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48元,加10%,再加每位6元茶位费。周六日,节假日58元,加10%,再加6元茶位费。
本想这个周末带家人去的,一听,要70元一位,3*7=210,就为了看看深圳市容?算了!加多一点可以去吃花样多的多的自助餐了。
周末去火锅店吃饭,坐下,习惯性地开始扫码点菜。
扫出来的“已下订单”显示,花茶5元/位、小料费4元/位、纸巾3元。
我们两个人,屁股还没坐热,菜还没点,就已经没了21元了。
还没来得及反应,服务员就熟练地把冲泡好的花茶,放在茶壶架上,下面有酒精灯加热。
就让我不爽的来了。
服务员:“我先帮您把纸巾打开,方便您用餐。”
边说边伸手去拿预先放在桌上的盒装纸巾。
我马上说:“我不需要,你给我退了。”
强行帮客人把需要收费的纸巾打开,真的是生平第一次见,只能说不会去第二次了。
除开纸巾的那一幕,其余的就是在广东地区吃饭的日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东几乎所有餐厅、饭店都要收茶位费或餐具费。
在我的印象里,在广东只有茶楼、酒楼才收茶位费。
到广东的酒楼吃饭,一入座,服务员(一般我们叫靓女)就会问:
“喝什么茶?普洱、菊花、香片、铁观音……”
人们边吃饭边喝茶聊天,经常一坐就是一早上。
这样其实非常影响酒楼的翻桌率,所以它会向消费者收取茶位费。我比较认可这种说法。
茶位费也算是一种服务费,大厅嘈杂,茶位费就低;包厢私密安静,茶位费就高。
还有一种说法是,餐饮业的茶位费、服务费起源于香港的“小费”,但大陆没有给小费的习惯,有些餐厅就把它变成明码标价必须支付的茶位费。
我本人也去过好几次香港,现在香港其实也只有酒楼或一些点心专门店会收茶位费,更多的餐厅需要“加1”(即加收总价10%的服务费),周末和节假日更是如此。
如此有历史渊源的茶位费,现在成了除快餐店外其他餐厅提升客单价的“法宝”。
看过很多广东本地人维护“茶位费”的说辞,不外乎
“本地人习惯喝茶聊天坐很久,餐厅不收茶位费就亏本”
“茶位费就是座位费、服务费,毕竟茶楼的服务是不错的。”
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十分反对滥收茶位费
因为如今的广东已经不只有茶楼收茶位费了,烤肉店、火锅店、泰国菜、湘菜等所有餐厅都有茶位费。
写在菜单显眼位置的餐厅算好的了
前天去吃越南菜,桌子上提早摆放了一壶白开水。水都是自己倒的,服务基本没有,结账发现每个人收了4元的茶位费,简直不要太过分。
这些茶位费也不公开透明,菜单没写、服务员不主动说,消费者往往在结账的时候才知道要收茶位费,收多少钱。
某些全国连锁的餐饮企业,同样的服务同样的菜品,在广东收茶位费,在其他省份却不收,
当年西贝就因此被罚。
起因2020年一位顾客在微博上投诉,在深圳西贝的消费后,结账时发现店家收取了5元一人的茶位费,并称“喝不喝都收费,服务员说贾总规定的”。
当时掀起过一场“该不该收茶位费”的争论。
南方都市报就“是否接受餐厅强收茶位费”做出调研,共有5915位受访者参与此次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受访网友不能接受餐厅强制收取茶位费,能接受的受访者仅占 16.9%。
有不少本土餐饮人搬出“服务品质”“成本控制”“行业规则”等说辞来支持收取茶位费,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其他省份的餐厅没有服务费,也不见得就没服务没品质和控制不了成本。
每次有人发声拒绝茶位费,总有人以“茶楼”“广东文化”作为挡箭牌,但收茶位费的又何止茶楼?
正正是其他餐厅利用了“广东人对茶位费习以为常的态度”和所谓的“行规”在为自己谋利,巧立名目,提供一杯水给顾客就敢收几块钱的服务费,真是把人当傻子宰。
5元一位的茶位费
关键是消费者没有选择,因为每一家餐厅都默认收取茶位费,我只能说这些餐厅都被惯坏了。
某些本地人还以保护尊重广东饮食文化的理由维护茶位费的正当性……真的无话可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铺或者服务的权利。
建议这些餐厅取消茶位费,把成本加在菜品的价格上,或者把茶位费明明白白写在门口,写在菜单等显眼的位置。
起码做到公开透明,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而不是强制消费还一副有理的样子。
某红书上已经掀起一股“向茶位费说不”的风潮,说明消费者的意识已经慢慢觉醒。
毕竟俗话说“小数怕长计”,每次4块5块积累起来也是不小的数目,没有人的钱是大风刮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维护自己的权益。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惜儿”
本文概览:平日48元,加10%,再加每位6元茶位费。周六日,节假日58元,加10%,再加6元茶位费。本想这个周末带家人去的,一听,要70元一位,3*7=210,就为了看看深圳市容?算了!...
文章不错《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吃早茶要多少钱?》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