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医院》,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医院》1一、情况分析
有八名幼儿园同时做“医院”的游戏,其中六名幼儿没有参加角色商量都急于抢拿玩具,这影响了另两名正在协商的幼儿,停止协商与加入了玩具的争抢,等人手一物后,才搬了桌椅围坐下来,我以“病人”身份来到“医院”,试图了解他们的游戏水平。不料,八名幼儿同时上来为我看病打针,虽然我反复强调,只能一人打,最后还是被挨了五针,游戏结束评价,我向幼儿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请大家来评评。医生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虽然说不对,但至于为什么,除个别幼儿外,大多是说不清楚的。
说明1:八名幼儿同时做“医院”的游戏,表明兴趣和意愿,但从游戏看,幼儿对“医院”的认识还很肤浅,片面。
说明2:此阶段的幼儿还具有以拥有丸剂材料来确认角色身份的特点,以拿了听诊器就是医生等。
二、要求
知道自己做什么角色,能初步按自己扮演的角色职责行动
三、教师指导
1、提供材料
(1)增加“医院”主题的象征性玩具。
(2)提供药瓶、小棒、积木等可供“医院”游戏的废旧物品或替代品。
2、丰富经验
讨论平日时里去医院看病的情况。
请爸爸、妈妈介绍有关医院的事情。
谈话:你去过医院吗?医院里有谁?他们做些什么?
3、观察重点与指导方式
(1)重点观察“医院”主要的人数,角色协商及其扮演。
(2)继续以“病人”的身份去医院,通过“医生”和“病人”的对话,了解情况,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顺利地游戏。
4、游戏评价
(1)如果“医院”角色及其扮演不尽人意,如语言对话不完整,行为和实际不符,说明幼儿对此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全面,可不作评价。
(2)如果“医院”角色及其扮演较以前有很大进步,评价时请幼儿介绍游戏的'情况,巩固幼儿介绍游戏的情况,巩固幼儿对“医院”的认识和反映水平。
说明(1):居于幼儿对“医院”的认识还很不够。多提供象征性玩具材料或替代品,能起到提示和引导作用。
说明(2):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取决于已有的经验,应多途径地引导幼儿熟悉了解医院,增加感性认识,不仅知道医院是干什么?还知道医生及其工作。
说明(3):游戏的评价要看幼儿的现有水平,如果发现幼儿对某些生活的理解还不全面或无认识,则应在经验的丰富上下功夫,而不急于让幼儿表现。
说明(4):如果幼儿有经验而不知如何表现或不注意表现,教师可启发引导,如设计提问,创设的情景等。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医院》2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初步了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并认识几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表、输液器、注射器。
2、教育小朋友要讲卫生,预防疾病。
3、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准备:
几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表、输液器、注射器。医院标志,白大褂。
活动指导
1、课前谈话,引起幼儿对医院的兴趣,并提出游戏的要求。
(1)人生病了怎么办?到哪儿去看病治病?
(2)谁看病?谁护理病人?
(3)认识医院标志,认清大夫听诊器、体温表,并看清使用方法。
2、请3~5名幼儿游戏,按自己的意愿协商分配角色(医生、护士、病人)。
3、医生、护士戴上帽子,等待病人进来,请几名幼儿去看病,鼓励小朋友勇敢地与医生密切配合。
4、游戏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医生按一定的程序给病人"看病"。
(1)、先给病人挂号、排队。
(2)医生热情地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仔细地用听诊器等为病人诊治。
(3)护士护理病人,教育幼儿不把打针看成可怕的事,了解护士的辛苦。
5、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其他幼儿进行观摩,并轮流进医院游戏。
6、游戏结束时,教师对服务好的医生、护士给予表扬。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医院》3游戏目的:
1、能较形象地模仿医生和护士的语言和行为,反映他们的工作职责。
2、增强规则意识,懂得表演角色和使用物品、场地等应遵守游戏规则。
3、运用礼貌用语和同伴进行交往。
4、初步学习自制简单的玩具。
5、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6、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请家长向幼儿介绍医院医生和护士的工作。
2、物质准备:听诊器、注射器、药瓶、药盒、药片、体温计等医院所需得玩具材料以及娃娃家、理发店、小吃店的玩具材料。
第一次活动指导:
1、出示医疗器械,引导幼儿具体使用器械,组织幼儿讨论医院里医生的职责,护士的职责。
2、请个别幼儿演示使用器械的正确,并用职业性的语言来招呼病人。(礼貌语言、帽子、针、药品等)
3、教师示范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景。
首先,请幼儿学学、装装病人,比如说哪里生病了,怎么表现等,其次,重点指导幼儿要认真给病人治病,并且要对病人有礼貌。护士要协助医生治疗
病人,要关心病人。
4、幼儿游戏。
引导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多人争执的角色用“石头、剪刀、布”等方法或疏导部分幼儿参加其它游戏。
5、游戏后组织幼儿认真、较快的收拾玩具。
6、评价幼儿游戏情况。
活动反思: 幼儿已经进行过活动,一些幼儿已经有了做医生、做护士的经验,原来出现了医院里面的医生护士都没事干的情况,因为孩子们都不愿意当病人,通过,老师的示范、提示、鼓励,孩子们都很喜欢当病人,假假地生病,表演起来很像真的,医生也很认真地帮助病人看病,但是生病的种类比较少,在下次活动中,予以引导。
小百科:医院一词是来自于拉丁文原意为“客人”,因为一开始设立时,是供人避难,还备有休息间,使来者舒适,有招待意图。后来,才逐渐成为满足人类医疗需求,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收容和治疗病人的服务场所。
在区域活动中,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往往忽视它的规则养成功能,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区域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本文截取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规则行为的观察片段进行分析,以引起大家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行为的关注与思考。
案例一:在中班自选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幼儿制作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胸卡,幼儿要佩带自己的胸卡选区,在入区口相应颜色的卡槽里插卡后方可人区。
教师指定一名红卡幼儿插卡进入“餐厅”区,原因是她从未进过该区。其他幼儿开始自选人区,蓝卡幼儿A和B、没带胸卡的幼儿c、黄卡幼儿D和E快步向“餐厅”区走来。蓝卡幼儿A和B几乎同时到达“餐厅”区的插卡处(幼儿A稍早一些),他们互不相让,用身体挤着对方,争第一的位置。挤了一会后,力量小的幼儿A放弃,幼儿B插卡入区。在他们之后的排队顺序是:没戴卡的幼儿C――黄卡幼儿D――黄卡幼儿E,陆续还有几名戴蓝卡、黄卡的幼儿在排队。幼儿B入区后,幼儿C准备插卡时,发现没有戴胸卡,他表情惊讶,迟疑了一会,无奈地离开了。在幼儿C迟疑之际,幼儿D在静静地等待,幼儿E已把胸卡取了下来,做好插卡准备。幼儿c离开后,幼儿D才慢慢地取卡,等他缠好卡带时,幼儿E已经把胸卡插在了卡槽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幼儿D表情惊异。停了一会后离开。后面的幼儿看到卡槽已满,都陆续离开了。
分析:在入区这样相对开放的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是真实的。由于幼儿自身经验、认知水平、性格等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幼儿在这里受到的影响是真切的,获得的经验是深刻的。
入区规则对幼儿有一定约束力,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有时是相伴的。入区的可能性越大,对幼儿的诱惑就越大,幼儿就越容易违反规则。幼儿B之所以抢A的入区机会,是因为他离A太近了。幼儿E之所以抢D的入区机会,是因为他就站在D后面。幼儿E是先遵守规则,当机会来了就违反规则。但是,幼儿一旦形成了规则意识,就能用规则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幼儿C忘记戴胸卡,就放弃了入区。为了使幼儿更好地遵守入区规则,教师一方面应让幼儿学会估算入区机会。按机会选区,不盲目排队:另一方面应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惩罚不遵守规则的幼儿。做到奖惩分明。
案例二:两个大班幼儿(一男一女)在玩钓鱼的游戏。玩法是在规定时间内,比谁钓的鱼多。女孩为了取胜,右手拿鱼竿,左手捏住钓鱼绳靠近磁铁的一端,来提高钓鱼的准确度和速度。男孩生气了,放下鱼竿说:“你赖皮,我不玩了!”女孩大声说:“你不玩,我告老师!”男孩害怕,又坐了下来说:“你不许耍赖!”两人又重新开始游戏,女孩没有再犯规。一会儿,区域活动结束的音乐响了。两人开始数自己钓出来的小鱼,男孩说:“我钓了8条。”女孩说:“我也是8条。”两人都很高兴并约好下次再一起玩。
分析:1,“告老师”三个字,对幼儿具有威慑力。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紧跟在每一个幼儿的后面,帮他处理问题。但是,教师的权威时刻影响着幼儿。在发生争执时,幼儿往往会用“告老师”的方法来震慑对方。2,同伴的抗议会迫使幼儿遵守规则。当男孩用“我不玩了”来抗议女孩的违规行为时。面对男孩提出的“不许耍赖”的要求,女孩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按规则游戏,从而使两个人玩得都很愉快。
案例三:中班一幼儿选了“木制镶嵌拼图游戏――鱼”,每个拼块上都有一个小抓手。他很快完成了拼图,无意间将一块大一点的拼块掉在地上,因为是抓手向地,拼块旋转了起来。好像是陀螺。他非常兴奋,又反复转了几次说:“我有陀螺。”一会又拿一块小的拼块,用同样的方法旋转了起来。他向四周张望,看别人注意到了没有。一个女孩在看,他就对女孩说:“我有陀螺。”并开始向更多的人介绍。教师走过来批评他说:“把玩具收了,以后不能再玩这个玩具了。”他不语,也不服从命令。教师见他不收玩具。蹲下来说:“你不爱护玩具对不对?”他说:“不对。”教师说:“快收玩具吧!”他开始收玩具,教师离开。他一边收玩具一边轻轻地说:“陀螺。”在还玩具的路上还告诉旁边的幼儿他有陀螺。
分析:当幼儿做出违反规则的举动时,教师首先应思考一下幼儿违反规则的原因,思考一下规则的合理性。案例中幼儿改变玩具的玩法,却被教师扣上不爱护玩具的“罪名”。教师这种武断的批评和要求,扼杀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机会,也限制了幼儿把自己的惊喜发现告诉大家的行为。这种没有“为什么”只有“你不能”“你必须”的规则,只能让幼儿变得要么顺从、呆板,要么叛逆、反抗。因此,规则的制定应该合理科学,能够使幼儿在规则中获得良好发展而不是限制其发展。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达煜喆”
本文概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医院》,仅供参考,...
文章不错《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医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