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盐湖矿产、生物资源以及盐湖记录对全球变化响应等研究,2009年共承担项目33项,参加国际合作研究2项。
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交流:2009年,郑绵平院士、孔凡晶研究员赴美国参加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的“第40届月球和行星科学大会”,并赴华盛顿大学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开展与火星表面环境相关的青藏高原盐湖盐矿和生物类比研究。
在华盛顿大学参观CAVE三维合成景象实验室
右二为郑绵平院士,左一为王阿莲博士,右一为孔凡晶博士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KP488钾盐勘查:2009年与中川公司合作,在加拿大萨斯卡彻温省开展钾盐找矿勘查,找到了大型优质钾石盐矿床,矿层面积37km2,平均厚度19.25m,KCl品位32.8%,氯化钾资源量5.02亿吨(332+333)。
野外钻探现场,右一为齐文博士
藏北当雄错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叠层石新发现:叠层石发育最佳温度为20~30℃时。当最高温度低于12~15℃时,蓝菌停止生长,目前当雄错年均温2~3℃,说明当时藏北南部温度高于今天10℃以上。这是在藏北发现的阿路罗德(Alley?d)暖事件(约13~12Ka B.P.)以及仙女木(约10~9Ka B.P.)之后的间暖期。
叠层石
藏北火山沉积含硼岩系的发现与研究:郑绵平等首次在阿里南部发现了火山沉积硼矿重要找矿线索,发现了有利于成矿的湖相沉积+火山沉积的二元结构地层。
当雄错西北岸(C-D)T2-1阶坡前叠层石产状及形成年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研条件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在承担大量科研任务的同时,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各个层面的服务,一方面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展示地质科学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配合国家资源与环境政策,为提升全民资源意识与环境意识而开展广泛的科普活动。
1.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了具有特色的科研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系列工程:建成实验室展示厅、重建实物与成果相结合的科技长廊,完善了大陆动力学(科普)博物馆及大陆动力学石林园。2013年专家、学者、领导、学生等近300人次参观了实验室。
(1)实验室新建的展示厅迎来多位国内外领导、专家参观(图18)。20多平方米的房间展示了实验室“从地下室走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强不息!”的历程;展示了青藏高原20年,科学钻探20年,国际合作20年的足迹;展示了在青藏高原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方面实验室主要贡献者的业绩。
在展示厅中央陈列的累累成果和科研创新的荣誉奖状,反映了20年来团队的付出和贡献,夺目而风采;展示厅两侧陈列柜中,在银白色灯光照耀下,数百块精美的岩石犹如水晶宫中深藏的珍宝,放发异彩,这是实验室科技人员30多年来集结和精选的各类构造、岩石样品,来自国内外的高高山峰和深深海洋,每一块样品都有深刻的科学含义,每一块样品都在述说石头的故事……
图18 院士、专家参观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展示厅
(2)实验室重建的科技长廊展示了最新动态成果。沿着实验室400m长廊,在白色节能灯辉映下,、文字、实物和立体模型多功能交替,“大陆动力学科技长廊”显得格外生动、丰富。长廊包括两大板块:实验室的介绍和发展规划,以及实验室最新成果。长廊重点展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大陆断裂与地震、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中国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塔里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中央造山带、地球物理探测,以及地幔矿物与地幔动力学的创新成果,并开辟了“青年强、国家强”青年学术园地(图19)。
图19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长廊
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根据自身特色,2013年5月和11月举办了两次公众开放周活动,让公众掌握地震基本知识、地质灾害知识以及防灾减灾常识,通过参观实验室仪器设备让公众了解地质灾害的研究以及治理,通过科普视频让公众更直接的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自救知识。两次开放周活动,共接待参观1500余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手册800多本,开设防灾减灾大讲堂2场(图20)。
图20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向小学生讲解地震常识
3.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先后组织了“全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专业培训班”、“辽宁古植物化石特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世界地球日”、“手拉手——地球与生命同行”等11次科普活动,协助建昌县政府在北京举办《走进鸟的故乡——建昌化石进京特展》,出版科普专著1部,并与建昌县政府签署了有关化石保护与科学普及的合作签字仪式。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2013年8月,实验室所属博物馆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第三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及“辽宁省环境教育基地”等称号,科普教育基地数量达7个(图21)。
图21 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革在“建昌化石进京展”为来宾讲解
4.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海洋六号”调查船2013年10月在太平洋上执行大洋第29航次科考任务时,通过卫星信号在线给广州市近百名中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课。课堂通过现场感受科考人员工作生活环境、实际操作视频、与科考队员面对面交流答疑等形式,将海洋科考以直观生动形象的一面呈现给广大师生。通过虚拟搭乘“海洋六号”,海洋爱好者们了解到了更多的海洋科考知识,提高了对我国海洋科考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建设海洋强国意识。整个活动通过中国科技网、腾讯网、金羊网、广州科普网和国土资源部网站等向全国中小学生与网友在线直播(图22)。
图22“海洋六号”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
5.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积极参与青岛市组织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宣传活动,让大众了解“可燃冰”,扩展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公众认知度;成为青岛二中分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青岛市第39中学海洋班近40位师生2013年12月参观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使师生了解了“可燃冰”的生成、运移及富集等相关科学知识(图23)。
图23 青岛市第39中学海洋班参观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6.?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2013年,国土资源部实验室被命名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面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如《谁爱种地》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惜土如金》在央视农业频道(CCTV7)播出;《行走土地试验田》在央视新闻频道(CCTV13)播出。2013年5月举办“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的科普讲座,参会人员100余人。2013年8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组织召开了“耕地保护夏季交流会”,参会人员100余人。2013年8月下旬,组织安排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主体的“秦皇岛—天津—北京—张家口—大同—朔州”一线以耕地保护和耕地资源综合考察为目的的夏令营活动,参加人数150余人(图24)。
图24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组织的科普活动
7.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与山东地科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地科杯”“珍惜资源爱我国土”有奖征文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奖征文活动的开展,普及了地球科学和国土资源知识,加深了青少年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对从小牢固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图25)。
图25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珍惜资源爱我国土”有奖征文活动表彰大会现场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4年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内设有9个所级专业研究室(中心),另外还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所级专业研究室(中心):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构造地质研究室、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室、变质岩及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火成岩研究室、同位素地质研究实验室、岩石圈研究中心、能源资源中心、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4年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有职工461人,其中在职职工249人、离休人员14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30人,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2人,中级职称及以下8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4人,专职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数据包括2015年12月新增的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锐 ) 、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入选者7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其韩、肖序常、李廷栋、许志琴、任纪舜、杨文采、高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令森(2014年)、刘福来(2007年)、侯增谦(2004年)、朱祥坤(2003年)、季强(1998年) 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入选者入选者项目名称资助年份侯增谦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岩浆作用研究1996年刘福来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非超高压花岗质片麻岩的判别标志及其年代学格架2002年张建新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的演化历史及北祁连山HP/LT变质带的对比2004年任留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高级区深熔作用的性质和发生过程2004年杨天南苏鲁大陆深俯冲的上盘基底变形效应2005年曾令森韧性剪切变形与剪切带地球化学动力学的研究2005年周喜文胶北低压泥质麻粒岩锆石、独居石微区岩相学与年代学研究2007年 科研设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通过建设实验室,拥有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方面拥有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计Nu Plasma HR,固体质谱计MAT261、MAT262,稀有气体质谱计MM1200等仪器设备,和超净化学实验室、激光进样等配套设施。建有齐全的放射性同位素体系(Ar/Ar,K-Ar,Rb-Sr,Sm-Nd)和过渡性金属同位素体系(Fe,Ti, Cu, Zn)及其分析技术方法。为地学研究与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还搭建了中国国内外地质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学术资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有一个所级图书室,创建于1956年。图书室主要服务对象为:以基础地质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人员;藏书专业内容主要以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矿物、经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等为主,也有部分计算机及语言方面的书籍。
据2016年1月该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图书室共藏书3万余册,其中中外文专业书8300余册,工具书700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5200册,中外文交换刊近2000册,中外文散刊若干册,中外文期刊共200余种,报纸11种。2003年来订外文原版刊物12种,中文刊物29种,交换和赠送刊物60种。 201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全年共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9项,其中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基础性工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面上和青年项目58项(其中新开26项),经费22325万元;承担地质调查计划项目11项、工作项目67项,经费11792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22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21篇,核心期刊论文99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2年,该研究所全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3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09篇,核心期刊论文61篇;公开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1项。
2013年,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45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7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68篇),核心期刊论文83篇,其他论文2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5项。技奖1项。
2014年,该研究所全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73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94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21篇),核心期刊论文79篇,国内引用率列全国科研机构第14位;出版大型图册/图件1套,专著5部;得专利7项。共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项。 部分国家级获奖成果成果名称获奖年代奖称奖次主要完成者中国地质类及亚洲地质图(1/500万)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晓青、黄汲清、郭文魁等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黄汲清、肖序常、任继舜等中国震旦亚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邢裕盛等LJL-82型东方罗盘仪1987年国家科学发明奖四等奖韩同林中国古地理图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王鸿祯、楚旭春、
马丽芳等 亚洲大地构造图(1/800万)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李春昱、王荃、
汤耀庆等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演化
(专著) 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汲清,陈炳蔚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张洪涛、潘桂堂、侯增谦等
(非该研究所第一单位)
参考资料:
《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岩石学、矿物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与岩石学、矿物学有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的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岩石学和矿物学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研究动态、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书刊简介、会议简讯等。
《岩石矿物学杂志》被《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俄罗斯文摘杂志以及美国《BibliographyandIndexofGeology》(BIG)、《Chemical Abstracts》(CA)、《GEOREF》、《剑桥科学文摘》等收录,并一直是《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以及《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的核心期刊,还分别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收录为统计源期刊,已连续六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版)选定为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挂靠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开展以下5个方向的研究:①地应力测量与现今地壳应力场研究,②地表形变监测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③活动断裂与地壳结构演化研究,④构造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环境,⑤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与国家重大工程地质安全研究。
2009年实验室主要成果
2009年度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973”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科技支撑计划5项、深部探测专项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3篇,其中SCI检索13篇。地应力监测仪器研制获取专利2项,正在申请专利5项。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活动,2009年实验室参与筹办李四光星命名仪式暨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参与IAEG 2009成都年会,并组织IAEG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专委会(C24)工作会议,同来访的美国康奈尔大学Larry Brown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教授等商讨科研合作意向。
四川宝兴地应力监测台站外观及室内数据采集和通讯设备
龙门山地震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人员在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前合影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微地震监测台网部署图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隆智颖”
本文概览: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盐湖矿产、生物资源以及盐湖记录对全球变化响应等研究,2009年共承担项目33项,参加国际合作研究2项。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交流:200...
文章不错《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