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的二十四个不同的气候的划分,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天气,是集天文地理,文化习俗,还有民风民俗为一体的一个对季节的详细划分,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1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日)、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日)、
立夏(5月6日)、小满(5月21日)、芒种(6月6日)、
夏至(6月22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8日)、小雪(11月23日)、大雪(12月8日)、
冬至(12月21日)、小寒(元月6日)、大寒(元月21日)。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2二十四节气历史由来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四季对应二十四节气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立春
邮票图案上,远山泛出浅绿,树木开始发芽,温暖的春风吹醒万物,大地呈现绿意盎然、春光明媚的景象,万物复苏。“立春”两字用楷书写出。
2、雨水
邮票图案上,远山更显苍翠,春雨淅淅沥沥,农民开始下田耕种。绵绵的春雨,带来丰沛的水分,农民开始了一年的农耕生活,忙于播种耕作,期望来日的丰收。
3、惊蛰
邮票图案上,雷电交加,雨量越来越大。春雷惊醒了冬眠的虫类及蛰伏的动物,大地充满生气,万物孕育生机,草木开始茂盛,到处鸟语花香。一切冬眠的生物都开始醒了,田里白鹭正在寻找鱼虾吃。
4、春分
邮票图案上,远山含翠,春雨绵绵,大地一片生机。辛勤的农民朋友披蓑戴笠,弓腰插秧。乡村生活浓郁,充满诗情画意。
5、清明
邮票图案上,远处的山峰更加苍翠挺拔,房屋的轮廓在辽阔的原野中更加清晰。画面的主体是一个木食盒,里面装着滋味鲜美的饭食。由于农活忙,农妇把饭菜送到田间。
6、谷雨
邮票图案上,河水清明澄澈,农舍林立,大地一片绿意。画面主体是一套农民外出时穿的蓑衣,戴的斗笠。昭示着谷雨时节的天气特点,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7、立夏
邮票图案上,远处青山含黛,房舍林立;近处禾苗茁壮,青翠茂盛。大地铺满了浓浓绿色,一派生机勃勃之景象。
8、小满
邮票图案上,画面主体是一部水车取水的图景。此时田里的稻麦已粒粒结实,农夫们辛勤地踏着水车,以提供秧苗更充足的水分。夏季的南风吹动了原野的各种花草,就在那草木丛深之处可见到那小小的茅舍。近处麦田那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时,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娇憨可爱。
9、芒种
邮票图案中,青山楚楚,白云飘飘。画面主体是一束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谷穗颗粒饱满,丰收在望。象征着幸福美满,预示着吉祥安康。
10、夏至
邮票图案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鳞次栉比的农舍衬托在一片金黄之中。树木葱茏,枝繁叶茂。一只鸣蝉,犹如夏的精灵,卧伏于葱绿之中,高声吟唱,似乎在颂扬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1、小暑
邮票图案上,庄稼都已成熟,到处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画面上一把普普通通的蒲扇,明确显示出季节的特征。随着气温逐渐炎热,人们藉由蒲扇生风,象征对生活的应变能力。整个图案充满着农家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到朴实亲切。
12、大暑
邮票图案上,最醒目的莫过于令人馋涎欲滴的西瓜,青皮翠绿,红瓤黑籽,汁液充足,让人垂涎。炎炎夏日,人们挥汗如雨,酷暑难耐。这时人们最最需要的,就是这类解暑降温的最佳食品,人们藉吃西瓜以去暑解热,以保平安康健。
13、立秋
邮票图案上,秋风来了,蓝蓝的天空更加高远,朵朵白云轻盈缥缈。山更加峭立,水益发碧蓝。打谷场上,稻麦金黄,香飘四溢。辛勤的农民已经嗅到了丰收的喜悦,幸福的笑脸依然挂满汗滴……
14、处暑
邮票图案上,一派丰收的景象。谷堆隆起,稻谷如山。它们和远处的青山绿树,遥遥呼应,都辉映在蓝天白云之下。春天,农民朋友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在田埂间,在河堤畔,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来了,农民朋友同样挥洒着汗水,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幸福。
15、白露
邮票图案上,远处的山峰不再苍翠,绿意渐渐消褪;植物也开始渐渐泛黄,天空显得更加空旷辽远。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绿叶上滚动,像调皮的孩童,在和阳光捉迷藏,仿佛在享受着习习秋风的丝丝凉意。
16、秋分
邮票图案上,远山绵绵,碧水依依。醉红的枫叶在极力舒展自己的翅膀,似朝霞,似火焰,飘向人间,飘向农家院落,撒下万紫千红,留下美好祝福。秋的浓郁,秋的质朴,无不饱含着农家人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17、寒露
邮票图案上,曾经翠绿的山色逐渐变得枯黄,树叶凋零,枯枝萧索。虫儿歇息了鸣叫,鸟儿倦怠了翅膀。天空不再喧闹,大地陡然寂静。深秋时节的乡村已失去了往日的绚丽多姿,生活已渐渐变得单调,不似往日的丰富多彩。
18、霜降
邮票图案上,远山温顺,失去了昔日的挺拔放纵;河流沉静,放弃了往日的欢唱奔腾。花草树木渐渐变得枯黄,枝叶凝霜。人入舍,鸟归巢,大地失去了生机。气肃而凝,露结为霜,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人们,冬天就要到了。
19、立冬
邮票图案上,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古人认为天气转凉,为重视保健养生,流行在此日进补,称为“立冬补冬”。画面上那只红红的坛子上那个繁体的“补”字,正是表达了这一涵义。
20、小雪
邮票图案上,远山肃立,雪花飘舞。青松在雪中傲立,更显精神和风骨。晶莹的雪花由空中缓缓飘下,点缀着高山上的松树,大地呈现白茫茫雪景。
21、大雪
邮票图案上,雪花飘飘,漫天飞舞。巍峨耸立的群山被白雪覆盖,整个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北方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台湾的高山地区,此时也可以赏到皑皑雪景。大自然一片肃杀之气,水冷草枯,有些动物已经开始冬眠。
22、冬至
邮票图案上,漫天飘着雪花,表明寒冷的冬天来了。一碗汤圆,红白相间,热气腾腾,弥漫着喜庆,洋溢着温馨。合家团聚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亲亲热热。冬季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很有文化内涵。
23、小寒
邮票图案上,天地茫茫,北风料峭,积雪深深,宇宙间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厚厚的积雪压在树枝上,*威尽展。但寒枝并未折服,依然迎风斗雪,傲然挺立。
24、大寒
邮票图案上,远山连绵,各个山尖儿都顶着一髻儿白簪花,晶莹可爱。天寒地冻,小木屋上厚厚的积雪让人寒从心起。古谚:“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可见这两个节气在一年中最为寒冷,到处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但寒冬一过,春天不远,大地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历史由来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节气和阳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参考资料: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雪海翩然”
本文概览: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的二十四个不同的气候的划分,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天气,是集天文地理,文化习俗...
文章不错《二十四节气对应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