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勾股定理

1. 文言文勾股定理应用题(除引葭赴岸)

勾股: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答曰: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术曰: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乘,减之,馀,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加出水数,得葭长。

勾股定理:

有一个一丈大小的池子,中央长有芦苇,高出水面一尺长。把芦苇拽向岸边,刚好与到岸。请问水有多深,芦苇有多高?

答案:水深一丈二尺,芦苇高一丈三尺。

计算方法:把池子的边长折半平方,加上水学的平方,用芦苇高度的平方减去前者之和,即可算出水的深度,加上一尺即芦苇高度。

即设水深x,则芦苇高(x+0.1), 有:

2. 英语翻译古文翻译

“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的译文是“有一根竹子原来高一丈,竹梢部分折断,尖端落在地上,竹尖与竹根的距离三尺,问竹干还有多高?” 设竹子顶端点为A,根端点为B,从C处折断,则A点落在地上,这里即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B为直角,AC为斜边 根据条件,AC+BC=1丈=10尺,AB=3尺,所求为BC的长 根据勾股定理,可列方程如下: BC^2+3^2=(10-BC)^2 BC^2+9=100-20BC+BC^2 20BC=91 BC=4.55尺 即竹还高4.55尺。

3. 求关于勾股定理的题目(附答案),各种题型都可以

1.在△ABC中,a=(m+n)的平方-1,b=2m+2n,c=(m+n)的平方+1。试判断△ABC的形状。

2.已知AD是△ABC的高,且AD的平方=BD·D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说明理由。

3.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它的最大边为m,那么它的最小边是多少?

4.斜边上的高为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1.在△ABC中,a=(m+n)的平方-1,b=2m+2n,c=(m+n)的平方+1。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2表示平方 ^4表示4次方

a^2=(m+n)^4-2(m+n)^2+1

b^2=4(m+n)^2

c^2=(m+n)^4+2(m+n)^2+1

b^2=c^2-a^2

所以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已知AD是△ABC的高,且AD的平方=BD·D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说明理由。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2表示平方

由AD^2=BD·DC得

AD/BD=DC/AD

因为AD垂直于BC

所以△ADB相似于△CDA

所以角ABD=角CAD 角BAD=角ACD,

因为角ADB=角ADC=90度

所以角ABD+角BAD=90度

所以角BAD+角CAD=90度

所以该三角行为直角三角形

3.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它的最大边为m,那么它的最小边是多少?

根据正弦定理得:最小边为0.5m

4.斜边上的高为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解"

求出底边长为2m,

S=0.5*m*2m=m*m

4. 请为下面两道文言数学题加标点,并写出答案,1三角几何八角三角三

首先你打出来可能是错的应该是:三角几何共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三角+几何=八角钱 三角=三角钱,故几何=五角钱 因此:答案为:五角 下一句 竹高九尺,末折地,去本三尺,所折几许? ?竹子折而未断开.顶端(末指树梢)着地,与剩下植于土内的树桩、地面构成直角三角形.其中斜断部分为斜边c,竹子下段直立为一直角边b,地面上竹稍至竹根为另一直角边a,这里c+b=9,a=3.套勾股定理c?-b?=3?=9,得(c+b)(c-b)=9, c-b=9/(c+b)=9/9=1,由c+b=9,c-b=1联立方程组解出b=4尺就是直立的竹干部分的高度.。

5. 求助文言文《周髀算经》的翻译

《周髀算经》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原名《周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原书没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证明是三国时东吴人赵爽在《周髀注》一书的《勾股圆方图注》中给出的。

中国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天文学共有3家学说,“盖天说”是其中之一,而《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这派学说主张:天像盖笠,地法覆盆(天空如斗笠,大地像翻扣的盆)。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南宋时的传刻本(嘉定六年,1213)是目前传世的最早刻本,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高深远近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

书中有矩(一种量直角、画矩形的工具)的用途,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定理等数学内容.

在《周髀算经》中还有开平方的问题,等差级数的问题,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以及应用于古代的“四分历”计算的相当复杂的分数运算.还有相当繁杂的数字计算和勾股定理的应用。

该书的第一章叙述了周公、商高问答时提到的勾股定理测量的方法,还举出了一个“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

八年级关于勾股定理的填空题!急需!10道填空题!尽量不要带图的那种!完美还加分!

(1)(3x+1)^2=7 解:(3x+1)^2=7 ∴(3x+1)^2=7 ∴3x+1=±√7(注意不要丢解) ∴x= (±√7-1)/3 (2)9x^2-24x+16=11 解: 9x^2-24x+16=11 ∴(3x-4)^2=11 ∴3x-4=±√11 ∴x= (±√11+4)/3 ∴原方程的解为x1=(√11+4)/3 x2=(-√11+4)/3 (3) (x+3)(x-6)=-8 解:(x+3)。

初二勾股定理题目?

1.等边三角形的高是h,则它的面积是( )

A. h2B. h2 C. h2 D. h2

答案:B

说明:如图,ΔABC为等边三角形,AD⊥BC,且AD=h,因为∠B=60?,AD⊥BC,所以∠BAD=30?;设BD=x,则AB=2x,且有x2+h2=(2x)2,解之得x= h,因为BC=2BD= h,所以SΔABC= BC?AD= ? h?h= h2,所以答案为B.

2.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2cm,斜边长为5cm,其面积为( )

A. 12cm2 B. 10cm 2 C. 8cm2 D. 6cm2

答案:D

说明: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xcm、ycm,依题意得:

由①得x+y=7③,由③得(x+y)2=72,即x2+y2+2xy=49,因为x2+y2=25,所以25+2xy=49,即xy=12,这样就有S= xy = ×12=6,所以答案为D.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个数有( )

①直角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 ,短边长为1,则另一条边长为

②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2,两直角边的比为1:2,则它的斜边长为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长为n2?1和2n,则斜边长为n2+1

④等腰三角形面积为12,底边上的高为4,则腰长为5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D

说明:①因为另一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为( )2?12=3?1=2,所以另一条边长为 是正确的;②设两直角边为k和2k,而由已知 ?k?2k=2,所以k= ,故两直角边长为 ,2 ,所以斜边长为 = ,故②正确;③因为(n2?1)2+(2n)2=n4?2n2+1+4n2=n4+2n2+1=(n2+1)2,故③正确;④由面积、底边上的高可得底边为6,故底边的一半为3,所以斜边长为 =5,故④正确;所以答案为D.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斜边上的中线长为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 2m B. +m C.2( +m) D.2 +m

答案:C

说明:如图,设AC=x,BC=y,则 xy=S;因为CD为中线,且CD=m,所以AB=2CD=2m,所以x2+y2=( 2m)2=4m2,(x+y)2=x2+2xy+y2=(x2+y2)+2xy=4m2+4S,即x+y= ,所以ΔABC的周长为:AC+BC+AB=x+y+2m = +2m=2( +m),答案为C.

5.如图,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ΔABC纸片,点E在AC边上,点F在AB边上,沿着EF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D的位置,且ED⊥BC,则CE的长是( )

A.10 ?15 B.10?5C.5 ?5 D.20?10

答案:D

说明:设DC=x,因为∠C=60?,ED⊥BC,所以EC=2x

因为ΔAEF≌ΔDEF,所以AE=DE=5?2x

由勾股定理得:x2+(5?2x)2=(2x)2,即x2?20x+25=0,解得x= =10±5

因为DC<BC=5,所以x=10+5 应舍去,故x=10?5 ,所以CE=2x=2(10?5 )=20?10 ,答案为D.

6.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4、a,那么a的取值可以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答案:C

说明:①若a为斜边长,则由勾股定理有22+42=a2,可得a=2 ;②若a为直角边长,则由勾股定理有22+a2=42,可得a=2 ,所以a的取值可以有2个,答案为C.

7.小明搬来一架2.5米长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在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脚的距离为( )米

A.0.7 B. 0.8 C.0.9 D.1.0

答案:A

说明:因为墙与地面的夹角可看作是直角,所以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梯脚与墙脚的距离为 = = =0.7,答案为A.

8.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比直角边长大2,另一直角边长为6,则斜边长为( )

A.6 B. 8 C.10 D.12

答案:C

说明:设直角边长为x,则斜边为x+2,由勾股定理得x2+62=(x+2)2,解之得x=8,所以斜边长为8+2=10,答案为C.

9.如图,在ΔABC中,若AB>AC,AE为BC上的中线,AF为BC边上的高,求证:AB2?AC2=2BC·EF

证明:因为AF⊥BC,所以在RtΔAFB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F2+BF2

在RtΔAF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AF2+FC2

所以AB2?AC2=BF2?FC2=(BF+FC)(BF?FC)=BC?(BF?FC)

因为BF=BE+EF,FC=EC?EF,BE=EC

所以BF?FC=2EF

所以AB2?AC2=BC?2EF=2BC?EF

10.如图,ΔABC中,∠A=90?,E是AC的中点,EF⊥BC,F为垂足,BC=9,FC=3,求 AB.

解:如图,作AD⊥BC

因为EF⊥BC,所以AD//EF

因为E为AC中点,所以F为DC的中点

因为FC=3,所以DF=3,DC=3+3=6

因为BC=9,所以BD=9?6=3

设EC=x,则AC=2x

由勾股定理得:AC2=AD2+DC2,AB2=AD2+BD2

所以AC2?AB2=DC2?BD2①

即AC2?AB2=62?32=27

因为∠A=90?,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81②

由②?①得2AB2=81?27=54,所以AB2=27,即AB= =3

求高手解答数学题,初二勾股定理

解:如图所示

(1)在直角三角形ACD中,BD=√(AB&sup2;-AD&sup2;)=√(150&sup2;-90&sup2;)=120km

120/20=6(小时)

台风中心经过6小时从B点移到D点。

(2)60/6=5(小时),即游人需要5小时才能撤离到安全地点,

因此,在接到台风警报后的1小时内必须撤离,最好选择沿BC方向撤离

22.

木箱中最远两点的距离是对角线

长度是√(50?+30?+40?)=50√2cm>70cm

所以能放进去!

12.

因为100m>80m

所以会受到影响。

根据勾股定理

√(100?-80?)=60

因此总共有60*2=120米的路程内会受到干扰

用时120m/(18km/h)=24s

所以有24秒钟会受到影响。

如果认为讲解不够清楚,请追问。

祝:学习进步!

(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瑾萱萱的头像
    瑾萱萱 2025年10月28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瑾萱萱”

  • 瑾萱萱
    瑾萱萱 2025年10月28日

    本文概览:1. 文言文勾股定理应用题(除引葭赴岸) 勾股: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答曰: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术...

  • 瑾萱萱
    用户102802 2025年10月28日

    文章不错《文言文勾股定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