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出息念怎么修

入出息念能达到的最高禅定境界为四禅。入出息念是佛陀曾经修习的,佛陀就是通过入出息念达到禅定,并在此基础上修观而证悟涅槃的,因此历代禅修大师均推荐入出息念作为禅修者的修行业处。入出息念的殊胜之处1、下手容易,所缘简单。与其他的禅修业处对比,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容易,不用另外准备遍相。比如修习不净先要取不净相,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取不净相有时候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又如修地遍要先做地遍的遍相。修白遍等业处也要做遍相。然而,修入出息念可以免去这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入出息念的所缘只是呼吸。呼吸对于人类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从母胎呱呱落地,一直到这期生命的终结,在这期间都有呼吸。因此,要修入出息念,只须直接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就行。正念地觉知呼吸就是在禅修。这种禅修方法不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直截了当。除了睡眠之外,其他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习入出息念。此是殊胜处之一。2、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寂静。入出息的相很微细,并不像不净相等那么粗。不净相是很粗、很厌恶的,有时候心会排斥、抗拒。三十二身分的相也同样是很粗的,容易厌恶。地遍的相在刚开始修的阶段也是很粗的。然而,入出息念的相是很细的。当我们把心念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呼吸的轻柔。当然,我们不用注意其轻柔的特性,只是说跟其他所缘相比,入出息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轻柔性。此是殊胜处之二。3、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迅速消除妄想。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亚经》(Meghiyasuttaü)中说:“要断除贪爱,应修习不净;要断除瞋恚,应修习慈心;要断除寻(杂念),应修习入出息念;要断绝我慢,应修习无常想。”(A.9.1.3)在经律中,佛陀也指出修习入出息念的殊胜之处:“诸比库,修习、多作此入出息念之定,不但寂静、殊胜、不杂、乐住,而且能令再再生起的恶、不善法由此消失、停止。诸比库,犹如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非时大雨能立刻使飞扬的尘土由此消失、停止。”(S.54.9; V.1.165)修习入出息念就像大雨洗掉漫天飞扬的尘土一般,能够使许多妄想很快地被消除。4、修习入出息念能够证得禅那。在四十种业处当中,佛随念、四界差别等十种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禅那;十不净、身至念这十一种业处只能达到初禅;慈、悲、喜三种业处只能证得第三禅,但通过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缅甸帕奥禅林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通过修习入出息念证得禅那的。所以,修习入出息念有诸多的功德、利益。正因如此,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教导这种业处;也正因如此,历代上座部佛教的许多长老、禅师们都喜欢教导和修习入出息念。当我们见到入出息念的这些功德与利益,就应当修习入出息念。修习方法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的话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让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接着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全身,不要让身体有绷紧的现象。如果发现任何部位绷紧,就借着放松与保持自然来将它舒解。若没有充分放松,在你坐久之后绷紧的部位会造成疼痛或不适,因此在每一次开始静坐时务必先将全身放松。第二点:放下万缘,保持平静安详的心你应当思惟一切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只会依照它们自己的过程进行,因此执着它们是没有用的。理智的作法是在禅修时暂时把它们放下。每当杂念生起时,你可以提醒自己现在是抛开一切忧虑的时刻,而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如果突然想起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认为必须仔细地思考一番,你也不应在禅修时那么做。你可以将它记录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里,然后将它抛在一边,继续专心禅修。如果真心想成就安般念,就必须将一切杂务放下。有些禅修者想要培育定力,但却又不能放下对世俗事的执着,结果他们的心变得非常散乱,时常在呼吸与世俗事之间来回奔走。即使他们努力要使心平静下来,却都无法办到,原因就只是他们不能放下对其他目标的执着。这种执着是禅修进展的一大障碍,所以你应当立下坚定的决心,在禅修期间暂时抛开世间的万缘,以平静安详的心来修行。第三点:借着不断的练习来熟悉呼吸在你确定全身已经放松,内心无忧无虑之后,就将你的心安置在呼吸与鼻孔外面皮肤接触的地方,亦即在鼻孔与上唇之间的区域。试着了知这个区域里的呼吸。当你能在此区域里的任何地方发现呼吸时,就让心一直知道那里的呼吸。应当像旁观者一样,以客观的态度来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制或改变它,因为那样会导致呼吸辛苦、胸口发闷。让你的心觉知正在通过上述部位的呼吸,而不随着呼吸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讲述一则守门人的譬喻:守门人不会去注意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检查正在通过城门的人。同样地,接触部位好比是城门,禅修者不应注意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呼吸,而应注意正在经过接触部位的呼吸(气息)。另一件应当注意的事情是:应当专注于呼吸的本身,而不要注意呼吸里四界(四大)的特相。意思是不要去注意呼吸(气息)的硬、粗、重、软、滑、轻(地界的特相)、流动、黏结(水界的特相)、热、冷(火界的特相)、支持、推动(风界的特相)。如果去注意其中的任何一种,其余的特相也会变得愈来愈明显,因而会干扰你的定力。你应当做的只是以整体的概念单纯地觉知呼吸本身。有些禅修者不能觉察自己的呼吸,因为他们的呼吸很微细,而他们还不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他们应当以冷静与警觉的心,将心保持在上述呼吸出现的部位,并且了解自己还在呼吸。只是保持知道自己还在呼吸就够了,不要故意使呼吸变得明显。在这个时候,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只要保持警觉心与耐心,渐渐地他们就能觉察微细的呼吸。若能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这对培育深厚的定力有很大的帮助。你应当依循中道,也就是以适度的精进来修行。精进力不要用得过度,因为那会造成很多困扰,如绷紧、头痛、眼睛疲劳等等;精进力也不要用得不足,因为那会使你落入白日梦或打瞌睡。因此应当付出适度的精进力,让自己能够持续地知道呼吸就够了。当你内心生起妄想时,不要去理会妄想,而要将心引导回来注意呼吸。对妄想或对你自己生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使你的心更加掉举。然而借着不理会妄想,你就能使自己渐渐疏远妄想;借着经常觉知呼吸,就能使自己渐渐熟悉呼吸。这就是处理妄想的正确方法。如果你的心经常妄想纷飞,你可以在觉知呼吸的同时在心中默念:「吸,呼;吸,呼……」,藉此帮助心安住于呼吸。或者用数息的方法:在五到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固定地从一数到那个数目。例如你选择数到八的话,则可以在吸气时心中默念「吸」;呼气时心中默念「呼」;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一」。同样地,在第二次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八,然后再从一数到八,一再地重复。如此数息时,注意力仍然放在呼吸,而不是放在数字,因为数字只是帮助你将心安住于呼吸的工具而已。应当持续地数息,直到你的心平静稳定为止,然后可以停止数息,而单纯地只觉知呼吸。第四点:专注于呼吸当你能持续不断地觉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那表示你已经相当熟悉呼吸了,就可以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于呼吸。在上一个要点里,在觉知呼吸的同时你也知道接触部位;而在这一个要点里,你试着将心的注意范围缩小到只集中于呼吸本身而已,如此做能使你的心愈来愈专注。第五点: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全息)当你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呼吸,时间达到三十分钟以上时,那样的定力已经相当好,你可以专注于呼吸的全息。意思就是当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经过时,你都在接触部位毫无遗漏地专注到它们。如此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你的定力将会愈来愈强、愈来愈深,因为没有空隙让你的心去想其它的事情。你会知道有时呼吸长,有时呼吸短。这里的长短是指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当呼吸慢时,呼吸的时间就长;当呼吸快时,呼吸的时间就短。然而不应故意使呼吸变长或变短,应当保持自然的呼吸。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全息。若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此修行,定力就会愈来愈稳定。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地专注于呼吸一小时以上,每天至少五次静坐,如此持续至少三天,不久你会发现呼吸转变成禅相[1](nimitta),那时就能进到更上一层的境界。[1] 禅相:修行禅定时内心专注的目标。如何判断禅那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1、遍作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出现物品、山川、楼阁、人物,甚至佛像等景象,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遍作相的初始阶段。2、遍作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3、取相阶段: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一带的灰白光慢慢地会变白、变亮。有些可能会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样,有些会亮得像汽车灯、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在形状上,每个人的也都不尽相同。有些感觉好像云彩,有些感觉像花环,有些感觉像莲花,有些感觉像车轮……这种禅相称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的光比遍作相要亮。4、似相阶段:当禅修者能够平静地专注取相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或者更久,他会发现禅相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有些像太阳光,有些像月圆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灯,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莹剔透得像块水晶,这就是“似相”。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似相,心与似相完全融为一体,如此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他就很可能证得初禅。为什么说很可能呢?因为还没有经过检查的缘故。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禅相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之后,他应当练习查有分,有分在心脏这个地方。在他出定之后,借着很强的禅定之光去看心脏里面这个地方。刚刚开始学习查有分的时候,不应当查太久,大概一到两秒钟就行。当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后,再学习在有分这个地方逐一地辨识五禅支。这五禅支是五种心所,它们个别分开来叫禅支,整体总合起来则叫初禅。这五禅支分别是:1.寻(vitakka)——将心投入并安置于似相。2.伺(vicàra)——心持续地省察似相。3.喜(p?ti)——喜欢似相。4.乐(sukha)——体验似相的那一份乐受。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续地专注似相。查禅支并不是依靠感觉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这五种心理作用,而必须用禅那之光在心所依处这个地方辨识。为什么呢?因为心所依处是作为禅那心的依靠处,所以要在有分这里辨识禅支。可以辨识到五禅支后,还必须练习初禅的五自在。什么是五自在呢?它们分别是:[1].转向自在:能在出定后转向于禅支。2.入定自在:随意何时入定就能入定。3.住定自在:能随自己的意愿入定多久。4.出定自在:随意何时出定就能出定。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后省察禅支。五自在练习成功后,就可以说确认已经完全到达初禅了。禅修的危险危险一:走火入魔需要注意的是,在遍作相这个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会见到一些影像,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月虚空、人物鸟兽等,或听到唱歌声、讲话声、诵经声、念佛声等等。这是因为定力提升之后,心会变得强有力而且敏感,只要他一转念头,心就可以造作出很多东西、变现出很多声色光影出来。心念快得连自己都来不及察觉到,但相已经出现在他面前了。须知这些相都是由心想而生的,是幻觉!有些人喜欢盲修瞎练,当他的定力到达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通常会见到光、见到花,乃至见到所谓的佛菩萨。假如此时他执着这些光相,追求这些境界,甚至以为自己很厉害,那就很容易出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定力,但是他的心没有很好的导向,所谓“走火入魔”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因此,无论见到什么景象,出现什么境界,一概不要去理它,不要去看它,更不要执着它!只需记得持续关注业处!危险二:自以为证悟涅槃在近行定的阶段,禅修者体验到落入有分就好像所有一切在刹那间都停止了,所缘没有了,连时间、空间的概念也没有。当他清醒过来后会想:“嗯,刚才怎么会这样?”这种体验称为“落入有分”。然而,落入有分是禅修的陷阱。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落入有分时“能所双泯”,就误认为已经开悟或证悟涅槃了。经典依据佛陀在《谛相应》(Sacca Samyutta)里说道:「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佛陀在《相应部》(Samyutta Nikaya)里建议弟子们修行安般念,他说:「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且殊胜的,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清净道论》则说:「在一切诸佛、某些辟支佛及声闻弟子藉以获得成就与当下乐住的基本业处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说到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身为身呢?在此,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树下或空地,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正直,安立正念在自己面前(的呼吸)。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就像善巧的车床师或他的学徒,当他做长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长弯。』当他做短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短弯。』同样地,当比丘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入出息念(二)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第一节、戒与止观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必须禅修。谈到禅修,就必须依照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说,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谈到戒清净,对在家人来说,要守护好五戒,有条件的话应持守八戒。对于比库[1]来说,有四种遍净戒:第一、巴帝摩卡律仪戒(最胜的戒,patimokkhasauvara-sala),即比库应当守护的律仪。第二、根律仪戒(indriyasauvara-sala),根即感官;守护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称为根律仪。第三、活命遍净戒(ajavaparisuddhi-sala),即须正命而活(正确的谋生方式),不能邪命自活。第四、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ala),即正确、适当地使用生活必需品,包括袈裟、饮食、住所、医药等生活用品。无论在家、出家弟子,都应当守护好各自的戒,持守不犯即是戒清净。唯有以戒清净为前提,才谈得上修习止、观。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2]的传承,禅法可以分为两大业处[3]:1.止业处(samatha-kammannhana);2.观业处(vipassana-kammannhana)。其中,修习止业处能够培育定力,属于增上心学;修习观业处能够培育智慧,属于增上慧学。对于修习止业处,佛陀教导了很多种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这四十种业处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四无色、一想以及一差别。对于观业处,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第二节、修习功德在《清净道论》提到的四十种业处中,最为历代南传佛教长老、禅师们所推崇以及教导的是入出息念[4]。为什么入出息念会受到那么高的推崇呢?因为:第一、它是一切菩萨证悟佛果的修行方法。当我们的苟答马[5]佛陀还是菩萨[6]的时候,他坐在布德嘎亚(Buddha-gaya,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专注自己的呼吸,依照入出息念依次证得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证得第四禅之后,他再转修观。在初夜时分,菩萨证得了宿住随念智(pubbenivasanussati-¤aoa),也就是宿命通,能够清晰地了知过去世的种种生死状态。中夜时分,菩萨证得了有情死生智(sattanau cutapapata-¤aoa),也就是天眼智(dibbacakkhu-¤aoa),能够见到众生各随其业,依照善或不善的业不断地在善趣、恶道里轮回。在后夜时分,菩萨证得了漏尽智(asavakhaya-¤aoa)。漏尽智也就是如实知见苦圣谛、如实知见苦集圣谛、如实知见苦灭圣谛、如实知见导至苦灭之道圣谛。当他证得漏尽智的同时,也就是入流道智(sotapatti-magga,须陀洹道智)与入流果智(sotapanna-phala,须陀洹果智)、一来道智(sakadagami-magga,斯陀含道智)与一来果智(sakadagami-phala,斯陀含果智)、不来道智(anagami- magga,阿那含道智)与不来果智(anagami-phala,阿那含果智)、阿拉汉道智(arahatta-magga,阿罗汉道智)与阿拉汉果智(arahatta-phala,阿罗汉果智)[7]接连地生起,最后证得了与一切知智(sabba¤¤uta-¤aoa)相应的阿拉汉道。自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菩萨就成了全自觉者[8]。因为佛陀本人是修行入出息念证得色界第四禅,然后才转修观,从而证悟圣道、圣果的。不仅我们的苟答马佛陀是这样,过去、未来的一切佛陀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修行入出息念也就是追随佛陀的脚步。第二、佛陀经常教导修习入出息念。在巴厘三藏里面,收录了许多记载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经文。在《经藏》里面,《长部》的《大念处经》,《中部》的《念处经》、《入出息念经》、《身至念经》等,《相应部》有一篇《入出息相应》,专门教导修习入出息念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入出息念在佛陀的教导中所占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佛陀不仅经常教导弟子们修习入出息念,连他本人也是如此。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佛陀跟比库们说:“我想在三个月中独坐,除了一位送食者之外,任何人都不能来访。”当佛陀独处三个月出来之后,告诉比库们说:“诸比库,假如有异学遍行者这样问:'贤友,沙门苟答马依何住而多住雨安居呢?’这样问时,诸比库,你们应这样回答那些异学遍行者:'贤友,世尊依入出息念之定而多住雨安居。”(S.54.11)从这里我们知道,就连佛陀也经常住于入出息念禅那,以入出息念为根本业处住于现法乐住。第三、修习入出息念有很多殊胜之处。1、下手容易,所缘[9]简单。与其他的禅修业处对比,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容易,不用另外准备遍相。比如修习不净先要取不净相,取不净相要去找尸体,尸体越腐烂、越难看、越臭、越令人厌恶越好。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取不净相有时候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又如修地遍要先做地遍的遍相。修白遍等业处也要做遍相。然而,修入出息念可以免去这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入出息念的所缘只是呼吸。呼吸对于人类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从母胎呱呱落地,一直到这期生命的终结,在这期间都有呼吸。因此,要修入出息念,只须直接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就行。正念地觉知呼吸就是在禅修。这种禅修方法不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它直接了当,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行。除了睡眠(睡着)之外,其他的时间我们随时都可以修习入出息念。此是殊胜处之一。2、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寂静。入出息的相很微细,并不像不净相等那么粗。不净相是很粗、很厌恶的,有时候心会排斥、抗拒。三十二身份的相也同样是很粗的,容易厌恶。地遍的相在刚开始修的阶段也是很粗的。然而,入出息念的相是很细的。当我们把心念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呼吸的轻柔。当然,我们不用注意其轻柔的特性,只是说跟其他所缘相比,入出息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轻柔性。此是殊胜处之二。3、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迅速消除妄想。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亚经》(Meghiyasuttau)中说:“要断除贪爱,应修习不净;要断除瞋恚,应修习慈心;要断除寻(杂念),应修习入出息念;要断绝我慢,应修习无常想。”(A.9.1.3)在经律中,佛陀也指出修习入出息念的殊胜之处:“诸比库,修习、多作此入出息念之定,不但寂静、殊胜、不杂、乐住,而且能令再再生起的恶、不善法由此消失、停止。诸比库,犹如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非时大雨能立刻使飞扬的尘土由此消失、停止。”(S.54.9; V.1.165)修习入出息念就像大雨洗掉漫天飞扬的尘土一般,能够使许多妄想很快地被消除。4、修习入出息念能够证得禅那。在四十种业处当中,佛随念、四界差别等十种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禅那;十不净、身至念这十一种业处只能达到初禅;慈、悲、喜三种业处只能证得第三禅,但通过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缅甸帕奥禅林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通过修习入出息念证得禅那的。所以,修习入出息念有诸多的功德、利益。正因如此,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都教导这种业处;也正因如此,历代上座部佛教的许多长老、禅师们都喜欢教导和修习入出息念。当我们见到了入出息念的这些功德与利益,就应当修习入出息念。第三节、去除五盖在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avarao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这条路的话,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这里的盖是心的障盖,内心的烦恼。盖一共有五种,称为“五盖”。它们依次是:1、欲贪;2、瞋恚;3、昏沉睡眠;4、掉举追悔;5、疑。它们是七种不善心所,即:1、贪心所;2、瞋心所;3、昏沉心所;4、睡眠心所;5、掉举心所;6、恶作心所;7、疑心所。如果禅修者有了这五盖的任何一种,没有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不能培育,已经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会退失。因此,禅修必须先排除这些心的障盖。第一种盖称为“欲贪盖”,巴厘语叫做kamacchanda, kama是欲乐的意思。欲乐通常分为五种,称为五欲功德:颜色、声音、气味(香)、味道(味)、触(柔软的、细滑的、舒适的触觉)。这些能使人产生贪爱、执着的所缘称为kama,即欲乐的目标。chanda也是欲,这里的“欲”是指心的欲望、追求。内心对欲乐目标的贪着、欲求,称为欲贪,或者直译为欲欲。一个人心有爱染,比如儿女情长、沉迷歌舞娱乐、执着钱财物品等,这些爱染是禅修的障碍。第二种盖是瞋恚(vyapada)。瞋恚是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与厌恶。从很粗程度的暴怒、愤怒,到很细微程度的烦躁、焦虑、忧愁、担心、牵挂,都属于瞋恚。只要内心对任何的人、事、物还有厌恶、排斥、抗拒,那么心就很难平静。如果你跟他人吵了一架,吵完架后想要禅修,能够修得好吗?如果有人在你禅修的时候讲话,让你起烦恼,你的心能平静吗?因此,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是禅修的一种障碍。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thanamiddha),昏沉、睡眠是心与心所的软弱、无力、迟钝。如果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打瞌睡、昏沉,那么他的心就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就好像水池充满了泥浆一样,心是很钝的,不堪任作业,不堪任禅修。第四种盖是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掉举叫做uddhacca, 意为心的散乱、不能专一,好像把石头丢进灰土堆后所扬起的灰尘一样。心的散乱、不安,不能够专注,称为掉举。Kukkucca,直接翻译成恶作,但是在这里翻译为追悔会更加贴切。这种心所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第二、对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感到懊恼、后悔。顺便提一下,这里的恶作不同于戒律中的恶作罪,虽然中文一样,但是它们的巴厘语却不同。这里的kukkucca是后悔的意思,也可以称为追悔;但是戒律中的恶作是dukkana,即不好的行为。掉举是禅修中最普遍的障碍。一个人的心没办法平静,有很多妄想,心取很多的所缘,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想这儿、一会儿想那儿,一会儿想过去、一会儿想未来、一会儿想现在,一会儿想他人、一会儿想自己……怎么能够专注呢?内心散乱,怎么能够专一呢?如果一个人感到后悔、悔恨:为什么我刚才这样做?为什么刚才我不这样做?为什么我刚才会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充满了懊恼和

一禅,二禅,三禅,为什么分别以火,水

要知道怎么修四念处就要先弄清楚四念处的含义。佛陀在长部第二十二经《大念处经》是这么说明的:

“这里,比丘们,比丘住于身随观身,精勤、具足正知、正念,远离世间的贪忧;住于受随观受,精勤、具足正知、正念,远离世间的贪忧;住于心随观心,精勤、具足正知、正念,远离世间的贪忧;住于法随观法,精勤、具足正知、正念,远离世间的贪忧。”

首先要解释“于身随观身”,这个辞语是巴利文kāye kāyānupassī的直译。是什么意思呢?佛陀在中部第一百一十八经《出入息念经》在以出入息念圆满四念处那一段经文给出了说明:

“比丘们,怎样修习、多作出入息念使四念处圆满?比丘们,当比丘如此修习: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比丘们,我这样说,出息和入息就是身中之身。比丘们,所以说,那时他念住于身随观身,精勤,正知、正念,远离世间的贪忧。”

这段经文里“身中之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众多的身体现象中选取一个作为随观的对象。那什么又是“随观”呢?也就是后面说的“精勤、具足正知、正念,远离世间的贪忧”的观察。所以“身念处”就是选取一个特定的身体现象(比如出入息)作为禅修观察的对象,而且观察时要精进不懈,具足正念,远离烦恼。同样的,“于受随观受”,“于心随观心”,“于法随观法”也就是选取特定的“受”、“心”、“法”作为观察的对象。而且观察时要精进不懈,具足正念,远离烦恼。

需要说明的是四念处并不只是修内观时修。无论是从《大念处经》的经文,还是《出入息念》的经文,我们看不出四念处仅仅适用于内观(观禅),而是很明显地能看出止禅的痕迹。比如本文引用的《出入息念经》的这段经文说的就是出入息念止禅的修法。而且也表明四念处可以用出入息念这个业处修。

这里就以出入息念止禅阶段的修法为例说明业处修法和四念处的关系:我们修出入息念需要持续觉知呼吸的状态,这实际就是身念处的内容。

受念处呢?佛陀在《出入息念经》关于修受念处的经文里说了一句:“我这样说,对出入息善加作意就是受中之受。”

这里的“善加作意”和受念处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如果对出入息善加作意(正确的作意),乐受会生起和提升。因为初、二、三禅的禅支包含乐受。所以在得到第四禅之前,出入息念修对了(作意正确),都会有明显的乐受生起。

也就是说:在禅修的前期,乐受有没有生起和提升可以作为判断我们修出入息念是否有进展的一个指标。相反,如果乐受不明显,或者甚至生起了苦受,就要反省自己的修法是否有问题了。

这也就是受念处的核心:观察感受的状态,并分析其与善法相应还是和不善法相应。所以,修出入息念不能只知道专注呼吸,还要通过受念处判断这个“专注呼吸”有没有修对。如果修出入息念修对了,能感受到呼吸带来的愉悦感越来越明显,专注呼吸也越来越容易。

如何用出入息念修心念处呢?根据《大念处经》心念处的章节,修心念处是要清楚知道当下心念的性质(善或不善、解脱或不解脱)和层次(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修出入息念时应该对当下的心念清楚觉知。

开始尤其对不善心的生起要注意。我们通常说的杂念其实就是不善心。所以修出入息念要时刻注意察觉杂念,确认心是否真的专注在呼吸上,发现心没有专注在呼吸上,就要把心拉回来。而这就是修心念处的内容:当我们发现心没有专注于呼吸时,就知道杂念(不善心)生起了,把心拉回来就是让专注呼吸的善心重新生起,替换掉不善心(杂念)。当修出入息念得到禅那(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时,心的层次就从欲界提升到了色界。禅修者能通过检查禅支判断自己证得了什么禅那,这也是心念处的内容。

如何修法念处呢?《大念处经》里的法念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但具体结合出入息念止禅阶段的修法来说,重点是两个:去除五盖和培育七觉支。

因为要得到初禅,就必须去除五盖。在修出入息念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五盖很重,昏沉和杂念太强时,就要对五盖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治。而得到初禅之后,还想得到更高的禅那就需要舍掉粗的禅支,培育细的禅支。要做到这一点主要靠七觉支。所以修出入息念也需要培育七觉支。或者说圆满的出入息念修法应当包含七觉支的培育。

综上所述,圆满的出入息念修法应当包含四念处的内容。有无涵盖四念处是判断出入息念修法是否圆满的一个依据。另外呢,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出入息念的修法,明白出入息念在止禅阶段的修法实质是利用出入息培育正念,去除五盖,培育禅支,证得禅那。然后以此为原则去修出入息念,自然就在修四念处了。

一禅、二禅、三禅为何分别以火、水、风而毁灭呢?《俱舍论》等经论中说,一禅、二禅、三禅各有不同的分别念过患,比如一禅有寻伺,如火,故用火来灭尽;二禅有喜乐,如水,故用水来灭尽;三禅有呼吸,如风,故用风来灭尽。四禅因为已远离了禅定的八种过患,故而不被水火风所坏。(四禅既然在一大劫中不被毁坏,那会不会变成常有呢?并不会。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四禅的众生,最终要么以法性力迁移到他方世界去,要么会示现死殁。)到了最后,容纳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百俱胝数的四大洲、须弥山及天界会全部灭亡,万事万物变成一大虚空。所以佛在《无常经》中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经中常说:“我可以离诸欲,离不善法,进入并住于有寻、有伺,(远)离(五盖)生的喜与乐的初禅”。达到初禅时,寻、伺强大,以致言语止息,达到第二禅时,寻伺止息。

第二禅:入初禅数分钟,出定,检查五禅支,作意舍弃粗的寻伺,入第二禅,出定,检查禅支,剩下喜、乐、一境性三禅支;反复训练五自在,才准备入第三禅。舍弃寻伺,在寻伺不存在时,那些无寻伺的心、心所,还有思心所可引导心至所缘上。

第三禅:入初禅、第二禅各数分钟,出定后,检查禅支,作意舍弃“喜”(欢喜目标),入第三禅,剩下乐、一境性二禅支。反复训练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五自在,稳定了,才准备入第三禅。

第四禅: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各数分钟,出定后,检查禅支,作意舍弃“乐”(心生快乐),剩下一境性(专注于单一目标),另外“舍”的禅支显著起来,共有二禅支。从修禅那的经验来说,初步发展、培育“寻伺”是绝对必要的。

(1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锦诗的头像
    锦诗 2025年10月16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锦诗”

  • 锦诗
    锦诗 2025年10月16日

    本文概览:入出息念能达到的最高禅定境界为四禅。入出息念是佛陀曾经修习的,佛陀就是通过入出息念达到禅定,并在此基础上修观而证悟涅槃的,因此历代禅修大师均推荐入出息念作为禅修者的修行业处。入...

  • 锦诗
    用户101608 2025年10月16日

    文章不错《入出息念怎么修》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