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腊八粥这个风俗,表现了人们祈求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的愿望。
一、腊八粥的寓意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
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腊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头,一定要把五谷杂粮、各种蔬菜吃全了,这样才能有全面的营养。这是祈求人体安康,合家兴旺之意!
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过了腊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腊八粥时,把当年地里长出来的五谷杂粮,各种蔬菜都吃到,什么都不嫌弃,表明农家对土地上收获到的一切都是爱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什么庄稼都能长得好,能都能获得丰富。
二、喝“腊八粥”习俗的由来
1、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奶与谷物共煮而成)供养他。
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所以说腊八节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腊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
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信众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
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由此逐渐形成了过“腊八节”的风俗。
2、腊八这天民间百姓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
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人家亦仿行之。”讲述了腊八粥的组成。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从中可以看出,腊八这天喝腊八粥,在佛教是习俗惯例。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糜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腊月初八煮这样的粥吃,以消灾除病。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和米煮成的(见《武林旧事》),明清时各地盛行吃腊八粥。
?以上就是腊八粥的寓意和习俗由来了,不知道春节你有没有喝腊八粥呢?
腊八粥中的豆类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赖氨酸含量也很丰富,与大米等谷物搭配起来可形成有效的营养互补。
?腊八粥不仅营养丰富,还蕴含吉祥的寓意,且味道十分美味!!!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风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风俗: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守岁、洗头沐浴、张灯结彩、倒贴福字、年夜饭、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高跷、闹花灯、舞狮等习俗。
我认为在中国春节的众多风俗中值得一提有4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风俗之一: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春节风俗之二:倒贴福字?
倒贴福(又叫福到),中国传统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已到。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据《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倒贴在中国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老百姓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这就是倒贴福的风历。
?春节风俗之三:年夜饭?
年夜饭:吉利口彩一套套,农历十二月的月末是大年夜,又称“除夕”。年夜饭的菜肴除讲究享“口福”外,讨“口彩”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宁波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思是“缸缸满、甏甏满”,丰衣足食的意思;宁波商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藕节寓意“节节高,路路通”。在宁波人的年夜饭里,全鱼是道必不可少的年菜,后来渐渐变成了熏鱼,寓意“吉庆有余”;“荠菜春卷”过去排队供应,“荠菜”与“聚财”音近,“吃个春卷迎春到”是迎接春天的到来。黄豆芽形同如意,被称作“如意菜”,寓意“人生如意”、“万事如意”;黄金糕充当“金砖”;韭菜取“韭”“久”谐音;香肠,谐音“香、长”,
吃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定不会少一个象征团圆的热气腾腾的火锅,宁波人称火锅为“暖锅”,“暖锅”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圆满红火”。旧时石浦有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谜语:“荤菜夹素菜,宁波隔定海,当中招宝山,团团都是海。”谜底就是“暖锅”。老底子大户人家用的是紫铜暖锅,会占据桌子很大一部分的大暖锅,里面放上蛋饺、肉丸、鱼丸、粉丝、油氽肉皮、年糕等,鱼丸、肉丸和虾丸取意“三元及第”、“阖家团圆”之意,再加进高汤;主食为汁水青菜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来年油水多之意。
吃年夜饭要全家老小一起上桌,不能落下哪个人,意味着团团圆圆。假如家庭成员除夕夜赶不到或不回家过年,桌上也要给他预备碗筷、酒杯,并倒满酒,盛满饭,视作人齐无缺,全家团圆。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要赶回家中团聚。过去,年夜饭之后,小孩们提着灯笼,到祠堂里去看戏文。1983年以后一般都在家里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春节风俗之四:拿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年节风俗之一,其本真来由无考,传说是为了压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是小儿新年最盼望的礼物。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在全国范围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古代的压岁钱有特制钱与一般通行钱两种。特制的压岁钱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钱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压岁钱,有直接给予晚辈的,有的是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其床脚或枕边。压岁钱本来是祝福的意义。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消灾:汉族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朝的吴曼云所写的《压岁钱》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正月初一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一般情况下,在除夕夜,母亲将用红纸封好的压岁钱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放压岁钱时,母亲自会说些祝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之类的话。给小孩发压岁钱,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习俗的意义是团圆,集祈福禳灾、欢庆娱乐。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飞绿”
本文概览:春节吃腊八粥这个风俗,表现了人们祈求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的愿望。一、腊八粥的寓意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
文章不错《春节吃腊八粥这个风俗,表现了人们什么愿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