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的俗语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的俗语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拼音

dāng?jú?zhě?mí,páng?guān?zhě?qīng。

解释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出处

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可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俗语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人想起一句俗语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

出处《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鉴赏

该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1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幼丝的头像
    幼丝 2025年10月16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幼丝”

  • 幼丝
    幼丝 2025年10月16日

    本文概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的俗语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幼丝
    用户101601 2025年10月16日

    文章不错《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的俗语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