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到婴儿车里穿着一身粉红衣服的宝宝,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认为那一定是个女孩子,如果是男孩子会觉得奇怪。可是如果换成是一个男人穿着粉红色的T恤或者衬衫,就不会有任何奇怪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也不知道谁规定的,好像粉色就一定属于小女孩,而蓝色才属于小男孩。如果深究下去,你会发现这样看似合理的传统其实与婴儿的喜好关系不大。
在2007年有一项关于颜色的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女性更倾向于将红色视为自己最喜爱的颜色。结论被广泛报道,被用来证明女性更喜欢粉红色。
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女性对红色的偏好源自原始 社会 ,负责采集的女性需要快速准确地识别红色的果实,这一种对红色的敏感保留到了今天。
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从研究结果推出女性天然喜欢红色是站不住脚的。作为在 社会 中成长的女性,必然会受到很多影响,就比如女性经常接触以红色调为主的口红,而男性没用。
更打脸的证据是来自20世纪初的刊物,比如1918年一本面向婴儿服装制造商的杂志引用了主妇们的家庭日记: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意见分歧很大,但是普遍接受的规则是男孩子用粉红色,女孩子用蓝色。原因是粉红色更抢眼更热烈,适合男孩子,而蓝色显得更精致,更适合女孩子。
我们不管到底男孩女孩该选什么颜色,这种通过颜色塑造性别刻板印象的 历史 并不长。意大利学者马可·德尔·吉迪斯通过谷歌搜索美国出版的书籍电子档,发现将颜色和性别对号入座的现象是从18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这里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很好的验证了以上的结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884年拍摄的照片里,他留着长发穿着小裙子,看起来就像精致的小女孩,那年他只有两岁半。
这不是罗斯福性别反转,而是那个年代的常态。实际上二战以前,美国的主流还是给小孩子统一穿着白色的连衣裙,不论男女,裙子方便更换尿布,而白色方便变脏后漂白。
当然也会有其他颜色的衣服,但基本不分男女,家里小孩子多的家庭,一套衣服哥哥穿完给妹妹穿是很正常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商家才会搞出一套规矩了,也就是男孩要穿裤子,女孩要穿裙子,而男孩女孩穿什么颜色根本不重要,只要男女有别,父母就要多花钱买更多的衣服。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大胆地说,以颜色区分性别绝对是 社会 强加的结果,是商业行为主导市场的结果,孩子从小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长大之后也会带有同样的偏见,只要我们认为穿粉色的男孩子很娘,商人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玩具的选择问题上,女孩子要玩布娃娃,给它们换装、过家家,而男孩子要玩小 汽车 、枪械,用模型模拟战斗。
顺着颜色与性别的逻辑去思考,对玩具制造商而言男孩和女孩玩不同的玩具显然是一件大好事,孩子多的家庭可能需要为此购买更多的玩具,而不是共享同一套。那这会不会也是玩具制造商为了利益而刻意塑造的刻板印象呢?
如果去问一些观念比较开放的家长,他们多半会给出肯定的回答,认为玩具分性别也是 社会 和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刻板印象,甚至还会给出我女儿(儿子)也爱玩小 汽车 (洋娃娃)的真实案例分享,最后得出不应该约束孩子天性的结论。
这个问题其实要远比颜色更为复杂,玩具分男女固然是一种偏见或者刻板印象,但这不能证明这种现象是被刻意塑造出来的。
在探讨这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所谓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分别有哪些?一篇荟萃分析统计了大量关于玩具偏好研究中的数据,小车、工具、枪、积木等被认为是男孩的玩具,而娃娃、餐具厨具、美术、服饰等被认为是女孩的玩具,其中小车和娃娃最具有代表性,另外,书籍、益智玩具则被认为是中性的。
一项针对美国2-5岁学龄前儿童的研究调查了孩子们的圣诞礼物,结果显示孩子主动要求的礼物更符合性别刻板印象,而由父母选择的礼物反而更倾向于中性的,似乎孩子对玩具偏好并非父母强加的。
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已经受到了 社会 世俗的影响,比如男孩子玩女性化的玩具会被同龄人嘲笑,所以我们还需要排除更多的干扰。
其实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证明,找一些3-4个月大的小婴儿,把最有代表性的小车和娃娃放在他们面前,观察他们的行为,由于他们年龄太小无法直接上手玩这些玩具,所以采用眼动仪估算注视时间体现喜好。
2009年心理学教授杰里安·亚历山大和同事就做了这样的实验,结果显示,男性婴儿注视小车的时间更长,而女性婴儿注视娃娃的时间更长,说明在接受 社会 约束之前,男女不同的倾向就已经出现了。
如果这都还不够说服力的话,也可以理解,毕竟三四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可能对某些玩具有记忆。别急,还有更绝的实验,人类终究是 社会 动物,换成猴子呢?
早在2002年,还是上面这个杰里安·亚历山大教授,他和来自伦敦城市大学的梅利莎·海恩斯用黑长尾猴做了一个震惊学界的实验。
他们选了44只雄性和44只雌性,给猴子们提供了六样玩具,分别是男性化的玩具警车和球,女性化的娃娃和玩具锅,以及中性的图书和毛绒玩具狗。
结果,雄性黑长尾猴对男性化玩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理,雌性长尾猴也对女性化的玩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两者都对中性玩具的偏好没有差异,这些结论是基于猴子们对每个玩具所花费的时间统计得出的。
2008年,珍妮丝·哈塞特和同事为恒河猴设计了类似的实验,结论与黑长尾猴实验基本一致。两个针对非人灵长类的玩具偏好实验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猴子的世界里不存在与玩具相关的文化和刻板印象,但它们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性别倾向。
这是为什么?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激素使然,确切的说是雄激素。我们知道男女有别很大程度是由激素控制的,男性的肌肉更多,声音低沉,女性皮肤更光滑,胸部丰满,如果认为干预也可以改变这种规律,如药娘。
激素能改变人的生理特征,同样也可以改变人的心理,而且这种改变要比一些生理变化来得更早,甚至早于出生。
胎儿在母亲体内时就会接受睾酮的改造,暴露在较高浓度的睾酮之中,胎儿将来就会表现出更“男性化”的心理,包括更低的共情能力,更倾向于冒险等等,反之则表现为“女性化”的心理。
对于刚出生的新生儿来说,他们显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差异,因此也会对玩具有不同的喜好。注意,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然会有既喜欢男性玩具又喜欢女性玩具的孩子,但从概率上来说两性的差异是显著的。
在黑长尾猴的实验中,雄性玩小车的方式与人类男孩类似,都是将玩具小车来回推动,而雌性则有些粗暴,它们会检查娃娃的生殖器部位,试图判断它的性别,但这种行为的内在逻辑还是与人类女孩相似的,都更倾向于视娃娃为同伴,并尝试建立 情感 连接。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雌性灵长类需要照顾家庭,需要与家族成员建立更多的联系,而雄性则需要更有战斗欲更能引起雌性的注意,这种差异甚至从胚胎诞生就开始出现了。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男孩爱玩小车女孩爱玩娃娃是刻板印象吗?是,但这种刻板印象是有客观的生理基础的,并非人为凭空制造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刻板印象来要求孩子是合理的 ,我们上面也提到了,激素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可它并不是二元的,在两种极端中间存在无数种可能。
爱玩小车的女孩子和爱玩娃娃的男孩子之所以成为大人们眼中的异类,不过是因为他们陷入了刻板印象的陷阱当中,这陷阱有的是人挖,有的是自找。
NKOBLESKY. HORMONES: WHAT BOYS AND GIRLSARE MADE OF? Neuwrite Sandiego, JUNE 4, 2015.
Gwen Dewar, Ph.D. Girl toys, boy toys, andparenting: The science of toy preferences in children. Parenting science.
Satoshi Kanazawa. Why Do Boys and GirlsPrefer Different Toys? Psychology Today, Apr 18, 2008.
Davis, J.T.M., Hines, M. How Large AreGender Differences in Toy Preferenc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Toy Preference Research. Arch Sex Behav 49, 373–394 (2020).
Natalie Wolchover. Hormones Explain WhyGirls Like Dolls & Boys Like Trucks. Live Science, August 24, 2012.
Natalie Wolchover. Why Is Pink for Girlsand Blue for Boys? Live Science, August 01, 2012.
A Time When Boys Wore Pink and Girls WoreBlue - And Both Wore Dresses. History Daily, November 7, 2016.
Why i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Wearing a Dress? New Age Cinematics, Jun 25, 2019.
刘金婷,刘思铭,曲路静,钟茹,詹稼毓,蒋玉石,吴寅.睾酮与人类 社会 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1):1956-1966.
宝宝需要一直抱着,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婴儿天生安全感不足导致的。
其实不仅是婴儿,就是成年人,都是通过五感,去获得安全感的,而被拥抱,就是通过接触,让我们的触觉神经得到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我们被爱的人所拥抱着,那一刻肯定是无比满足及安稳,感到世界是愉快及安全的。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一切都充满未知的小婴儿呢?
在未出生前,婴儿在妈妈肚子里是多么舒服啊,周围有温暖的羊水环绕,而且还随时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待在妈妈的怀抱里尽情撒娇。但当离开母体后,一切都变了,皮肤接触到的是冰冷的空气,当初随时环绕在耳边的妈妈心跳声,赫然没了,世界变得静谧又复杂。
婴儿通过五官去感受世界,但婴儿的五官发育却远远不及大人,未知带来的恐惧使人安全感缺乏,就像世上从来没有鬼,只是因为人的“未知”使人害怕鬼怪,婴儿也一样。但婴儿未知的东西肯定是要比大人多多了,加上从母体出来后的不适应,自然地使婴儿天生就需要更多的安全感。
一岁之前,婴儿在高速发育,他们的五感也在不同的月龄进展到不同的阶段。
视力:刚出生几天的宝宝仅能看到18厘米到38厘米远的东西,视野仅45度;一直到三个月左右,才能看到3到4米远的东西,并开始调节自己的焦距;
味觉:胎儿其实在出生前,味觉已经发育完全了;1个月以内的宝宝能辨别香、甜、柠檬汁和奎宁等不同味道。当把甜的液体放到婴儿嘴里时,他们表现出很轻松愉快的表情,并满意的吸吮起来,但对咸、酸或苦味液体则做出皱鼻子、噘嘴和不规则的呼吸等拒绝性的反应。4-5个月的宝贝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6个月到1岁,宝贝在这一阶段味觉发展最灵敏。
听觉:尚在妈妈肚子里时,胎儿的听力就已经初步发育,能够对妈妈肚子外面的声音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在出生一周之后,宝宝的听觉开始逐渐形成,对于周围的声音十分敏感。当大人说话的时候,宝宝会不自觉地寻找声音的来源。
嗅觉:胎儿的鼻子早在妊娠第2个月就开始发育,到了第7个月,他的鼻孔就能与外界相互沟通。胎儿的嗅觉一出生就能派上用场。新生儿在吃奶时能闻出母体的气味,而且以后只要他一接近母体就能辨别出来,所以新生儿在辨识母亲时不一定需要睁眼,光凭嗅觉就能敏感地加以分别。
触觉: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宝宝从出生后就需要持续的触觉刺激,通过爸爸妈妈的拥抱与抚摸,宝宝可以获得满足感和舒适感,产生被爱和安全的感觉。
婴儿之所以喜欢抱着,就是因为有妈妈温暖的身躯环绕以及轻轻的抚摸,所以当放下宝宝时,宝宝会突然感受到身躯离开了最熟悉的温暖怀抱,同时又未从其他地方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就会有哭泣的情况。
应该完全满足婴儿被抱着的需求吗?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的意见是,需要满足婴儿安全感的需求,但不一定完全通过抱着来满足。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为婴儿构建舒适安全的环境及场景,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分清醒和睡眠两个阶段。
清醒阶段。
着重高质量陪伴,与宝宝建立更深的感情联系。
首先,观察了解宝宝的个人作息时间表,“读懂”宝宝的需求。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饿了、拉了、想睡了的信号,归纳总结他们在不同时间的需求,不要让宝宝觉得“哎呀,我都哭这么久了,你还不知道我想干嘛”的想法。当宝宝哭了,家长们可能都会围着一起去“出谋献策”,有的说宝宝饿了,有的说宝宝拉了,总之各有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不妨一个人抱着哄来按自己的意见“满足”宝宝,另一个人在旁边录视频,这样多次观察,加上“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总结宝宝的作息规律。
我还推荐新手父母可以做一个《宝宝作息记录表》,把每次喂养、换片、哄睡等的工作,都在上面进行记录,慢慢地规律就能被摸索出来。
我两胎都是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月子中心医护团队是轮班制的,在婴儿车旁边,会有一个宝宝作息记录表,医护人员给宝宝护理的细节,包括时间、事项、经手人等,都会有详细的记录,家长就可以对宝宝的作息一目了然。在家坐月子的妈妈也可以参考同样做法。
有人说,小月龄宝宝不是“按需喂养”吗?即便是按需喂养,这样的记录也是同样有效的。按需喂养是因为小婴儿的各器官发育都尚未成熟,体内的“生物钟”也尚未建立完整的体系,但尽管如此,婴儿也是人,也会在发育中慢慢成长,并趋向规律作息的,所以,记录宝宝的喂养作息,对于护理者都是有用的。
适当地进行游戏陪伴。
小婴儿虽然睡眠时间长,但是仍然会有清醒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为他们构建愉快的家庭氛围,这样既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也能帮助他们的身体得到更好的刺激发育。
推荐以下早教游戏,适合小月龄宝宝。
俯卧抬头(大运动发育)
做抚触操(大运动发育及触觉刺激)
看黑白卡(视觉刺激)
听摇铃让宝宝追声(听觉刺激)
给宝宝小手摸不同材质的物料(触觉刺激)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巧阳”
本文概览:如果看到婴儿车里穿着一身粉红衣服的宝宝,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认为那一定是个女孩子,如果是男孩子会觉得奇怪。可是如果换成是一个男人穿着粉红色的T恤或者衬衫,就不会有...
文章不错《男孩玩小车、女孩玩娃娃是社会强加的结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