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变色龙》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契河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 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蜥蜴)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1890年。他到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魁梧(ku? w?):(身体)强壮高大。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荒唐(huāng t?ng):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荡、没

 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

 洋溢(y?ng y?):(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l?ng l?):聪明、灵活。

 恐吓(h?):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梳理、概括,教师提示: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4.学生合作探究: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师明确: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6.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五、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内容。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思想意义,理解课文主题。揣摩小说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研读探究,理解小说主题

 1.学生默读全文,合作研讨:

 (1)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针对那群人的笑,学生的理解有如下几种说法:

 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

 (2)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3)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体味作品的深意。

 二、深读,体会小说手法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投影: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2)?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3)?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4)?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5)?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6)?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学生结合语境诵读、揣摩,教师明确:

 (1)?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跟许多饥饿贫困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夸张的修辞于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3)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4)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辉映。

 (5)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6)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势,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2.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仔细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生筛选、思考,教师点拨: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

 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不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臣强的丑态暴露无遗。

 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3.学生思考:

 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教师明确: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都是这样的人物。

 三、课堂练习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傍晚七点半左右,我和朋友散步至本城影剧院。正巧,一对夫妇焦急得胡乱拉住人退票:?五毛退啦,减半!?没人理他们。后来男的丈哀求地喊道:?算了。我白送,谁要啊?是外国的吉他表演呀!?还是没人理睬。来往的路人越发用冷冷的、不信任的眼光瞅着这一男一女,像瞅着卖狗皮膏药的小贩。正在这当儿,老曾来了,拎了一桶糨糊和一张宣传画。老曾实在看不下去

 了,便将那男人叫到一旁,凑着耳朵面授机宜。果然,那男的用鬼鬼祟祟的神情冷不丁喊一句:?高价票,10元一张!?路人们立刻像中了枪弹般站着不动,连我的心也猛地一跳。待那男人又将此话重复一遍时,方圆十几米内即骚动起来,早有一个留八字胡的小伙子杀开血路冲进重围,用故意架起来的两膀野蛮地隔开众人,独包独揽地买下票。然后骄傲而自豪地举着手走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面授机宜:

 (2)鬼鬼祟祟:

 (3)冷不丁:

 (4)独包独揽:

 2.卖票的老实人后来说假话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对故事人物作用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票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通过他卖票的前后活动反映了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糊涂认识。

 B.老曾是关键人物,他的面授机宜不仅扭转了局面,而且为下文的展开起了决定作用。

 C.小伙子是主要人物,独包独揽买下高价票的行为反映了社会上一分人对外国文艺的赏识和追求。

 D.?我和朋友?是见证人,目睹出让演出门票的全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4.故事中的路人为什么对?五毛?让票不相信,而对?十元一张?却抢购?

 参考答案:

 1.(1)当面传授处理事务的办法。 (2)形容怕人发现的不正当行为。

 (3)冷不防,突然地。 (4)独自全部买下。

 2.急于把票卖出去,因为说真话票卖不出去,只得说假话。

 3.C

 4.说明社会上一部分人认为高质一定高价,低价必然低劣.以追求高价商品为荣耀,于是形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现象,因此对降低让票表示怀疑,对高价票趋之若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五、布置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谈《变色龙》的细节艺术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最初发表于1884年。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沙皇专制下的“变色龙”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契诃夫取变色龙“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沙皇俄国社会上如奥楚蔑洛夫这一类人,从而活灵活现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往的阅读分析多着力于小说中的“变色龙”形象,笔者试图从“独眼鬼”入手,概括解析这篇小说当中的“独眼鬼”形象。

独眼鬼有独眼龙的意思,独眼龙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瞎了一只眼的人”,含有谐谑之意。在小说里,“独眼鬼”一词只出现过一次,即出现在金银匠赫留金的言语中。人群中有人说赫留金用烟头烧狗的嘴脸取乐,以致狗才咬了他的手指,赫留金在与之辩驳时说:“胡说,独眼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独眼鬼”并非单纯表达了赫留金对人群中人的指骂。“独眼鬼”在这篇小说里能够支撑起一种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潜藏在“变色龙”的形象背后,不露声色地笼罩着全文的整体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谈谈奥楚蔑洛夫身上表现出来的“独眼鬼”形象。“独眼鬼”与“变色龙”都戴着一副度数极高的势利眼镜。它们是一种本质表现出来的两种状态,如果说变色龙是依照地位变动而表现出的不定性,那么独眼鬼则是一直遵照其内在本质而保持的一贯性,两者在势利与腐败上找到了共同的支撑。众所周知,奥楚蔑洛夫在文中一共有6次“变色”,这期间奥楚蔑洛夫长官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取证措施确定狗的主人是谁,而是数次单凭人们的插话作出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奥楚蔑洛夫在充当“变色龙”的同时,也充当了“独眼鬼”。“变色”是依据势力而改变自己的判决,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不稳定的变色特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奥楚蔑洛夫就是被统治阶级充当工具的人。他的变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德行。从奥楚蔑洛夫对事件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的视角是偏听偏看的,而偏听偏看则是导致其仗势取法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这正是与奥楚蔑洛夫变色特性相对应的东西,即奥楚蔑洛夫具有一贯性特征的“独眼鬼”形象。奥楚蔑洛夫的这个“独眼”同样充满了势利、黑暗与腐败。

人群所呈现的“独眼鬼”形象则充斥着蒙昧与无知。在第一次人群中有人回答说狗的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的时候,长官奥楚蔑洛夫相信了,而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狗是将军哥哥的,所以人群中的回答是不准确的。同样第三次人群中有人插话说狗是将军家的,也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第二次人群中有人说狗咬赫留金原因的真实性。但狗咬人的原因不是文中裁决事件如何处理的标准,文中的标准和焦点是“谁家的狗”。首先裁决的标准就是偏颇的,人群中话语的可信度就更加值得怀疑了。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群参与了一场取舍标准本身就荒谬错误的指证,这就使小说中的人群形象蒙上了一层蒙昧的阴影。人群又如何认清统治阶级昏庸、腐朽、黑暗的真实面目呢?

群众可以不负责任地作出判断,用以决定赫留金一个普通市民的命运,那么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在整个小说中的行为举止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从这个角度,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小说中的社会从上到下是怎样的腐朽,人群中的人都变成了“独眼鬼”,生活在盲目与无知里。

在小说的结尾,人群的插话变成了一阵笑声,人们笑着拿赫留金开心。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人群中的笑,不单是公然地代表了对赫留金的嘲笑和对奥楚蔑洛夫(或者说统治阶级)的讽刺,而且更是笑出了人群自身的蒙昧与无知。人群也在这个程度上成为了“独眼鬼”。从而,“独眼鬼”作为一个不易察觉的形象,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这篇小说的厚度和意蕴。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赏析《变色龙》写作特色

陆可爱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它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生和环境景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19世纪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名作《变色龙》便是巧用细节艺术的典范,颇值得我们学习、玩味和借鉴。

 一、巧用细节,暗示故事的时代背景

 小说中三次写到“法律”。文章开头“案子”的“原告”赫留金在自诉时提到:“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这是首次提到法律,看似轻轻一笔,实际上交代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这一时代背景。第二次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改判“案子”,赫留金申诉时提到:“他(调解法官)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赫留金说得这么认真,以为法律是自己的护身符,说明他对自己生活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毫无认识,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同时从侧面告诉人们:所谓“法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绝不是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第三次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后又改判“案子”时自我辩解:“那里(莫斯科)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从警官嘴里道出法律对统治阶级来说不过是一纸空文,再次从侧面揭露了沙皇法律的虚伪性。

 三次写到“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更是把矛头直接指向沙皇的专制统治。

 二、巧用细节,点明人物的活动舞台

 小说中三次写到“木柴厂”。小说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这是首次点到木柴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被告”小狗和无聊的观众粉墨登场的舞台,暗示了“主审大人”变色的场所。“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坎肩的人举起右手”,二点木柴厂,再次突出“案子”发生的现场。“普洛诃夫……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三点木柴厂,既突出了故事结束的地点,又前后呼应。三次写到“木柴厂”,十分巧妙地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舞台透露出来,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精巧的构思艺术。

 三、巧用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四次写到“军大衣”。小说一开头,“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出场。这件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此交代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身份,勾画了一个外表严肃、威风凛凛的沙皇警犬形象。第二次是奥楚蔑洛夫叫跟着他的巡警“帮”他“把军大衣脱下来”。这个细节,既揭示了他因判错了“案子”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恐惧心理,也表现了他想借此为自己的再次“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还刻画了他时时不忘摆“官”架子的丑陋性格。第三次是奥楚蔑洛夫又叫跟着他的巡警“给”他“穿上大衣”。这个细节,表现了心冷胆寒,想借此掩盖他刚才辱骂了狗的主人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小说结尾,奥楚蔑洛夫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个细节,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在内容上勾画了一个色厉内荏、狼狈下场的警犬形象,进一步表示了讽刺之意。

 四次写到“军大衣”,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奥楚蔑洛夫在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四、巧用细节,反映人物的不幸遭遇

 小说中六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第一次,赫留金“把血淋淋一手指头给人们看”“那手指头也像一面胜利的旗帜”。这次细节,暗示了手指头变成了赫留金将用来要挟狗主人的本钱。第二次,“……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这次细节,是奥楚蔑洛夫到了出事现场挤进人群后质问当事人赫留金的,表现了警官盛气凌人的样子和想借此大耍威风的心理。第三次,“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地把手指头咬了一口”。这次细节,再次揭示了赫留金想借此要求赔偿的心理。第四次,“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了……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在这时的奥楚蔑洛夫看来,手指头俨然成为赫留金“敲竹杠”的罪证。第五次,“你这混蛋,把手指放下来!不用把那蠢手指头伸出来……”这时的手指头更是成了赫留金冒犯名种狗和将军的铁证。第六次,“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这时的手指头已变成奥楚蔑洛夫夸耀小狗“咬人”美德的好口实和媚上欺下的好阶梯,已成为麻木的看众尽情讥笑赫留金的好把柄。

 六次写到“手指头”。表面上反映了奥楚蔑洛夫对手指头的态度变化,实际上反映了赫留金在狗咬人案件中的不幸遭遇,人不如狗,稳操胜券却败下阵来,真可谓“偷鸡不成反落了一身臊”,收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契诃夫在这篇《变色龙》短篇小说中娴熟地运用了细节艺术,三写“法律”,三写“木柴厂”,四写“军大衣”,六写“手指头”,这些细节描写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或许正是这部名著至今仍散发着醇香的艺术魅力的一个原因所在吧。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猾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狗的语言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卑劣无耻;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口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里面的粗俗无聊。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说出这一连串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善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作品以善于适应周围物体的颜色,很快地改变肤色的“变色龙”作比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小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他的谄媚权贵、欺压百姓的反动本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当他不断的自我否定时,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经常用“变色龙”这个代名词,来讽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立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对他们说来,毫无信义原则可言。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为我所用。他们这一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吗?

《变色龙》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它没有风花雪月的景物描写,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个警官偶然审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几笔,就极其简练、锋利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灵魂丑恶,面目可憎的沙皇走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着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

《变色龙》使我了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沙皇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黑暗。理解以奥楚蔑洛夫为代表“变色龙”似的政府官员正是这种黑暗统治的产物。

人物形象分析

(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听安的头像
    听安 2025年10月20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听安”

  • 听安
    听安 2025年10月20日

    本文概览:《变色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 听安
    用户102010 2025年10月20日

    文章不错《九年级语文下《变色龙》教学设计》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