a.强调:测量时应注意什么?不能刻意控制呼吸,还要及时记录

b.讨论:怎样呼吸算一次(一呼一吸算一次)。

c.测量:测量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记录——平静测量

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并记录——随音乐做深蹲运动并测量。(播放兔子舞音乐。)

d.交流:选取几组学生代表汇报。

e.汇总:教师在黑板上完成表格填写。

f质疑:为什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呢?

学生分析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概括: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呼应开头:前面两位同学为什么个头大小差不多,但是他们吹出来的气球大小为何会明显不同呢?(是因为他们的肺活量不同。)

追问:什么是肺活量呢?肺活量大有何好处呢?怎样才能增大我们的肺活量呢?

释疑:因为其中一位同学是体育委员,爱运动,而另一位同学则不爱运动,所以他们的肺活量大小会不同。

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从而获得更多的氧气。

三、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如何理解太极拳呼吸问题

(4)实验步骤:①将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后冷却备用;

②取3只保温瓶,编号为A、B、C,并将C瓶设计为对照组;

③在3只保温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

④A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和液体石蜡油,B瓶中进入与A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C瓶中进入与A等量的蒸馏水;

⑤3只保温瓶中均放入温度计,用棉花轻轻塞上瓶口,并保证保温瓶通气;

⑥24小时候观察并记录3只保温瓶中温度的变化.

(5)预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若A瓶温度>C瓶温度,B瓶温度=C瓶温度,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若B瓶温度>C瓶温度,A瓶温度=C瓶温度,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若B瓶温度>C瓶温度,A瓶温度>C瓶温度,则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6)探究性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的产物.

故答案为:

(4)④A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和液体石蜡油,B瓶中进入与A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C瓶中进入与A等量的蒸馏水

(5)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瓶温度>C瓶温度,A瓶温度>C瓶温度? 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6)探究酵母菌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的产物

如何理解太极拳呼吸问题

 呼吸问题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大问题,它涉及到太极拳的内功,涉及到它与气功、拳架、推手、技击等各方面的关系。其实,太极拳的内功主要是气功(当然还包括养性功夫)。

 关于太极拳呼吸的全面阐述

 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气功的最佳动功形式,气功就是太极拳的内功。”还有人说:“太极拳是高级气功”。太极拳正是由于它为一种动静兼练、内外兼修、意气力相结合、精气神相凝聚、融健身、护身、健脑提神、延命养性于一体的高级功夫,所以太极拳运动数百年来一直经久不哀。不像某些功法,红火一时,慢慢消声敛迹,县花一现,这不是没有缘由的。可惜,长期以来对太极拳的内功,尤其是呼吸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谈到呼吸时,往往是以“自然呼吸”四个字了之。甚至有人将钻研呼吸与动作的关系而提出的一些论点,冠之谓“故弄玄虚”,这不是科学态度。通览目前见到的一些太极拳论著、文章、资料,对太极拳呼吸功能的机理、方式,持别是对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关系、内外呼吸与拳架动作的配合等问题,还缺乏系统而明白的阐述;有的强调打太极拳时呼吸要“细、缓、深、匀”,可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陈式太极拳里,许多动作要发劲,有跳跃窜越、即便是杨式、吴式快架也有快动作,这如何使呼吸做到“细、缓、深、勺”呢?有的拳论讲开呼、合吸、有的则主张开吸、合呼。按陈式太极拳“处处有一开合”,以及“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拳理,有些拳式在同一时间内是“上开下合”(如白鹤亮翅等),有的则是“下开上合” (懒扎衣动作三等),还有“背开胸合” (背折靠)、“胸开背合”(迎门靠),还有“手开肘合,肘开手合”,“脚合膝开、脚开膝合”等等要领,这又如何使呼吸与开合配合呢?有人把呼和吸、进和退、打和化、发和蓄、伸和屈、落和起、俯和仰机械地划成一张等列表,也是不能完全讲通的。如发劲不一定都是呼,如提膝击挡,也可以是吸。又如倒卷肱合肘发截击劲,吸,也是发,并非蓄。即拳论讲的“收腹,吸气,提肛”,走合劲,所以“发呼蓄吸”的说法也不准确。

 另外,还有一些讲“太极拳内功”、“太极拳气功”者,只是讲述了练静功和桩功中元气,或真气、中气、宗气等内气的运行,但是,这些内气的运行与肺部呼吸的关系、与拳架动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却未讲到或未讲透,其所谓“太极拳内功”与太极拳拳架仍是两张皮,顶多可以做为基本功、辅助功或静功来练习。讲内功者往往说法也不一致,有的说“吸气气归丹田”;有的说,“呼气气沉丹田”,也令人莫衷一是。

 陈鑫公的《陈式太极拳图说》虽然强调了内气运行与一些拳式的关系,但也未讲清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关系。有的当代太极拳名家反对太极拳与周天功结合,其实周天功是气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不讲周天功(内呼吸)就难以弄清太极拳的呼吸规律。因此,历次在太极拳学习班上,几乎每次都有学员提出太极拳的呼吸问题要求教练解答。解答却往往是以“自然呼吸”应之,难以满足学员的要求。据陈照奎先师说,有的人练陈式太极拳不明呼吸规律而发生练拳弩劲憋气而导致吐血的事故。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呼吸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专家们的重视和研究。笔者习拳教拳30年来,也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个重要课题,不过自从跟陈照奎老师学陈式太极拳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体会,也悟出了一点儿眉目。现在,作为引玉之砖,阐述以下拙见,供同道者参考,并望给予批评指正。

 一、人体同宇宙共呼吸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大系统。其特征,一是这个巨大系统本身有很多层次;二是和它周围的环境相互起作用,即古人讲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大极拳是依据《易经》、道家的太极阴阳学说、以及导引吐纳养生之术,还有古代兵法而创编的健身护身法宝。“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无疑也要体现在拳理拳法之中。

 有人把“天人合一”的观点称之为“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人体与字宙是一个统一体,人体是宇宙中的小宇宙,因而,它的一切动态都要与大自然合拍。人体呼吸当然也不会例外,它应该与大自然同呼吸。人的呼吸系统应该是人体之气与宇宙大气相互联通的重要渠道,打拳时应是“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抱朴子》)。即如《性命主旨》所云:“一呼一吸,气通于天,天人一气,联属相通、相吞、相吐”,使自己与宇宙融为一体。有个美国人讲得好:“当我们体会到一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时,这才是纯粹的`、积极的幸福时刻。” (《美国人谈生活的艺术》)。

 练太极拳的人,更应该知道人体与宇宙的统一关系,应该在练拳时做到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呼吸与宇宙共呼吸。

 人体呼吸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一呼一吸的运动过程,吸进大气中的精微(包括氧和某些特殊的营养物质、信息能量),吐出二氧化碳和一切浊气,实现气体交换。同时,这种人体和大自然的气体交换过程,又是多层次的复杂过程。人体的呼吸系统至少包括三个层次,或说三种功能、三条渠道,即肺呼吸、体呼吸和丹田呼吸,人体的气体交换就是由这三个呼吸分系统共向来实现的。不过一般人都熟悉口鼻呼吸(肺呼吸)之功能,对另外两个重要的呼吸渠道,即“毛窍呼吸” (体呼吸)和“丹田呼吸”(又称内呼吸、胎息),则知之甚少。

 其实,人体是通过三者相互推动、相互交换,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呼吸系统,从而促进人体气血的周流和推动各种功能的发挥。

 懂中医和练气功的人都知道“万物皆有气”,人体的各个部位时刻都存在气化运动,都可以与身外的大气相通。练功有素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相对地停止肺部呼吸,而依靠丹田呼吸和体呼吸(即毛窍呼吸)来维持生命。练辟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丹田呼吸和毛窍呼吸吸进大自然中的营养物质而维持生命。

 我并不主张人们都去练辟谷或废弃肺呼吸,而是探索在打太极拳过程中如何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如何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重视毛窍呼吸和丹田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历代许多养生家都讲求“服日精法”、“服月精法”、“服日月光芒法”等采气功法,皆讲到体呼吸。他们讲要使“口中之五色流霞、月中之五色流精皆来接身。(见《遵生八笺》)。

 因此,在练拳过程中,要兼顾发挥这三个呼吸渠道的整体功能。练拳过程中如何实现毛窍呼吸(体呼吸)的问题,我的体会是:在上场打拳之前,先要使自身进人一个“气功态”,洗心涤虑、凝神入静之后,在意念中把白己同宇宙融为一体,即感到自己沐浴于大气之中。打拳过程中以意念打开全身亿万个毛孔,同大自然一起呼吸。即有一种“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之感。进一步想像自己所有张开的毛孔,吸进大气中一切美好的营养物质、信息能量、同时把自身的浊气排泄出去。在打拳整个过程之中,都要随着内呼吸的鼓荡,感到周身亿万个毛孔如同肺部的亿万个气泡一样,在不停地进行有益的气体交换。感到“自然太虚之中,有一点如露如电之阳,勃勃然入玄门……,化为甘霖,而降于体内,我即鼓动巽风以应之,使其驱逐三关九窍之邪,扫荡五脏六腑之垢”(《性命主旨》)。

 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也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肺主皮毛)。为此,打拳时要用意念引导全身放松,内气鼓荡,外形饱满,全身皮毛与大自然之大气相互鼓荡。打拳尽可能选择场地,最好选在山间、林中、水边等负离子多、空气新鲜的地方。陈式太极拳起势要求面向南方,就是为了顺着磁场方向练拳,这样可以借助磁场外力,促进入体与大自然的气体交换,促进入体内气的增长。

 打拳时要同宇宙共呼吸,充分发挥人体三大呼吸功能,这是我要阐明的第一个观点,下面我再着重谈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关系。

 二、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和谐关系

 内呼吸,我指的是丹田呼吸,有人称作腹式呼吸,我认为“腹式”这个词不能准确地表达丹田呼吸的特征。因为丹田在小腹,而不是整个腹部。外呼吸,即指肺部呼吸与毛窍呼吸。三者以何为主导,为枢纽?一般人自然是以肺呼吸为最重要,肺部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即将终结。但是,对于练内功和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则应以丹田呼吸与肺呼吸相结合最为重要。

 历代太极拳名家都非常重视内呼吸,虽然他们没有名之曰“丹田呼吸”。陈鑫云“出肾入肾是真诀”(《陈式太极拳图说》);杨澄甫云“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四体百核,以周流全身”(《太极拳使用法》),都着重阐明丹田呼吸(或称“肾间动气”)的重要作用。尤其孙禄堂先生讲得更具体,他说:“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之穴,仍在丹田之中”,“内外总是一气”,真气, 下归丹田。同时,胸肺的膨胀、横膈下沉,推动丹田之真气向下、向后,沿督脉弧形上升,即拳论所云‘气贴脊背”,“敛人脊骨”,也即技击上谓之“入劲”。同时,真气沿手三阳、足三阴“气归丹田”,再经会阴上升入督,气聚命门(小周天的下半圈)。

 呼气:胸肺收缩,呼出浊气,小腹(丹田)膨胀,而且包括命门都有膨胀鼓荡之感(这时横膈上升迫使肺腑吐出浊气)。此时,任脉之真气继续下沉丹田,督脉之真气则一部分“力发脊背”、“气贯四梢”。另一部分上升百会(或从大椎穴)再向前弧形下沉丹田(也即小周天的上半圈)。同时,真气沿手三阴、足三阳“气贯四梢”。气贯四梢从养生来说,这有利于微循环的通畅,从技击上讲,即“出劲”。如拳论所云:从“力发脊背”而“力达四梢”,足蹬手发,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八面支撑,内劲外发。也即老子所云“呼接天根”,古人讲的“胸通宇宙”。

 这样一呼一吸,两个半圈合而为一个整圈,即一个小周天(或大周天,或小小周天),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似的。阴鱼膨胀阳鱼收缩,相反相同。丹田呼吸、肺部呼吸(包括毛窍呼吸,因“肺主皮毛”)二者一阴一阳,运动协调一致,相互推动,相万鼓荡,即“阴阳摩荡”,从而促进人体生命之运动,促进人体劲力之增长。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肺部呼吸与丹田呼吸的关系,我想起了民间炊事用的风箱。这种风箱一推一拉,仿佛人体的一呼一吸,推进时,从进风口大口吸气,深深地吸,同时将内气通过山风口吹向灶火;风箱杆拉出时,则一半风从进风口吐出,另一大半仍要将气通过出风口吹进灶火膛内。以此作喻,不论是呼气、吸气,都要把真气送入炼精化气的丹炉(丹田),即靠肺部呼吸的鼓荡作用,推动丹田真气之集聚、耗散与运行。

 丹田呼吸,又好比另一具风箱,它借后天呼吸之气的鼓荡作用,使真气循经聚集、耗散和运动。不论是吸是呼都要气沉丹田,所以打拳时强调小腹部不论吸、呼都要饱满,以实现下盘实、上盘虚。即便是当督脉之气一部分贯人四梢时,另一部分也要循任脉归至全丹田。同时,丹田一开一合的鼓劲作用,又功肺部呼吸功能之充分发挥。两具风格不停地相互鼓动,必然促使人体气血持续地勃勃然周流全身,当然,风箱向人体呼吸功能并不相同,它是直来直去,人体真气周流则是通过螺旋式的鼓荡,把真气循经运到人体所有经络乃至四梢,增进微循环的功能。

 其实,道家安炉筑鼎炼丹,就是通过丹田呼吸修炼之法打通周天,达到水火相济、心肾相交、阴平阳秘、健康长寿。陈鑫的《任脉督脉论》的描写极其形象,云:“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雷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如车轮,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把内气运行在打拳中的作用说得既明白生动又形象。

 一般人认为,肺部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唯一渠道。其实,对练功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忘本”的呼吸方式。大家知道人在出生落地之前完全是靠胎息(即丹田呼吸),落地之后,虽然开始肺腑呼吸,但丹田部位仍未停止内呼吸,它与肺腑互相鼓荡,相互推动(可以观察婴儿明显的腹式呼吸状态)。随着成长、人们逐渐忽视了腹部的丹田呼吸,只有道家养生家和某些武本家、太极拳家、气功家仍在重视这种内呼吸功法。

 现在,有些医学家,也开始重视和研究人体内呼吸的功能作用。如台湾著名医学家黄亮先生,以自身长期验证说明:“人体如果只注意肺部深呼吸,只追求肺活量加大,而不注意引气下行,往往引起胸闷、头胀、口干、心悸等症状 练内功的人注意引气下行(气沉丹田),运用腹式呼吸,则上述不良现象均消失。”(见黄著《易与医道》) 所以,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对丹田呼吸功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丹田,既是人体运动的重心所在,又是炼精化气的核心部位。丹田呼吸是人体三大呼吸功能中的主导和枢纽。

 以上着重阐述了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关系,下面我再谈谈个人在解决拳式动作与呼吸的关系力面的探索。

 三、周天开合是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方式

 关于太极拳的呼吸与拳式动作的配合问题,是太极拳内功同外功相协调、相结合、相统一的一个关键。

 笔者经过多年的精心体察,领悟到“周天开合呼吸法”是太极拳的内外呼吸与拳式动作协调配合一致的最佳方式。何谓周天?我指的是练内功时真气运行、通过前后三关而实现任督二脉畅通一周的所谓“小周天”,打通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大周天”,另外,还包涵所谓的“小小周天”,即内气从脐下至会阴,再上命门,从命门再到脐下,二点之间形成一圈的“丹田内转”,一呼一吸,丹田运转一周即谓之“小小周天”。

 何为周天开合?

 真气所循经旋转一个周天(大周天、小周天或小小周天),拳式动作即基本上为一个开合,或谓之丹田内转一呼一吸,真气循环一周,肢体形之于外,则一个开合。对一般人,即便大小周天尚未打通也可以做到丹田内转一个小小周天,带动拳式动作一个开合。这样使内呼吸与动作开合协调一致,内外相距,做到周身一家,内外一家。

 周天开合的基本特征,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本着“内不动,外不发”的拳理,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一呼一吸循环一周)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呼则俱开(膨胀),吸则俱合(收缩),不论外形动作圈大圈小,整圈半圈,其运行弧线长短、速度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一致。同时做到内呼吸、外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当然丹田内转有平圈、有立圈、有斜圈等等,这是最基本的形式!

 (二)以出劲、入劲为丹田呼吸和动作开合相配合的依据。企图以起落、蓄发、化引、引击几组对立动作,来同呼吸合开等相联系,都不妥当,因为吸不一定是蓄,化也不一定是呼。《五字诀》中一段拳论,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说明吸也可以发入,呼也可以发人,那么如何使呼吸开合与拳式动作、与技击紧密联系起来呢?我认为应以“出劲”、“人劲”为依据。一般出劲为呼、为开;入劲为吸,为合。这才能体现呼(开)也可打入、吸(合)也可以打人的对立统一关系,因为太极拳毕竟是武术,呼吸与动作开合相结合的依据(出发点)应该是人体自卫本能和技击力学的规律。

 丹田呼吸与动作开合,一般是一致的,但不宜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大开大合的动作与丹旧呼吸取得完全一致是容易的,但有些动作是“上开下合”或“上合下开”,这时丹田呼吸是“呼”,还是“吸”。

 如何使内外协调,我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应以“出劲”、“入劲”为协调的依据,如“懒扎衣”一式,动作三即上引(合)下进(开),是吸是呼?这要看当时是引化(合)为主,还是以下盘进击(开)为主。前者为入劲,后者为出劲。如系前者,则为吸;系后者则为呼。如按“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拳理来验证,一般规律是“引进落空”为呼也可以为吸。因为引化有收缩动作,也有开展膨胀动作,但“出”必然为呼,“入”必然为吸(吸之前必须伴随一呼,呼之前必伴随一吸)。

 (三)以拳式为例,加以具体描述。以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炮捶)之“左冲”、“右冲”二式为例。左冲、右冲收放(开合)动作比较简单,但一卷一放,一呼一吸,一个周天体现非常鲜明。动作一:双手握拳走下弧收至腹前时,为蓄势、引势,为吸,气由丹田经会阴走后弧向命门,再经督脉上升,气贴脊背;同时,足三阴之气经会阴上升,也达脊背。动作二:双拳走上弧向前发劲(双拳向前上抖出)时,呼气,一部分真气沿任脉下行,气归丹田;同时,脊背督脉之部分真气,则经手三阴发出;同时经足三阳向下行,脚蹬地,体现气贯四梢,力达四梢,意、气、力三位一体,从而使“气归丹田”与“气贯四梢”上下周流协调一致。同时周身毛窍嘘唏、通透畅达、肌肉若一、使内呼吸外呼吸与体呼吸也协调一致。

 (四)练拳过程中,经过练习周天开合呼吸法,并不意味着必然通关(大小周天)。已通关的,通过练拳注意周天开合法,可以巩固和提高通关效果和内气的能量;未通关者,通过这种丹田内转与呼吸相结合的锻炼、肯定有助于通关。如果再注意动功与静功结合锻炼,其效果更佳。 “动静交相养,阴阳得其平”(《陈式太极拳图说序》)

 (五)呼吸频率与动作开合的节奏并非绝对一致。打拳快慢要因人需求而不同,技击又要“因敌变化”而定,所以打拳动作速度有快慢之分,有时是先馒后快,有时快而复慢,有时连续发几个快速动作。其中,动作与呼吸如何配合,我认为呼吸频率与动作频率大体一致,但也并不是绝对一致,不过丹田呼吸与口鼻呼吸快慢一般还是要一致的。一个较慢的动作过程中,也可能要呼吸两次,或一个长呼过程之中间加一次短吸,在技击上为接劲(如“金刚捣锥”动作三)。相反,有时在一呼之中连续完成两个乃至多个发劲动作,如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炮锤)第五十八式“连珠炮”、即在一呼之中完成三个快速动作。

 (六)打拳注重呼气。上述太圾拳的呼吸应该注意发挥人体所有呼吸系统的功能,所有呼吸分系统均要以丹田呼吸(内呼吸)为总枢纽,呼吸与动作开合的配合,也要以丹田内转(小小周天)为原动力,开合的含义应以出劲人劲(膨胀和收缩)为主要依据。不过,读者要注意,我上述的论点是供练拳有素的同道者参考的。至于对初练太极拳的人来说,还是应该以自然呼吸为主,并且注重呼气,逐步摸索其呼吸规律,逐步达到全面发挥人体呼吸之功能,逐步使自己的拳艺达到上乘功夫。一句话,“打拳每一举动务从顺逆下功夫”,呼吸亦然。

 当前,大家都在呼吁把太极拳推向世界,我认为从宏观上讲推向国外,造福人类是必要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应该是从微观上加强我们自身的科研工作,尤其对太极拳的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加强钻研(如内功等项目),使祖国的太极拳事业在努力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能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

(1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幼凝的头像
    幼凝 2025年10月15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幼凝”

  • 幼凝
    幼凝 2025年10月15日

    本文概览:唱歌呼吸运用的误区及纠正方法   摘要: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发声的动力,是歌唱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声乐 艺术 表现的语言,发声的音准、...

  • 幼凝
    用户101503 2025年10月15日

    文章不错《唱歌呼吸运用的误区及纠正方法》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