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手抄报: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一定要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但粉尘污染的防护需干燥的织物来捂住口鼻)。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防震口号
防震救灾不是口号,付诸行动最为重要。
早防灾,减大灾,早治灾,少受灾。
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防震救灾,整治环境,预防疾病。
注意饮水卫生,做好疫情防治。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落实应急预案,维护公众安全。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奉献爱心支援灾区!
灾害伤人又损财,防灾到位少麻烦。
科学防震减少损失,轻视防震罪责难逃。
参与防震减灾,构建和谐社会。
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员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捐赠的前列!
人人提高防震意识,处处化解震害危机。
灾难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持续发展须防震,以人为本要减灾。
地震自我保护方式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所以,要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当地震时,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镇静地采取行动。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地震简介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共同守护美好家园手抄报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 谣言往往有以下特点: 1、“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发震时间、地震很具体,如“某某市”、“几月几日”要发生地震。 2、说外国人、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作了预报。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预报。 地震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曾成功预报出辽宁海城等地震。但目前我们只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特别是临震预报,远远不能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传来时,千条万条,千万记住最基本的一条;地震预报消息,只听政府的。 对待地震谣言,我们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第四部分 地震来了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学校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 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知识,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人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我们来简单学习关于自救和互救的知识: 一、自救: 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 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许多少年儿童被埋压,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挺住,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终被营救,保住了性命。 二、 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小学生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
1、加强对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管理。各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地震构造背景和建设场地的不同条件,尽最?可能地对现有各类建筑进?抗震加固,对新建房屋?定要按照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设计和施?,达到“?震不倒,中震可修,?震?损。”的?标。
2、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努?提升地震应急能?。各级政府、部门、社区和乡村,都应该结合?实际制定应对地震灾害的预案,积极开展创建地震科普?范学校、?范社区和?范乡村等活动,进?必要的地震应急演练。
3、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了解和掌握防御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发现各类异常情况能及时向当地防震减灾主管部门报告,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 4、汲取教训,防患未然。作为?个地震多发地区,我们应该从鲁甸地震到汶川地震这?系列地震灾害中进?认真总结和反思,对地震灾害决不能抱以侥幸?理,每?个?在平时的?作、学习和?活中都要牢固树?防震减灾意识,才能达到最?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的。小学生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如下:
1、今天,我看了防震减灾,从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自然灾害,是人造灾害,有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我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
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
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
听了这些,可见大部分都是我们人类造成的。
2、寒假里的一天,我去参观了"防震减灾"的科普展,收获了许多科学知识,同时也知道了不少地震时自救的方法。
走进科技馆,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牌映入我的眼帘:上面讲述着一个个小百科、小故事,有地球的形成结构,有唐山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的形成和遭地震侵蚀后与地震来临前的样子对比,并通过一个个小实验、小问答来增进我们对防震减灾意识的增强。
好好的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我在展览中了解道:原来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股力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岩层弯曲和变形,一旦承受不了这种变化的时候,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剧烈振动,这就是地震。
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室外,那就要赶快找一块开阔的场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走,要避开人多的地方、高大的建筑物,悬挂物。
一条小小的逃生意识,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由此可见,发生地震时,逃生意识是如此得重要,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观完科普展,走出科技馆,一阵冰冷刺骨的风吹进了我的衣襟,同时也吹进了我的心里,冷冷的,很凄凉。脑海中不断地出现一张张扣人心弦的照片,那一个个因地震而陷入困境的人的绝望的目光…
3、周六,艳阳高照,阳光明媚,我们跟随荆门晚报小记者团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市民防办参观、学习。进入民防办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三防知识篇。
三防指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还有防震减灾篇和空袭警示篇等。除了这些灾害外,自然界有许多自然灾害,如泥石流、龙卷风、沙尘暴、地震等。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它的防御方法。今天,我们了解的是地震的防御方法。
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又可怕的自然灾害。由于板块之间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造成能量的积累和地壳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地壳薄弱部分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
为了避免灾难发生时,我们措手不及而造成人员伤亡,市民防办采用了一系列的检测措施,以高科技的检测手段防范于未然。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市地震台吧!荆门地震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能及时测定我市震前及震后时发生的情况,及时做出地震前预测。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荆门GNSS基准站(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和地下流体观测站)主要分为:地下观测网、地热观测网和地球化学观测网。
根据观测的数据从而推算出地壳是否正常,有无地震发生。看了这些高科技仪器,不由地让我们感到惊叹。这次参观在一片沉思中结束了。同时,活动也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要随时准备着支持民防工作。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晨辰星”
本文概览:地震科普手抄报: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一定要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
文章不错《地震科普手抄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