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体知识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而从“事”到议。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1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说明文是我们中学阶段阅读理解中的必考题,本文中,我为大家总结了说明文常考题型的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板(必考题)

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举例子,具体有力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作比较,将XX与XX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打比方,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说明语言特点的题型(必考题)

第一个题型:“XX”词语的作用(作答是3步)

答题模板:

1-“词语”本意

2-“词语”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3-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或者生动性、形象性

第二个题型:“XX”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作答是5步)

答题模板:

1-不能删去

2-“词语”本意

3-“词语”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4-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或者生动性、形象性

5-删去太过于绝对或不符合文意,所以不能删去。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词)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关联词)

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说明对象)加以说明,首先……,其次……,最后……,(需要根据具体运用的说明顺序替换)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1

 一、掌握说明方法。

 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XX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

 1、分类别:把XX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引用XX,突出了XX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XX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XX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具体说明XX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XX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XX和XX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XX的特点。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XX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XX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显得生动活泼。

 二、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xx”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XX“,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xx”词表示XX,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XX,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未来。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xx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xx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xx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2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3

 一、字词

 1、“摒(bǐnɡ)弃那些成见,这样才能合作愉快”经理真诚地说。

 2、法国大革命始终重复着复辟(bì)的循环。

 3、犯错误时,不能想着一味地包庇(bì)孩子,而是应该好好地教育他。

 4、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他终于迸(bènɡ)发了,不仅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变得谦虚、真诚了。

 5、他不好好工作经常奴颜婢(bì)膝地巴结上司,真让人瞧不起。

 6、由于人们的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数量逐年锐减,有的甚至已经濒(bīn)临灭绝了。

 7、那段时间,他写了很多针砭(biān)时弊的文学作品。

 8、我们都屏(bǐnɡ)气凝神,静静地等待最后的决定。

 9、中学毕业以后,他来到北京,投奔(bèn)叔叔,想学一技之长。

 10、虽然他失去了物质上的享受,但是他没有麻痹(bì)自己,而是积极地寻找新的起点。

 二、文学常识积累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送别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2、诗中点题的一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htt

 3、“烟花三月下扬州”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4、李白还写过一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两首可以一起比较记忆)

 (二)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三)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写的是动景。首句是近景;次句是远景。

 2、后两句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3、杜甫被成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四)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2、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

 3、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

(1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风荷举的头像
    风荷举 2025年10月17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风荷举”

  • 风荷举
    风荷举 2025年10月17日

    本文概览:文体知识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

  • 风荷举
    用户101712 2025年10月17日

    文章不错《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