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玉的佩戴有什么讲究?_1

出土古玉现在90%都是出于墓葬之中,佩戴前一般需要消毒,最好能找大师开光,以镇压邪气。

由于古玉的特点,佩戴时需注意:

1、怕油: 出土古玉有异味之油如机油、柴油,生坑之玉不怕脸上汗油,因为生坑之玉表面还有熟。较熟之玉最好不要用玉擦脸上汗油,因为汗油会堵塞玉肌,不利于出土古玉吐灰恢复。

2、怕腥: 出土古玉靠人汗精气、盘烫发热使出土古玉新陈代谢,如出土古玉碰到有腥味之物玉会吸收,这样会影响玉的气味。

3、怕污: 出土古玉的本身玉的肌理有土中侵入的“污泥浊水”,靠人盘玩使玉吐灰,如再遇污泥浊水会延长盘玉,使玉恢复脱胎的时间?出土古玉中的污泥浊水已演变为微量元素不但不会给人带来不利反而会使人吸入本身缺少的某元素 。

4、怕冷水: 出土古玉靠人气汗水、靠盘玩摩擦发烫生热吐灰,如遇冷水玉肌会紧闭 ,会影响土灰,会影响出土古玉恢复变熟复原脱胎。

5、怕冰: 出土古玉怕冷水更怕冰,冷水使出土古玉受伤,冰会使出土古玉受伤,使古玉玉质开裂,影响出土古玉的质量。

6、怕火: 出土古玉受土中自然地火蒸烧玉会变白,这是长期土中地火慢慢蒸烧而成的。如出土古玉遇明火玉会变白带黑,这会使古玉受伤,又给一块真正的出土古玉带来伪造地火的假成份。

7、怕坠地: 玉坠地要裂要碎,出土古玉生坑时玉质松,坠地更易碎,出土古玉难得,难得的出土古玉也最怕坠地。

8、怕化学物: 化学元素多种多样,地下土中的自然的固有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可使出土古玉 产生色沁,而市场上的化学晶会使玉腐烂、变色、变形和发生异味。

有的有,有的没有。

玉在土中年久,本质松朽,他物浸染,名日沁。但凡出土或传世的古玉真品,光亮如新者极其罕见,其上多带有一种非人为造成的沁色,因为它的沁色丰富多彩、绚丽斑澜,故而为历代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仅以玵青类的沁色为例,在《玉纪》和《玉纪补》中就有虾子青、鼻涕青、蟹壳青、竹叶青、澄潭水苍、雨过天青六种。这还不算,古玉上还有各种巧沁和多色沁,巧沁例如唐澜斑、黑蚓迹等,多色沁例如天地玄黄、群仙上寿、万福攸同者,可谓变化神奇。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考古学中的某些方法,还是可以把 ,握一些玉器受沁规律的,这主要应从地理位置、埋藏环境葬具结构等几方面来验证。地理位置。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碱性。反之,东部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并呈酸性,因而对玉器的腐蚀和色变就不尽相同。同理,以北纬32度为界,南温北寒,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埋藏环境。玉沁的各色名称许多都源自于此,例如新石器时代,人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辰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浸染了朱砂并深人肌理,美其名日:“宝石红,、“洒也红,、“孩儿面”。其余例如铜沁、水银沁等,一望名称即可知其然。葬具结构。除去直接掩埋外,葬具中的棺株一般分为石质和木质的棺椁坚质和木质固耐用,但由于石棺不严,故耐用细泥沙随水会渗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会重于上部。木质棺椁是用榫卯构成,时间一长便会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会出现满沁现象。当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质葬具,即便朽尽塌陷,玉器却能保存完好,但造成了接触地表的一面沁色严重,而没有接触地表则基本无沁。绚丽的冶色是历代伪古玉者追求的对象,最晚从明代始,就有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冒充玉沁而“每得高值”的记载,其后的清,民国乃至当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给无比灿烂的古玉文化蒙上了,—层阴影。

(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诗槐的头像
    诗槐 2025年10月20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诗槐”

  • 诗槐
    诗槐 2025年10月20日

    本文概览:出土古玉现在90%都是出于墓葬之中,佩戴前一般需要消毒,最好能找大师开光,以镇压邪气。由于古玉的特点,佩戴时需注意:1、怕油: 出土古玉有异味之油如机油、柴油,生坑之玉不怕脸上...

  • 诗槐
    用户102008 2025年10月20日

    文章不错《出土古玉的佩戴有什么讲究?_1》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