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小常识小练笔

1.地震的感受小练笔

5.12大地震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特殊的日子,我们学校举行了地震逃生演练。

上午,下了第二节课,郭校长在广播里宣布:“同学们,现在我们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接着广播里传出三声短促的哨响。胡老师急切的说:“同学们,地震来了。大家不要慌,赶快护住头部躲到桌子底下”。同学们迅速蹲到桌子底下,并用书包护住自己的头。大约在一分钟后,广播里又传出一声哨响,告诉我们地震已解除。紧接着,校园里响起一声30秒钟的长哨。胡老师说:“同学们,快撤离教室。”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座位有序的跑出教学楼来到安全的地方——大操场。演练时,我听到哨声心里特别紧张,就像地震真的来了一样。

通过这次演习,我学会了地震逃生的方法,在地震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保护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沉着冷静,不能慌张。如果在学校里,我们一定要听指挥,这样才会安全、快速的逃离危险!

2.小学生地震小常识(简短)

1. 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时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 *** 、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3.地震知识简短100字左右.我的手抄不了很多字,所以少一点.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

4.地震时如何逃生300字小练笔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存环境,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有可能遭遇危险,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生存,学会逃生。

还记得零八年汶川大地震时,深圳也有震感,当时我自己在家,突如其来的地震并没有让我惊慌失措,冷静镇定的心让我安全的逃出!

地震时,正在写作业的我,急忙把笔放下,拿枕头抱头,赶快躲在书桌底下。

等地震不那么强烈时,我赶紧跑出书桌,在这时候有再重要的东西也不要去想了。我以最快的速度下楼梯,一滴又一滴豆大般的汗水流下来,在那时候每一秒都是珍贵的。当我努力跑到操场时,那里已经有许多居民了。我大口大口的喘着气,发抖的腿总是控制不住。但总是逃过了地震。

那是我第一次经历生存考验,也告诉了我许多道理:一旦遇到危险不要慌张,要保持镇定,冷静应对,这似乎也应对了危地马拉的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在《玉米人》中说的那一句话‘只有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5.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小练笔2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小练笔

发生地震时,阿曼达所在的那个教室里的学生一片混乱。他们纷纷涌向门口,但门口太窄了阿曼达和几个同学被挤在墙角,当他们再次冲向门口时一块巨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于是大家只好无可奈何地退回墙角。

在废墟下面临死亡的危险,同学们绝望极了。此时阿曼达想:我难道就这样失去宝贵的生命了吗?突然他脑海里浮现出父亲曾经说过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燃起了他的求生欲望。他擦去眼角的泪水,对同学们说:“大家不用担心,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这句话让同学们镇定了许多,但有位同学还是疑惑的问:“阿曼达,你确定你的爸爸会来救我们吗?”阿曼达坚定地说:“我确定!因为我父亲平时说过的诺言都一一兑现了,他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只要我们坚持生的信念,就会有奇迹发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小练笔

6.地震安全知识小常识

一、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二、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三、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四、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五、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扩展资料:

地震的前兆

一、地下水异常

1、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2、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3、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4、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二、生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1、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2、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3、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三、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是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失灵现象。最常见的是收音机的失灵、手机信号减弱或消失、电子闹钟失灵等现象。

四、地声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五、地光

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中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地震

7.关于地震的小常识

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十分复杂,抓住时机、冷静判断、迅速避震,是人们在地震中求生的关键所在。而处于不同的情况下的自救的方式又各不相同。

问:发生地震是时如果恰巧在家里,或者夜里发生地震,该怎么办?

答:千万不能呆在床上或房间中央,窗户边不能躲,不结实的墙不能靠,破窗而逃更不可取。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才是明智选择。

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的市民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阳台、楼梯是楼房中拉力最弱的部位,容易断裂,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而跳楼那是一种自杀。

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灯。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问:地震时,在人比较多,缺少躲藏地方的时候,又该怎么逃生呢?

答: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问:当出差或旅游在外,身处陌生的环境中,又该怎么办?

答: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环境,安全出口在哪里,楼房的结构等等。发生地震时,在第一时间选择相对安全地方,乱跑乱撞。

在火车或汽车上,不要互相拥挤,等车停稳后,有秩序的下车疏散。

如果正在街道,应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

在野外旅游,山水在地震时就变成危险的地带。河岸容易坍塌,山脚和陡崖可能发生山崩。陡峭的山坡、山崖极有可能滑坡。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向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野外还应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以防触电。

在海边游玩时,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海啸随时都会袭来,则应该迅速向高处转移。

问:如果被困在废墟里,怎样才能增加生还的几率?;

答: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保持求生的欲望很重要。同时还要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都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受伤了,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解渴,活下来最重要。

8.地震安全知识小常识

地震时要注意哪些:(1)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2)躲在面积比较小的空间(如厕所)或墙角 (3)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5)如不幸引发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

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 (6)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

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7)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 (8)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 *** 、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

要相信 *** 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及遇到地震的应急措施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

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

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

一、波动物理学基本概念

在我们开始讨论地震波之前,有必要了解波动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一是波的传播速度,另一是波动所引起的位移的频率和大小度量。地震波形上的波峰与波谷与零点间的高度称之为振幅(图2-1-1),通常用A表示。一个地震波的能量E正比于振幅的平方。

下面的几个重要方程可将地震波的频率与距离和时间联系起来。波长λ通常用来描述地下或其他介质中传播的波上两个连续波峰或者波谷之间的空间距离,频率f为两个连续波峰或者波谷之间的时间周期T的倒数,而波的传播速度v是频率和波长的乘积。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图2-1-1 波动中名词概念与波形同相和反相示意图

根据这些基本的关系,我们能够对一个地震记录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和计算,特别是当地震记录由多道数据组成且检波器到震源的距离为已知的时候。

求取地震波动问题的完整解需要用到波动方程,其一维形式如式(2.1.2)所示,其中u是波动所引起的位移,x是横向坐标: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通过对其微分可以验证该方程一个特殊而有用的解的形式为:u=Asink(vt-x)。这里A为振幅,kvt是频率,-kx为相位。

根据费马的最小时间原理,地震波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是沿着某一路径进行的,在该路径上波的传播时间最短。

近地表地震技术通常研究的是离震源几米或更远一点地方的弹性变化情况,至少在实际应用中是这样。在离震源更近的地方,常常会发生塑性形变或者断裂,因此常规的地震分析方法并不总是适用。

在弹性情况下,一个物体能够承受多次的变形而不发生永久的破损。当变形超过弹性限制时,损坏就会发生,或者是发生破裂(由断裂造成的破损),或者是渐渐地由塑性形变引起的不可恢复的损坏。为了我们研究地震波的目的,我们将假设除了离地震震源非常近的地方以外,其余处为弹性形变。

二、地震波的种类

地震波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体波,它是在地球内部沿着所有方向传播并可达到所有深度的波;另一类为面波,它的传播往往局限于地球表面下数个地震波长的范围内。因此两类波的应用和分析方法都不尽相同,其中体波通常用于资源勘探和地震观测的目的,而面波一般被认为是体波研究中的噪声,但有时也被用来进行层状地球性质的研究。

1.体波(P和S波)

图2-1-2显示了体波的传播路径,图2-1-3给出了体波在两层介质传播时间与距离关系的示意图。

图2-1-2 体波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2-1-3 体波在两层介质传播时-距示意图

体波的两种形式是:压缩波(P)和剪切波(S)。P波在反射和折射地震勘探以及地震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P波属于声波,因此它满足声学中一切物理定律,其在传播介质中的粒子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P波的传播速度为: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K是体积模量;μ是剪切模量;ρ是波所传播介质的密度。

要注意方程中的v是波的传播速度,它是一个标量,而不是物理学中通常的矢量。P波将引起波所通过介质的物质的瞬时体积发生变化,而不会引起物质的瞬时形状发生变化。

常用介质的P波速度情况如表2-1-1所示。

表2-1-1 常用介质的P波速度

横波(S波)或者称为剪切波,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粒子运动的振动方向。由于其在相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低于纵波的速度,有时也被称为次波。由于纵波与横波的传播路径相同,它们的速度的差异就使得可以利用纵横波的时差用来计算震源到观测站或记录站的距离。横波通过介质时并不改变介质的瞬时体积,而只改变介质的瞬时形状。

S波通常用于浅层工程项目,特别是在井间观测以获得土壤和地基的剪切模量时。在地震勘探领域,横波比纵波的应用要少得多。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对面波的应用有着较强的兴趣,包括岩性确定、断裂探测以及流体含量的现场确定。S波速度的公式如下: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由于流体没有剪切力,故其剪切模量为零。也就是说,横波在流体中不能传播。这个结果曾在1900年导致了地球内部液态核的发现。横波在流体内无法传播的事实使得人们有可能应用它(或缺少它)的情况来探测地下溶洞,但是到目前为止该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横波同光非常相像,在发生反射或折射时会表现出极化的特点。特别是当它在含有断裂的岩石中传播时,在某一优势方向上通常会产生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是由于不同极化方向上的能量在介质中有不同的传播路径。

在用来显示波不同种类的图2-1-4中,左边是在美国堪萨斯大学一个专门用于浅层地震实验的场地上用来福枪作为震源,100Hz检波器接收所获得的地震记录,可以看到P波和瑞雷面波比较明显;右边为在相同的场地上,利用锲形震源和水平检波器所获得的记录,可以看到S波和勒夫面波主导整张记录。

P波与S波速度的比值在确定震源与接收器之间的岩性以及求取介质的物性常数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在地震灾害研究和建筑地基的研究中都有应用实例。该比值有时也会在石油工业领域被用来区分砂岩和页岩。孔隙介质中的水对横波的速度影响很小,但对P波的速度影响却很大,这使得该比值在地下水的研究中十分重要。

利用前面所分别给出的P波和S波的速度公式,我们可以得到: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vP/vS值对于火成岩、变质岩以及大多数的硬质沉积岩,例如致密石灰岩和胶结紧密的砂岩来说通常为1.7左右。而对一些较软的岩石,比如页岩以及胶结差的砂岩,其比值可以达到2.0左右。对于未固结的沉积物来说,比如河流三角洲以及漂砾石等,其比值在2.0到7.0之间变化。

图2-1-4 波的不同类型示意图

对于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来说,泊松比(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同vP/vS比值的关系为: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泊松比对石灰岩、硬质砂岩和很多火成岩和变质岩来说,其值大约为0.25左右,对未固结的沉积物来说,其值可高达0.45。有些地区的地震波的场地放大效应可以用近地表地质层的泊松比平面等值线图来预测。

2.面波

当人们要利用体波进行地球内部勘探时,面波在大多数情况都被认为是一种噪声。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使体波方法实验不能被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当使用老式地震仪器时。由于地震面波大部分是在地球表面下一个波长的范围内传播的,因此当在地表进行记录时,地震记录上的最大振幅往往就是地震面波。地震面波在地震勘探领域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地滚波”,这是因为在地震爆炸震源的附近人们可以有其在地面滚动的感觉。

瑞雷波和勒夫波是大多数物理情况下产生的面波。根据科学文献,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面波速度约为其横波速度的92%,这只有在泊松比为0.25时(这在一些硬的岩石中,比如花岗岩、盐岩、石灰岩等岩石中是很典型的)才真正成立。对于泊松比为零的情况,面波的速度为横波的87.4%,而对于泊松比为0.5时,面波的速度则等于横波速度的95.5%(Grant and West,1965)。对于未固结的物质来说,泊松比的范围一般在0.40到0.45之间,瑞雷面波的速度是未固结物质横波速度的94%的假设是正确的,其误差不会超过1%。

上述两类面波传播时往往局限在浅于一个面波波长的体积范围内。因为长波长的面波传播深度较大,而那里的传播速度通常也比较大,因此可以说波长越长的面波其传播速度也越大,或者至少说它以同短波长面波不同的速度传播。由于不同波长的面波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它们从震源向外扩散趋向于随着时间变化,其传播距离越来越远。这种扩散方式通常被称为频散现象,面波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频散波。

对于最简单的瑞雷面波,当在一个半无限的各向同性空间的表面上观测时,其传播速度只同介质的物性有关,也就是说是无频散的。当遇到层状介质或者速度梯度介质时,瑞雷面波的速度将依赖于瑞雷面波的波长。因此,面波的频散比较弱就表明地下的成层性较差。瑞雷面波的粒子运动形式是一个逆向的椭圆轨迹,它同湖面上微波泛泛时鱼漂的运动很相似。

勒夫面波其实就是局限在近地表地层内的多次反射的横波。它们需要在地表下有一个供其传播的低速层。实际上,正是这个勒夫面波的干涉,才使得近地表的横波勘探工作很难开展。从理论上来说,当存在一个近地表高速层覆盖在一个低速层的情况下浅层横波勘探应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这时勒夫面波的干涉将不会存在。

应用面波来作为近地表地震勘探分析的信息来源的潜力应该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地震勘探都是把面波作为噪声来处理,因此很少来分析面波中到底都包含了那些地学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个领域是有可能作出一些创新性工作的。

在过去的十年里,该领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发展了一种被称为“面波谱分析”(SASW)的技术,它主要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密执根大学的土木工程师提出来的。应用这种SASW技术,人们可以通过正演模型或者通过对面波速度的反演来获得近地表地下物质的刚度系数剖面。对不同频率范围的瑞雷面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深度信息。最近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也提出一种被称为“多道面波分析”(MASW)的技术(Park J.,Xia J.,1999),它与SASW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应用了多道地震记录,一方面提高了用于获取频散曲线的频率扫描精度;另一方面由于其观测系统与地震反射方法一样,还可以同地震反射勘探同时进行。

三、层状介质中的地震波

上面的讨论中,大多数情况是假设地下介质是一个半无限弹性空间,这种情况下的波的传播是比较简单的。层状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情况是不同的,而且相对于非层状介质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比如说,勒夫面波需要层状介质的存在,瑞雷面波只有当某种层状特性存在时才会有频散特性。另外地震反射只有当遇到地层界面时才会发生。

当界面存在时,我们就会遇到频散现象、地震折射、地震反射和勒夫面波。另外,有时还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波在地质界面上发生转换。

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地震方法能够像图2-1-5所描绘的那样揭示地下的地质情况。但实际上,我们借助于解释模型只能近似的得到地下介质的部分物理性质。

1.近法线入射时的反射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假设在下面的讨论中,地震波在地下某个深度的水平界面上发生垂直反射。这种假设对于入射角或反射角为15 °以内的地震反射射线来说并不太坏。对于较大入射角的情况,可以利用反射矩阵的托布尼兹方程求解来获得反射波、透射波以及转换波的相对振幅。

图2-1-5 地质模型与所对应的地震记录响应示意图

通过界面的地震波能量将取决于界面的声学性质差异。一个特定地层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被称为该地层的声阻抗Z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一个声学界面的法线入射反射波的强度取决于其同界面声阻抗有关的反射系数R: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这里ρ1和v1分别是第一层(界面上方)的密度和层速度,而ρ2和v2分别是第二层(界面下方)的密度和层速度。

法线入射时的反射波极性和振幅可以从反射系数中看出。如果第一层的声阻抗比第二层的声阻抗大,那么返回到地表的地震反射将发生极性反转,比如石灰岩覆盖在页岩之上的情况。由于极性的反转使得地震反射数据的解释变得更加困难。从图2-1-6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地震记录上的波峰数目并不等于地下反射层的数目。

图2-1-6 四个地质层的反射系数序列与单道地震响应示意图

另外还应注意,如果地下的第二层是空气,比如说地下充满空气的空洞(密度在这里几乎为零)的情况,全反射将会发生,而且极性将发生反转。同时从式(2.1.8)也可以看出,如果第一层的波阻抗等于第二层的波阻抗,反射就不会发生。例如在一套页岩层中,有一个明显的颜色变化,这同一种特定的标志化石的消失正好对应。地层学家就有可能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地层,而由于这两层的波阻抗是相同的,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因此在地震解释上,这一套页岩就是一个地层。反射地震有着其本身的局限,而这只是其中之一。

当地震波是垂直入射到一个界面时,它将不是发生反射就是发生透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射和透射的总能量必须等于入射的总能量。除了反射系数之外,透射系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图2-1-7到图2-1-9显示了当速度发生变化而且不是垂直入射时,地震射线路径所受到的影响。

图2-1-10为一个简单的两层介质(速度递增模型)中折射波的射线路径草图。

另外图2-1-11还显示了某一单一反射的传播时间随着炮检距变化而变化的理论观点。从时距曲线上来看,该反射同相轴表现为一个双曲线。这个随着距离变化而发生的传播时间差异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正常时差”(NMO)。

2.波型转换与广角反射

当震源激发后,地震能量从震源处向各个方向辐射。其中有些纵波的能量在声阻抗界面被转换为横波。这种从一类波型转为另一类波型的现象被称为“波型转换”,这种情况当检波器的炮检距相对于反射层的深度较大时比较普遍。

在地震纵波的总场中包括了非近法线入射时在声阻抗界面发生的反射。通常至少有下列的六种情况可以发生: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返回到地面的反射纵波;②根据斯奈尔定律以首波方式沿着速度界面传播到地面的折射纵波;③通过界面进入下一地层的透射纵波;④由于波型转换从纵波而成为的反射横波;⑤发生波型转换并遵从斯奈尔定律以首波形式沿界面向上传播的折射横波;⑥透射纵波在界面上发生波型转换并以横波形式在下一地层中传播的波。

图2-1-7 基岩上覆冲积层简单地震反射路径示意图

图2-1-8 基岩上覆粘土层和砂层的速度向下递增模型的地震反射路径示意图

图2-1-9 基岩上覆砂层和粘土层的中间低速模型的地震反射路径示意图

图2-1-10 速度递增模型的地震折射路径示意图

上述这6种类型的波的振幅可以从托普布尼兹方程中求得,该矩阵具有相当复杂的三角对应关系。这些方程的推导和讨论可以在很多的高级地震教科书中发现。

四、地震能量损耗的机制

当地震波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时,有几件事情要发生,它包括反射、波型转换、折射,这些都已经在前面简要地提起过。其他的损耗机制还包括几何扩散、衰减和随着传播距离增大的频散。图2-1-12给出了一个人工形成的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同地震波频率的关系。这些影响地震波传播距离的几个因素将要在下面进行讨论。图2-1-13图示性地给出了地震波损耗的影响因素。

图2-1-11 简单水平双层的多道地震反射路径与时间记录示意图

图2-1-12 体波传播距离与其频率的对应关系

对于大多数的震源来说,其振幅谱通常是未知的。这时由于很难测定像在瞬间引爆的高能炸药附近的剧烈运动情况。同时,脉冲型的震源比如重物落锤、人工锤击、枪弹射击等会在地下的某个体积内产生塑性形变。而在这个体积内,常规的波动传播理论并不成立。因此,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损耗机制是在这个塑性形变区域之外的。塑性区域内的能量损耗机制我们这里将不涉及,因为在过去的文献中,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不多见。

如果我们从一个震源向外观察,波动的能量辐射像是一个半径随时间线性增加的圆球,其波前面上的能量密度将会以1/R2衰减。因为能量是正比于振幅的开方,振幅将以1/R的因子随着球面扩散而衰减。在面源的情况下,能量是集中于一个半球形的波前面上,而不是球形面。这在理论上可以说其具有比点源的初始振幅大两倍的特点,但衰减速率将依然是正比于1/R的。这种衰减效应被称为球面扩散,或者几何扩散。

作为另一种几何扩散的例子,我们考虑一个石子投入湖水的情况。这个波前是一个圆环形而不是一个半球面。因此波前上的能量密度将以1/R衰减,振幅将以衰减,而不是地球内部时的1/R。面波的情况就同投石于水中一样,它也是一个二维问题。因此面波就有着一个体波所不具有的随着传播距离增加,而相对振幅衰减不大的优越性。

对于反射波来说,将发生一种另外的也是明显的能量损耗。对于垂直入射的情况,我们已有公式(2.1.8)来表述反射系数。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射系数大约在0.1 到0.3 之间。这也就是说,有70%到90%的地震波能量将穿过界面而不作为反射能量立即返回地面。如果能量入射到界面的角度偏离法线较大时,其影响的好坏将取决于前面所提到的托布尼兹方程的计算结果。

图2-1-13 多个影响地震振幅的因素示意图

另一种能量损失是由衰减所引起,尽管衰减的机制到目前还有争论。但其对于必须面对它的人们来说并不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还无法控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物质发生的大范围衰减。另外也是由于广义上测量衰减的技术同衰减的机制关系不大所致。

通常情况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物质的衰减遵循下列衰减方程: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这里A0是在某一任意距离上测量的参考振幅,α是衰减因子,Ax是在距离x上的振幅。由于衰减同频率有关,它通常用波长λ来表示,因此字母Q或者“品质因子”有下列显式: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表2-1-2 常见物质的Q值

上式中Q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值,有时也被称为吸收系数。较高频的信号由于波长较短,因此从公式上可以看出高频信号衰减的就快。Q的倒数表示波在传播的一个波长距离后的能量衰减部分。比如,淤积物质实际上的Q值大约为10。它表明有10%的能量在其每个波长的传播过程中消失了。注意,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能量将在传播10个波长的距离后消失。而是对于每一个传播的波长来说,剩余的能量的10%将消失。

常用的Q值如下面的表2-1-2所示:

在前面我们曾提到面波是具有频散性的。频散当某些不同波长的信号以不同的速度传播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往往是在传播的路径上有与波长相比拟的异常或者特征存在时发生。比如,一个竖直高度为3m的废弃煤矿坑,将会影响波长为1m左右的信号。同样地,波长为100m左右的波是不会受到这类异常影响的。然而,该异常能使得对应于波长100m的波到达时间与那些波长1m的波的到达时间有所不同,因而引起频散。

另外一些干涉现象也能引起原始地震记录或者处理后数据的信号形状产生差异。它们包括多次反射、波型转换、绕射以及散射等。另外在浅层反射地震记录上,还有直达波、声耦合波(空气中传播的声波)与折射波、面波的干涉效应影响。

五、地震分辨率

地震学家必须面对地震信号强度随着距离衰减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力学定律、信息理论以及电子学所能达到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范围内开展工作。近地表的有些能量损失可以通过诸如合理埋置检波器、深挖激发井,或者选择合适的采集日期以避免人文与气候条件所引起的噪声来解决。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好的地震仪,更多的道数以及改进采集参数等办法来提高分辨率。有时在信号进入大线之前采用多个检波器串联在一起以提高电压也是一个解决办法。

使用地震方法目的是了解地球内部一定体积物质的特性。不管信号可能有多强,分辨率都将受到几何条件和信息理论的限制。这些限制也许就像我们用常规光学显微镜看不见物质中的原子和分子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波长太长使得我们难以探测到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地震震源和检波器均布置在地表或者近地表。信息以波动的形式向下发射并遵循物理学定律和实际上应用的信息理论。信息理论的一些基本定理将在下面予以简单介绍。

从地震的术语来说,我们称“子波”为一个包含数个周期的地震脉冲(Sheriff,1991)。Sheriff还定义了“基本子波”(basic wavelet)的概念,就是法线入射时从单个反射界面(反射系数为正)上所反射的时间域波形。他定义时间分辨率为区分两个十分接近信号性质的能力。为了获得最佳的分辨率,我们需要一个延续时间尽可能短的子波,以便与从相邻的声学界面上反射的子波之间没有干涉(图2-1-14)。对于提供最佳分辨率的Sheriff所定义的子波来说,它必须具有尽可能少的周期个数。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提高频率而得到高分辨。然而,有时我们为得到高频所付出的代价是子波中的周期个数增加,它使得波形出现Sheriff称为“振荡”的现象。从信息理论的观点来看,最佳分辨率是通过数据的宽频带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数据中应包含很多的不同频率的信息,而不仅仅是高频。

理想分辨率可以通过一个纯脉冲——没有延续时间的能量脉冲来实现。尽管这样的震源是不可实现的,但对于很多地震应用来说,小炸药爆破可以获得近似的效果。爆炸震源的子波脉冲宽度反比于频率带宽。也即频带越宽,分辨率越高。

根据我们前面对分辨率的定义,Sheriff,R.E.(1991)给出了一个“可分辨极限”的概念。“人们能够判定多于一个反射层的最小距离,其值取决于所判定的标志。瑞雷分辨率极限是λ/4,这里λ是主频信号的波长。”Widness(1973)通过分析两个反射层的反射子波开始互相干涉引起波形形状变化的情况给出了一个λ/8的极限。Sheriff(1991)也定义了一个“可探测极限”的概念,它是指在背景上能够反映出反射的一个层的最小厚度。它有时近似地选取主频信号波长的1/30作为标准。

图2-1-14 显示薄层地震反射记录分辨率的模型与合成地震记录

为了能够检测出一个夹在两个厚层之间的薄层,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可以考虑使用高频而牺牲带宽。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可能会出现振荡。但这没有关系,因为仅对这一薄层有兴趣,此时人们对噪声的容忍程度要比平时多个反射层的情况高很多。

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数据通常含有比在地震勘探中认为正常的剖面要多得多的噪声。一个高分辨地震数据处理公司的负责人曾说过,“如果你是将地震剖面出售给石油钻井的人,你就不要拿出高分辨的,因为它看起来噪声太大。但如果你是在考虑将自己的钱投入其中,那么你就会要最高分辨率的数据,尽管它看起来噪声很大。”

我们前面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时间和频率的分辨率方面。现在我们将从空间分辨率方面进行讨论。为了描述反射地震的基本概念的目的,我们将利用射线理论结合平面波和回声经验来阐述。实际上,地震波能量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并完全遵守波动理论。因此,从许多方面来说,光理论是要比射线理论更接近地震波的物理概念。

入射到一个反射层的地震能量并不是一个点上反射的,而是从地下的一个区域上反射的,这个区域通常被称之为菲涅尔带。所计算出来的第一菲涅尔带的尺寸可以被用来作为水平分辨率的估计。尽管这个带宽和高分辨数据的分辨率要小于其主频的第一菲涅尔带的尺寸,但重要的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说,水平分辨率是正比于第一菲涅尔带的大小的。

第一菲涅尔带是一个反射层的一部分区域,在这个第一反射能量的二分之一波长内其反射能量可以到达检波器(Sheriff,1991)。这个定义假设了波前的传播满足惠更斯原理,而不是射线理论。在这种假设下,入射角和反射角也许略微不同。从我们在地震记录上可以测得的参数来考虑,第一菲涅尔带的半径可以由下式来计算: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这里R是从地表到反射层的距离,v是地震波速度,f是我们所感兴趣的频率。而T0则是反射层与地表之间的双层旅行时。进一步地我们可得到第一菲涅尔带半径r的表达式: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一般来说水平分辨率要比第一菲涅尔带半径要小一些。Sheriff(1991)建议用该半径除以2的平方根作为分辨率的值,它至少给出了一个与水平分辨率同一数量级的参考值。

(1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烟缕的头像
    烟缕 2025年10月17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烟缕”

  • 烟缕
    烟缕 2025年10月17日

    本文概览:1.地震的感受小练笔 5.12大地震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特殊的日子,我们学校举行了地震逃生演练。 上午,下了第二节课,郭校长在广播里宣布:“同学们,现在我们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 烟缕
    用户101707 2025年10月17日

    文章不错《地震小常识小练笔》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