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

该诗句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释义: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4、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扩展资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近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是:?人如果置身在一件事物当中,是难以看清楚事物的真正面貌的。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原文 ?《题西林壁》

?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看看这句话里面的几个词的意思。 ”不识“的意思是不知道,不懂得。”庐山“是中国的名山,比喻好的事情。”缘“的意思是因为,并不是缘分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有点类似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 意思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正如现在的我们,看到一件事情的发生并不能只看表面,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俗话说当局者迷,我们应该跳出迷局,看清现象。比如我小时候总以为妈妈偏爱哥哥,让哥哥保护我,而我觉得我不需要保护,不要哥哥也是可以的,哥哥分享了妈妈给我的爱,我不理解为什么要有哥哥,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有我啊,哥哥是大的,我是小的,理应有他没有我才对。现在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给后人的启示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1.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登飞来峰》中的一句诗。大意是:不怕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遮住眼睛,这是因为自身站在最高的山峰上。

出处: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出处: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冷玉的头像
    冷玉 2025年10月22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冷玉”

  • 冷玉
    冷玉 2025年10月22日

    本文概览:该诗句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话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 冷玉
    用户102203 2025年10月22日

    文章不错《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