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于海波、金迎九:《农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1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13(2) ☆于海波:《如何打造一堂好课:基于前科学概念、课堂水平分层与教学时间观的思考》,《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 ☆冯利、于海波、孟昭辉:《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郭桂周、于海波:《美国农村教师短缺困境及其补充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12(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郭桂周、于海波:《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SK):基本内涵与提升策略》,《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1)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与环境教育的互动: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4) ☆于海波:《论教师的哲学素养》,《社会科学战线》2011(9) ☆于海波:《返璞归真:让物理感觉成为教学的内在追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4) ☆于海波、刘艳超、孟昭辉:《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现状与优化策略》,《物理教师》2011(3)。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庞芳、于海波:《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结构的建构》,《中学物理》2011(5) ☆王晓娟、于海波:《大师之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7 ☆冯利、于海波:《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物理》,2011(7) ☆冯利、于海波:《农村理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11(9)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于海波、于冰、郑泰玉:《物理师范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2010(12) ☆于海波:《试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课程·教材·教法》,2010(9) ☆余雪妹、于海波:《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效开展情感教育》,《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10(7) ☆王晓娟、于海波:《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教师文化》,《吉林日报-理论版》,2010-11-25 ☆秦玉友、于海波、赵忠平:《区域推进小班化教学的理念选择与实践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于海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警惕辍学率反弹》,《求是》,2009(8) ☆于海波:《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师范大学的使命》,《教育评论》,2009(6) ☆余雪妹、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物理复习课变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物理教师》,2009(12) ☆张楠、王双维、于海波:《物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2) ☆于海波:《中国无人获诺贝尔奖的教育反思思》,《教育时报》,2009-11-25 ☆于海波:《生活视域下的科学课程理想》,《教育时报》,2009-3-4 ☆于海波、王志坚:《科学观教育价值的多维审视》,《新长征》2009(11) ☆于海波、马云鹏:《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社会科学战线》,2008(5) ☆于海波、马云鹏:《科学课程生活的内在张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于海波:《提高农民科技素养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5-7 ☆于海波、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8(8) ☆于海波:《俄罗斯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策略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 ☆孟凡丽、于海波:《国外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探索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2) ☆吴晓巍、于海波:《“人教版”“粤教版”必修本“科学探究”内容比较与启示》,《中学物理参考》,2008(4) ☆刘艳超、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规律教学”探析》,《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08(5) ☆刘艳超、于海波:《论物理课程能力》,《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于海波、李祖华:《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与建议》,《教学与管理》,2008(12) ☆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于海波、钱柱:《农村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物理教师》,2007(11)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7(9)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史教育价值的文化解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8) ☆于海波、孟昭辉:《论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6(4) ☆于海波、马云鹏:《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于海波、孟昭辉:《“李约瑟问题”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国科学论坛》,2006(1) ☆于海波、刘艳超:《反思与建构—李约瑟难题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的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06(6) ☆赵丽萍、王双维、于海波:《运用粗糙集理论分析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因素》,《华中师大学报》,2006(2) ☆于海波:《科学素养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物理教师》,2005(4) ☆刘艳超、于海波:《教学违法现象的理性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8)(合作2) ☆于海波:《西方科学课程的历史考察》,《当代教育论坛》,2005(15)☆王颖、于海波:《“李约瑟问题”的文化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5(3)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与理科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科学》,2004(2)☆于海波:《科学素养理念的前设、特征与结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于海波:《论科学课程发展的人文化趋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内涵、价值和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问题与检讨》,《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1) ☆于海波:《科学课程结构化运动的时代解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3)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教育史研究》,2003(4)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20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依据、价值和目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文化的建构属性与科学课程学习方式变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于海波、孟凡丽:《课程设计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走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5) ☆于海波:《科学与技术源流简考》,《吉林日报·理论版》,2003.3.30 ☆于海波: 《杜威科学课程思想研究正误》,《教学与管理》,2003(4) ☆于海波:《课程设计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基础教育研究》,2002(9) ☆于海波、孟凡丽:《论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教育科学》,2002(5) ☆于海波、孟凡丽:《教学策略的定义、操作过程及结构》,《新疆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2)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历程、问题与展望》,《宁波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于海波:《科学与人类历史的演进》,《吉林日报(理论版)》,2002.4.28 ☆于海波:《科学精神的文化解读》,《吉林日报(理论版)》,2002.9.21 ☆于海波:《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吉林日报(理论版)》,2002.11.24 ☆于海波、孟昭辉:《论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0) ☆于海波:《教学论新思维:教学系统的混沌性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于海波、孟昭辉:《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4) ☆于海波、王双维等:《物理实验能力的认知分析及相关培养策略》,《物理通报》,2000(4) ☆于海波、孟昭辉:《知识分类理论与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2) ☆于海波:《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10 ☆于海波:《线性振子微动相图》,1998东北亚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会论文集,1999(12) ☆于海波、孟昭辉:《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1999(4)
2.著作: 1. 于海波著:《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12 2. 于海波著:《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3. 于海波主编:《初中物理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7 4. 于海波副主编:《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问题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5. 于海波参编:《课程论研究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主要是讲牛顿运动定律这部分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
一、 牛顿第一定律
1、 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 两个概念: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②、矢量性 ③、瞬时性 ④、独立性 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 内容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 ②瞬时对应 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 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四、 力学单位制
1、 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 质量(m) 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 米(m) 千克(kg) 秒(s)
2、 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 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 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 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 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 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 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 超重和失重
1、 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 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高中 物理 学习方法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较后再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序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 高一物理 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序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序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之后希望同学们通过序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共识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 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 反思 。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举一反三、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共同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 总结 ,获得直接 经验 ,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 其它 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 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 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
问题一
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
〖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
即:F合t=mV-mv=p`-p
〖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理解〗
公式中F合是指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 当 合外力为变力时,F合应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此公式是一个矢量式,运用时要取正方向。
(二)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举例)
第一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增大作用力,必须缩短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硬碰硬”。
例如:用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击钢板、鸡蛋碰石头等。
第二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减小作用力,必须延长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缓冲”。
例如:体操运动员落地时的下肢弯曲、汽车座椅上的安全带、蹦极的橡皮绳、鸡蛋落在海面垫上。
第三类:在合外力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明显,力的作用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不明显。
例如:以快慢两种不同的速度抽放在桌子边缘木块下的纸条,木块落地点距桌子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同(快时近,慢时远)。
(三)通过例题让学生归纳利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找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初速度。
3.选定正方向,表示出合外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值。
4.列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学生列举生活中可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
学生列式计算(先分析解题思路再做题)
质量是60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处跌下,由于系有腰间的弹性绳安全带的保护,他被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伸长相对很小,安全带长5m,安全带的缓冲时间为1.2S,求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击力是多大?(g=10m/s2)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动量定理内容特点,并会利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利用其求解一些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问题,进一步体会到动量定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印宏雨”
本文概览:1.论文:☆于海波、金迎九:《农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1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外国教育研究...
文章不错《于海波的科研工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