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看点扫描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统筹部署了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等8项重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此举将给老百姓看中医用中药带来哪些利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日作出权威解读。
加快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如何加快“从有到优”转变,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根据方案,通过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我国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需要不断打造中医药服务新高地。方案部署开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并提出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要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必须进一步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方案提出,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一系列举措将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度。
此外,我国将布局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开展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中医药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布局。
方案提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若干中医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0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优化研究、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循证研究及评价研究,组织筛选50个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建立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健全中西医临床协同体系,提升中西医协同攻关水平,有助于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
为此,方案提出,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遴选一批项目单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方案在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我国将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促进中药质量提升让群众“放心用中药”
中药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中药质量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与群众期望仍有一定差距。
为此,方案提出开展“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建设,结合当前中药质量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针对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源头管理、全程管理、协同管理。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支持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引导地方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等任务,并进一步规范中药材田间管理,促进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
为提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方案提出建设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开展一批常用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等研究;我国还将对中成药开展安全性、质量标准、疗效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促进中成药精准用药。
此外,方案还部署建设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市场质量监控和评价重点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整体提升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质量评价能力;制定国家中药质量信息统计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省级两级平台,构建统一规范的中药质量信息数据标准和统计体系。
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中医理论、中药资源、现代中药创制、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病以及妇科、皮肤、免疫等优势病种和针灸以及其他非药物疗法等特色疗法,建设10-20个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调创新网络,依托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建设30个左右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此外,还要加强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实施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组织遴选一批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多学科交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队伍。
加快培养和集聚一批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和创新团队,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扩展资料:
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将从七方面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们国家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从多个层面开展工作,支持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
一是打造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对于医学中心,要按照“揭榜挂帅”的工作思路,开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努力把它们打造成引领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沿医学研究高峰、优秀成果的转化高地以及顶尖人才的培养基地。
在区域医疗中心方面,要把更多的高水平中医医院纳入到输出医院的范围,引导他们到患者流出比较多、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去建设以中医为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
二是加快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在“十三五”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大概30个左右,能够形成若干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继承重镇。
三是打造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重大基地。要布局建设一批这样的基地,在组建疫病防治队伍、制定疫病防治技术方案、中医方药研制攻关和医疗物资储备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也希望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来提升中医药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控救治能力。
四是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广;
五是促进省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
六是继续加强重点脱贫地区县级中医医院的建设;
七是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新华网-我国将建设中医疫病防治重大基地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殷新红”
本文概览: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看点扫描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统筹部署了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等8项...
文章不错《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