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
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教技〔2005〕6号
为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引导高等学校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依托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创新领域的研究基地,引进、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及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术骨干,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我国前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提升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实施,将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人才高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要的科技贡献。
现将《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将执行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反馈“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教育部联系电话:66097841,国家外专局联系电话:68944761)。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抓住我国政治和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以下简称“111计划”)。
“111计划”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促进引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学校汇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率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一、“111计划”“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二、“111计划”建设原则
按照“分步实施,动态调整,滚动支持”的原则进行:
1.分步实施:“111计划”是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计划,创新引智基地的布局采取分批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
第一批:2006年度设立25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已进入国家“985工程”的高等学校。
第二批:2007年度设立40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学校。
第三批:2008年度设立35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学校及部分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
2.动态调整:2006—2008年“111计划”布局工作完成后,工作重心由基地的选择过渡到水平的提升。创新引智基地将实行“总量控制,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对已设立的创新引智基地运行2年后进行中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3.滚动支持:对创新引智基地的支持将采取分阶段滚动资助的办法。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对合作成效好、水平提升快、协调组织得力的创新引智基地将加大支持力度;在资助期结束后对工作特别优秀的,将适当给予奖励。
三、创新引智基地遴选基本条件
1.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为先导,逐步扩展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
2.拟申报的创新引智基地应结合本校学科发展,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具有广泛深厚的国际合作研究基础,且有一定面积的研究场所和一定规模的研究实验条件。
3.创新引智基地人员构成:
(1)聘请不少于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于1名学术大师,不少于3名学术骨干,不少于6名来华短期学术交流学术骨干;
(2)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
4.创新引智基地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1)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且与本校有良好的相应合作研究基础。
(2)海外人才所属学科领域包括基础科学、技术与工程、管理等。
(3)海外人才应具有外国国籍或所在国家永久居留权,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于合作精神。学术大师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学术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4)学术大师应为国际著名教授或同领域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过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能够把握国际科学发展的趋势,引领本学科保持或赶超国际领先水平,汇聚国际上本学科的学术骨干,提出对学科或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
(5)学术骨干应具有所在国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职位,拥有创新性思维,与学术大师有合作基础,在所属领域取得过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6)国内工作时间:学术大师每人每年不少于1个月;学术骨干每人每年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有一名学术骨干留在基地工作;每年来华短期学术交流的学术骨干不少于6人次,时间不限。
(7)国内科研骨干应具有博士学位,5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四、“111计划”实施与管理
1.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制定“111计划”整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2.“111计划”以项目形式实施,每年第二季度根据本规划发布下一年度实施方案,采取“统筹规划、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
3.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成立“111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各主管部门部级领导和相关司级领导组成,负责计划的宏观指导和决策;管理办公室由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司相关业务处人员组成,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
4.高等学校是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应成立由校级领导牵头,科技处、外事处、人事处共同参与的“111计划”校级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本校引进海外人才的相应政策,建立有利于创新引智基地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并负责与其相关的协调、实施和管理工作。
5.领导小组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作为学术咨询机构,负责创新引智基地的评审、评估和监督工作。
6.领导小组根据专家委员会评审结果审核确定创新引智基地名单和资助经费。
7.各创新引智基地根据计划,瞄准学科前沿,自主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选派国内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积极争取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任务,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力争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8.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期为5年。运行2年后,由领导小组委托专家委员会对基地的学科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合作研究进展等进行中期评估。对评估结果好的,给予滚动支持;对明显未达到计划要求、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将停止或暂缓资助。在总数不变的原则下,有进有出,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入创新引智基地行列。
9.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期结束后,由领导小组委托专家委员会对基地建设进行综合验收,并按一定比例评选出优秀创新引智基地,给予表彰和奖励。
10.项目执行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及成果报道等,均须标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Supported by the Programme of Introducing Talents of Discipline to Universities)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五、经费筹措
1.“111计划”专项经费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及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筹措,在年度预算计划中单列。其中列入“985工程”的高等学校项目经费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共同筹措,未列入“985工程”高等学校项目经费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筹措。“十一五”期间,国家外国专家局投入不少于3亿元,教育部和其他高等学校主管部门投入不少于3亿元。
2.创新引智基地经费,根据引进人才的需要和绩效评估结果,分年度报送预算审核拨付。
3.经费主要用途:
(1)聘请海外人才的国际旅费、津贴、住房、医疗等开支;
(2)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原则上不用于购买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
(3)创新引智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4)其他与创新引智基地相关的费用。
4.“111计划”专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并接受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解释权
本规划及“111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负责解释
2006年度"111计划"首批启动高校名单及分配名额
学校名单 分配名额
北京大学 2
清华大学 2
复旦大学 2
南京大学 2
浙江大学 2
上海交通大学2
吉林大学 2
西安交通大学 2
武汉大学 1
华中科技大学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北京师范大学 1
山东大学 1
四川大学 1
中国农业大学 1
中南大学 1
天津大学 1
厦门大学 1
大连理工大学 1
重庆大学 1
华南理工大学 1
兰州大学 1
2007年"111计划"大学(46所)名单
高校 创新引智项目数量
中国石油大学 2
中国人民大学 1
北京交通大学 1
北京科技大学 1
北京化工大学 1
北京邮电大学 1
北京林业大学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
中国传媒大学 1
中国矿业大学 1
北京理工大学 1
南开大学 1
华北电力大学 1
东北大学 1
东北师范大学 1
东北林业大学 1
哈尔滨工程大学 1
同济大学 1
华东理工大学 1
东华大学 1
华东师范大学 1
东南大学 1
合肥工业大学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
南京理工大学 1
中国矿业大学 1
河海大学 1
江南大学 1
南京农业大学 1
中国药科大学 1
中国海洋大学 1
武汉理工大学 1
中国地质大学 2
华中农业大学 1
华中师范大学 1
湖南大学 1
中山大学 1
西南大学 1
西南交通大学 1
电子科技大学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
长安大学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西北工业大学 1
暨南大学 1
江西理工大学(原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杰出校友榜政 界郭声琨,79年选矿毕业。现任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党组书记,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乐江,81年冶机毕业,现任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宝钢集团董事长。李德水,67年采矿毕业。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曾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党组书记、重庆直辖市副市长、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介车,61年炼钢毕业,吉林省副省长。黄名鑫,65年采矿毕业,江西省人大副主任张文,91年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深圳市副市长林 武,82年炼钢毕业,湖南经贸委主任。曾任湘潭钢铁公司总经理。林卫国,77年炼铁毕业,福建省经贸委。曾小平,81年炼钢毕业,天津市冶金工业局局长。揭赣元,77年采矿毕业,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王成云,75年冶机毕业,第八届中国侨联副主席。温州市政协副主席,曾任温州市副市长。程宗锦,69年采矿毕业,江西省人事厅副厅长。朱方生,81年炼铁毕业,江西省人事厅助理巡视员。汤乔荫,61年炼钢毕业,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韩茂前,69年采矿毕业,南昌海关副关长。刘晓斌,81年采矿毕业,江西省黄金管理局副局长。 顾秋麟,76年矿机毕业,绍兴市委副书记。王朝新,84年有色毕业,萍乡市副市长。涂 强,67年矿机毕业,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主任(厅级)黄继晏,76年矿机毕业,省高招办副主任。曾晓文,91年矿机毕业,省公路局副局长。饶俊达,64年采矿毕业,抚州地区人大副主任。陈建德,77年轧钢毕业,厦门市委统战部部长。管跃庆,81年炼铁专业毕业,广西自治区国资委副主任。程国江,84年采矿毕业,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处长。徐水源,91年冶机毕业,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处长。黄松保,78年有色毕业,《绍兴日报》社副社长。企业界江西理工大学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的摇篮,中国有色冶金企业的高管大多是江西理工的校友。按照《财富》杂志2009年世界500强榜单,包括大陆和台港澳在内的中国地区共有43家企业入选,其中就有宝钢集团、中铝的****出自江西理工大学。而按照中国校友网大学杰出校友排名,江西理工大学排在60名左右。这些对于一个非重点院校来说,堪称不大不小的奇迹。熊维平,76年选矿毕业,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陈茂生,75年采矿毕业,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南昌公司经理。刘同高,76年稀冶毕业,厦门钨制品公司总经理。朱锦彦,67年采矿毕业,江西铜业公司副总经理。龙子平,82年有色专业毕业,江西铜业公司副总经理。阎鑫元,70年采矿毕业,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总经理。曾任省冶金厅厅长。陈雪山,75年轧钢毕业,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福连,88年测量毕业,北京百分通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傅民安,81年轧钢毕业,南昌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唐飞来,81年炼钢毕业,南昌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信维克,77年炼钢毕业,南昌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立志,77年稀冶毕业,江西省有色工业公司总经理。姚迪明,79年采矿毕业,江西省投资公司总经理。陈 翔,82年炼钢毕业,江西省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董金武,81年炼钢毕业,山东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干部部部长。刘江,83年冶机毕业,山东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板厂厂长兼书记眭志华,03年矿机毕业,山东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中板厂李世中,81年轧钢毕业,杭州钢铁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廖彩通,62年冶机毕业,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巡视员。郑文达,85年采矿毕业,深圳中金岭南有色公司副总,原韶关凡口铅锌矿矿长。王 文,89年矿机毕业,韶关凡口铅锌矿副矿长。罗水根,66年采矿毕业,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副经理。殷永生,68年冶机毕业,中国第五冶金建设公司总经理(成都市)。晏从高,64年采矿毕业,柳州华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姚根华,89年采矿毕业,柳州华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顾建国,77年炼钢毕业,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施雄梁,77年炼钢毕业,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建平,81年炼钢毕业,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博士。甘富华,77年矿机毕业,中国冶金进出口江苏公司总经理。李安平,79年稀冶毕业,中国冶金进出口江苏公司副总经理。王洪,83年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现任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薛剑峰,77年轧钢毕业,江苏冶金贸易公司总经理。蒋筱春,81年轧钢毕业,南钢宝兴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朱炳安,86年矿机毕业,中国冶金设备南京公司副总经理,副书记。王方汉,81年采矿毕业,南京栖霞山锌阳矿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全国采矿权威人士。陈耀连,82年冶机毕业,南京冷轧板公司经理。邵 武,82年采矿毕业,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邱晓悌,65年采矿毕业,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谢 苏,83年矿机工业,铜陵中金铜箔公司副总经理。吴根筛, 年矿机毕业,南京华新瑞实业公司(原南京第二钢铁厂)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扬毅,79年冶机毕业,江苏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徐寰宇,83年压加毕业,广州橡胶企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原任广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广州铝材厂董事长。罗小博,82年稀冶毕业,广州珠江冶炼厂厂长、党委书记。涂赣华,89年有色毕业,广州珠江冶炼厂副厂长。彭在美,65年冶机毕业,珠江钢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全国燃气、石油管材标准委员会委员、权威人士。何继长,82年炼纲毕业,广东伊佩克环保产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韩家新,81年选矿毕业,中冶国际商品交易有限公司(广州)总经理。龚天培,67年矿机毕业,中金岭南铅锌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黄 全,84年自动化毕业,国泰君安证券股份公司南昌营业部总经理。李建芳,67年矿机毕业,华东地勘局副局长。熊冬生,76年冶机毕业,核工业260厂党委书记。魏仲文,62年轧钢毕业,江西建材机械厂总工程师。危时安,75年采矿毕业,漂塘钨矿矿长。李上鉴,75年选矿毕业,西华山钨矿矿长。洪饶生,82年轧钢毕业,厦门市诺维信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柯真明,81年选矿毕业,福建三木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上市公司)陈 伟,87年有色毕业,南平铝业公司副总经理。陈军伟,79年炼铁毕业,三明钢铁公司副总经理。林 平,81年测量毕业,宁波联合集团建设开发公司总经理。吴文中,81冶机毕业。夏 江,81冶机毕业。宝钢公司。封国富,85年选矿毕业,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总经理。高 翔,89年计算机毕业,重庆冶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潘贻芳,83届炼钢毕业,天津钢铁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余旦新,82年有色毕业,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总工程师。陆维和,82年有色毕业,河南中州铝厂技术中心主任。何明德,82年选矿毕业,广西柳州有色冶炼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蒙建德, 广西平果铝业公司炭素厂厂长。杨吉华,85年冶机毕业,山东铝业公司氧化铝厂厂长。王克岳,86年矿机毕业,山东铝业公司副总经理。陈 强,85年有色毕业,江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博士。姚士良,79年炼铁毕业,马钢驻沪办主任。蔡景章,81年自动化毕业,景德镇焦化煤气总厂、副总经理。金 辉,83年炼钢毕业,广东韶关钢铁公司供应处处长。吴雨霖,83年冶机毕业,海南钢铁公司计划处处长。许 胜,83年采矿毕业,深圳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行长。研究院所、高校界胡筱敏,81年选矿毕业,东北大学环境工程中心主任,博士。蔡嗣经,75年采矿毕业,北京科技大学博导,教务处处长。韩正炎,76年矿机毕业,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务处处长。赖远明,83年矿山机械专业毕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博导。入选中国科学院2007年增选院士侯选人名单。黄元魁,76年炼钢毕业,赣州电大校长。胡奕信,1964年选矿毕业,江西教育学院巡视员。仇厚授,76年稀有金属冶炼毕业,华南热带作物大学工学院院长。施逢年,76年选矿毕业,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矿物研究中心,教授林多贤,1976年稀冶毕业,赣南师院党委书记、院长。孙弘安,82年数学师资班毕业,赣南师院副院长。高峰,82年数学师资班毕业,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教务处长。薛世山,82年物理师资班,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炎生,1976年稀冶毕业,九江学院副院长。蒋汉荣,79年炼铁毕业,闽西大学副校长。陈粟宋,81年自动化毕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夏 忠,83年稀冶毕业,郑州轻金属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吕彦海,77年选矿毕业,山东冶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殷惠民,81年炼铁毕业,江苏冶金设计院院长。王占清,沈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王京海,82年压加毕业,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院长。王运敏,81年采矿毕业,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院长。项宏海,81年采矿毕业,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副院长。黄平华,81年轧钢毕业,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诗槐”
本文概览: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 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教技〔2005〕6号 为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实...
文章不错《国家111计划包括多少学校?》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