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
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2、动物运动的形成:
▲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 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头
关节面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 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 躯体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记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 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懂得举例和分辨)
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
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3、动物行为的研究: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
-----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6300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4%。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B 对植物的积极作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顺利受精,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C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我国的动物资源:
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
大熊猫---哺乳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
扭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
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与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扬子鳄---古老的爬行类,被誉为“活化石”。
& 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纲要》
▲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 (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
▲ 微生物:
单细胞:如细菌、蓝藻(体内无成形细胞核),酵母菌(体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如病毒。 细菌包括:球形菌、杆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属于消费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无氧产生乳酸)、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无氧条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丝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 人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产生后代,繁衍种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胚胎发育的过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儿 成熟胎儿
卵细胞 第二个月末
& 卵细胞呈球形,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
&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4、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
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
&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多了一个蛹)
▲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
&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胚盘和卵黄是主要结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有保护作用;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保护卵。(结合结构图)
▲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 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
&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
③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
2、组织培养:
&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 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无染色体)。
&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X。
&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
▲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
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
&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
①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应用)
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②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
▲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规定>
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一节 行为的体系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一切可观察到的动物对身体内部状态或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过程,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它不仅指动物躯体的动态现象,如奔跑、爬行、游泳、飞行,以及身体局部的微细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等,还包括动物日常生活活动,如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同时也指动物的静态现象,如身体姿势以及在外表上可辨认的一些变化。总之,动物行为是动物对体内、外界条件变化所做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生存离不开行为,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
2(动物行为的特点
动物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猎豹以120km,h的速度追击羚羊,羚羊虽没有猎豹跑得快,但它善于做90?的急转弯,迫使猎豹不断改变奔跑方向,耐力有限的猎豹不一定是胜利者。猎豹的追捕与羚羊的逃逸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象鼻虫遇敌害会从植株上滚落下来装死,这种现象表面上是静止的,而实际上体内新陈代谢正在加剧,为下一步逃脱蓄集力量。
(2)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此,它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
动物行为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产生的,这种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有关。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人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下,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的活动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行为的产生。动物的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3(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动物的行为做观察记录,二是对行为从功能、产生原因和系统发育等方面依次解释和说明。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将结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法。
(1)观察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详细、真实、客观地观察、记录动物的行为,不将人的主观因素强加于动物。可使用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它的优点是真实、自然,可深入、反复进行分析比较。如用高速摄影慢放法,可观察到蜜蜂的舞蹈、青蛙捕食、蜂鸟鼓翼等细节。
(2)实验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对产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进行人为地干扰,从而分析产生行为的主要因素。如破坏狗的嗅觉,狗就会迷路,回不了家。从这一实验可看出,化学信息对狗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综合法。将观察法与实验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研究动物的行为。
第二节 行为的原因
动物行为产生的基础分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两方面。
1。遗传基础
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
1/10页
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比如蜜蜂的行为遗传基础。已知棕色品系(H)和Van scoy品系(NH)的蜜蜂,二者在行为上不同。H型具有打开蜂室和移走感病致死幼虫的两种行为,所以又叫卫生型;NH型无此二种行为,称为不卫生型。将两个品系的蜜蜂杂交,F1表现型为不卫生型。 F1和纯的卫生型回交时,得到四种不同的表现型,如图1—4—1所示。
这些表现型的比例符合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规律,因此可以推断,有两个基因控制卫生—不卫生的行为表现型。
2(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与动物行为 多细胞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是其神经系统。一般来说,动物行为都可以看成是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刺激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应。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越复杂和完善,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灵敏度和灵活性也越强。低等无脊椎动物只有简单的反射动作、固定的行为方式及节律活动。随着神经系统的集中,神经系统对动物整体的活动表现出更加集中的统一控制能力,从而对动物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关键刺激的分辨能力增强,并能作出迅速反应。脊椎动物的行为已经相当复杂了,这与其神经系统的进化是一致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实验已经能说明某些动物的特定行为(如摄食)与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腹中核)的关系。如对正常鼠下丘脑腹中核施加电刺激,能降低老鼠的摄食行为,所以下丘脑腹中核通常又叫“饱足中枢”,它控制动物的正常进食,进食一旦超过饱足量,它就抑制进一步进食。神经系统与动物行为相互关系的特点是:神经系统能直接控制行为的发生,但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对刺激信息进行分辨、筛选,最后发生特定反应,往往要多种结构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如促进和抑制的相拮抗作用、反馈调节作用等,从而对神经系统与行为关系的全面深入研究增加了更大的复杂程度。
(2)激素与动物行为 激素影响动物行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周缘器官的活动。如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水平增加等。二是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动物的激素种类很多,作用方式也有差异,如脑下垂体、肾上腺和性腺所分泌的激素对动物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明显的影响,而甲状腺、胰岛等分泌的激素则主要影响代谢,不直接影响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比较,激素的作用过程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激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最显著地表现在繁殖行为上。试验表明,鸟类求偶行为的强烈程度与其体内性激素水平成正相关。摘除动物睾丸会导致繁殖行为的消失;在非繁殖季节对动物施力口性激素,能诱发繁殖行为。性激素还影响着动物的其他行为,如攻击行为。与脊椎动物不同的是,无脊椎动物的性激素是由性腺以外的其他腺体产生的。例如雄蟹控制性行为的激素是由位于精管附近的雄性激素腺分泌的;蟑螂则是由位于脑附近的一对心侧体分泌的;蝗虫是由一对咽侧体分泌的。在一些动物中(如鸽子、母鸡),垂体分泌的催乳素能调控对幼仔的照顾行为,而且能促进某些器官的发育,如口甫乳动物乳腺的发育,鸽嗉囊分泌“嗉囊乳”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动物行为不仅仅受某一种激素所调控,而是受两种或两种以上激素的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和激素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对动物行为的控制多是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制约的。如鸟类的繁殖行为,不仅受性激素的支配,也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还与温度、光照周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 行为的类型
1(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1)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和战斗,属于种内斗争。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由于种内个体之间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等。如两只猫为争夺食物而打
2/10页
架,两只狗为争夺领域而攻击,两只公鸡为争夺配偶而格斗。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攻击,也有的是非肉体的(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因此攻击行为可分为肉体性和非肉体性两种方式。攻击行为有时经过威胁、估量实力、争斗三个过程。
攻击行为的特点是:同种动物在相互攻击中,双方身体一般很少受到伤害,而表现为败方的屈服。毒蛇在攻击时不使用毒牙;狼的相互攻击只是一种伪战,败者会主动暴露出致命的咽喉部,请对方宽恕,胜者也绝不会乘机咬死对方。但在种群密度增多、生活资源和活动空间严重不足时,也有相互残杀现象。如一个小水坑中有过多的蝌蚪时,大蝌蚪会释放毒素杀死小蝌蚪;雌野猪往往把最后出生的幼体杀死;雄海豹为争夺雌海豹,常发生流血战斗。 攻击行为是动物占有足够的食物和活动空间的可靠保证,攻击的胜利者拥有交配权,对种群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对种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产生的行为。防御行为的方式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逃逸等。
保护色 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以此隐蔽自己,避免被捕食或利于自己捕食,这种体色叫保护色。如斑马、虎、豹身体上具有竖立的黑色条纹,在草木环境中,躯体的轮廓由此变得模糊不清,便于隐蔽捕食;避役的体色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具保护自己、利于捕食的意义;水母、海蜇等漂浮生物的身体近乎全透明,是对水体的良好适应。 警戒色 一些能释放毒液或恶臭气味的动物,其体表多具有醒目的色泽或斑纹,目的在于警告或吓退其捕食者,所以这种体色叫警戒色。如黄蜂腹部有黄黑相间的条纹,令被它蜇过的鸟望而生畏,从而保护了自己的生存。 拟态 某些动物的形体或色泽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这种状态叫拟态。如尺蠖的体型使之在栖息时酷似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竹节虫的体形酷似竹枝。 假死 这是一种以装死方式来逃生的保护性适应。如金龟子在遭遇敌害时,从植株上滚落到地上装死,从那些喜吃活食的捕食者口中逃生。 逃逸 某些动物遇到敌害时,会采取一定方式来迷惑捕食者,趁机逃走,这种保护性适应方式叫逃逸。如蜥蜴会断尾,它利用断尾的摆动吸引捕食者的注意,趁机逃生;乌贼喷出形状与其形体类似的墨团,诱使天敌去攻击墨团,自己则趁机逃逸。 其他方式 麝牛遇到捕食者时,成年麝牛会围成一圈,把幼仔围在中间,它们头朝外,用角御敌;乌鸦会聚众乱叫以退敌;食肉目动物多以提上唇、露犬齿,并发出吼叫声来驱敌;鸵鸟会伪装受伤来诱敌,以保护雏鸟。动物的防御行为并不是总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的。如饥饿的食虫鸟不再挑剔金龟子的死活;杜鹃口腔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保护能力,不怕毛虫的毒毛。这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 动物的防御行为保护了个体的生存,保证了种族的延续,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2(索食行为和贮食行为
(1)索食行为 动物的索食行为是指搜寻食物、捕捉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或同种个体对食物需要的行为。
动物在捕捉食物时,有的种类是单独作战,如猛禽、毒蛇、猛兽等。其中虎、豹、狮经常潜伏隐蔽,等待猎物临近时,进行突然袭击。金雕、游隼利用自己的飞行速度和体力以及灵敏的视觉和利爪捕食。毒蛇借助毒牙咬死并吞食猎物。有的种类是集体索食。如蝗虫、麻雀、乌鸦等,它们常聚集成群,寻找食物,但这个集体是松散的,没有明确的分工。狼在采取围猎策略来制服躯体庞大的社群性食草动物的集体反抗时,往往还有巧妙的分工,一部分潜伏,一部分追逐,甚至有时还会轮流作战。蜜蜂则有严密的分工合作,先是侦察蜂出去寻找蜜源,找到之后飞回蜂巢,以舞蹈的方式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同伴得知蜜源的信息后,便飞出巢区采蜜。
动物是异养生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生存。索食行为保证了动物个体及其同类
3/10页
能找到并捕捉到充足的食物,获得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以保证个体不断生长发育与繁殖,种族得到延续。
(2)贮食行为 一些动物在食物充足的时期或季节,将多余的食物收藏起来以便慢慢食用的行为就是贮食行为。每一种动物的贮食行为都是为了度过不良的环境条件,如严寒的冬天和其他食物缺少的时期,以维持动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蚂蚁为社会性昆虫,在禾谷类收割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将撒在地面的谷粒、麦粒运到蚁巢中。为不使粮食发霉,蚂蚁还会把它运回的粮食搬到洞外去晒干。豹将杀死的暂时吃不完的猎物,如羚羊等挂在高大的乔木上,以免豺等动物偷食。而豹在得不到食物时则不介意贮存的食物是否腐烂,仍然将贮存的食物吃完。美洲狮则是将捕杀的吃不完的动物埋在地下,以后再去吃,吃不完又将其埋起来,这样可达十次左右。医蛭在遇到寄主时,一次可吸上数十毫升的血液储于嗉囊中,由于寄主的血液与医蛭咽腺分泌的蛭素相混合,因此既不凝固也不变质,所以每吸一次血,可供它近半年的消化。动物贮存的食物不管是植物的种子、果实,还是动物体或血液,贮存的方式不论是库存、埋藏、高挂,还是贮于体内,都对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有利。
3。繁殖行为
当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保证其种族的延续,这种现象就是繁殖。在繁殖过程中动物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如雌雄两性的识别、占领巢区、筑巢、求偶、交配、孵化、哺育等都属于繁殖行为。
(1)雌雄两性的识别 同种异性间的相互识别主要依靠动物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
视觉吸引 很多动物是靠展示鲜艳醒目的标志和特定的动作姿势来引起异性的注意。如雄孔雀开屏展示鲜艳的尾羽;雄三刺鱼在生殖季节腹部变红;白色极乐鸟可以从树枝上悬挂下来,通过表演这种杂技动作来吸引雌鸟的注意;雄性萤火虫用光信号吸引雌性。 听觉吸引鸟类、两栖类、扬子鳄及昆虫的呜叫,都有吸引异性的功能,这就是利用听觉信号吸引异性。如蝉、蟋蟀、蝗虫和水生昆虫等,雄虫都可以发声,以吸引雌虫;雄蜂鸟就是靠歌声吸引雌峰鸟的。 嗅觉吸引 用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吸引异性,在一些动物中是常见的。如雌性昆虫的尾部有一种腺体,能分泌具特殊气味的性外激素,雄虫触角上的感觉细胞对这种气味是非常敏感的,它们可以追踪到气味的来源,从而找到雌虫;雌狗在发情期散发的外激素同样可以吸引远处的雄性。(2)占领巢区 动物在繁殖季节,对食物等条件都适合的一定区域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在许多动物都有,尤以鸟类表现得最为突出。动物在繁殖期占据一块地盘,是有其生物学意义的:首先是它们能够保证从距离巢穴最近的地域内获得充足的食物。对鸟类来说,觅食距离缩短,在单位时间内能多飞几个来回,就能多给雏鸟喂几次食。其次,每对鸟各有各的地盘,食物来源也就有了保证,这对于晚成鸟来说更为重要。另外,保持固定的领地,还能使动物繁殖的全过程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中度过。这种占领巢区的行为,在脊椎动物中是很普遍的。除鸟类外,还有硬骨鱼类、蛙类、蝾螈、蜥蜴和哺乳动物等。在啮齿动物和猿猴中,群体领域行为比较常见。很多无脊椎动物也有自己的领域,如昆虫中的蜻蜓、蟋蟀,各种膜翅目昆虫,甲壳动物中的蝼蛄、招潮蟹,软体动物中的贝笠、石鳖和章鱼等。
(3)筑巢 动物在交配产卵之前,先要筑好巢,以建造一个安全、稳定的产卵、孵化和育雏的场所。尽管动物的种类不同,但筑巢却是很多动物在繁殖时期所共有的行为。雄树蛙在繁殖季节,从平时生活的树顶来到平静的浅水中,修筑黏土围墙,直径约有30cm,筑成后高出水面约10cm,大约花费2天或更多的时间。筑好巢以后,就在夜间呜叫,以吸引雌蛙到巢内产卵。一些爬行动物,如生活在南亚沿海一带的湾鳄,用口含着树枝、芦苇、树叶和
4/10页
腐烂的植物,堆积在河边或沼泽边,筑成高达1m的巢穴。鸟类的筑巢本领更是技高一筹。擅长编巢的织布鸟,能撕取长条的树皮纤维穿织成非常致密的瓶装巢。缝叶莺可以将叶子缝合起来,筑成杯状鸟巢,悬挂在树枝上。鸟巢常以泥土、树枝做外围,内部衬以柔软的细枝、树皮纤维、草茎、兽毛,还有纱布、棉花、马粪等。哺乳动物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口甫乳,亲子代之间的联系比鸟类更加密切,因此筑巢活动不是很普遍,但在较小型的哺乳动物中,仍然有不少的筑巢者。如鼹鼠、睡鼠、獾、松鼠、汗獭等,都能筑巢,以供栖息之用。筑巢对动物的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卵聚集在一起,所有的卵同时被巢内的亲鸟孵化。爬行类的卵可同时被阳光温暖或由覆盖在上面的有机物发酵产热,提高温度。?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利于卵孵化。?巢有利于动物亲体的哺育和幼体的生活。?各种动物的巢常筑在非常隐蔽的地方,再加以伪装,更有利于躲避敌害。
(4)求偶 动物繁殖行为的关键是受精,受精的先决条件是交配。在交配前,雌雄个体必须互相识别、选择、接近,这种交配前的准备行为叫做求偶。求偶行为的主要意义是吸引与选择同种异性个体。大多数动物是靠雄性动物的行为来吸引雌性的。很多动物在求偶后,两性便生活在一起了,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交配,而是要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甚至结为终生伴侣。在共同生活期间,它们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和谐,因而降低了双方初遇时可能产生的攻击倾向。如春天,雌雄黑头鸥在求偶的后期,情投意合,肩并肩在地上行走,雌鸟向雄鸟索食,雄鸟便会把自己所采集到的食物呕吐出来,送给对方。有的鸟类雌雄还互相喂食,整理羽毛等。这些求偶行为有利于交配的顺利进行。送礼或献食也是求偶的一种方式。
(5)交配 凡是体内受精的动物都要通过性器官的结合,才能使两性的生殖细胞在体内融合。这种行为称为交配。交配与受精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生理过程。如蛇类中,有的一次交配,可连续3—4年受精,即一次排出的精子,保存在雌体泄殖腔的皱褶中,可以存活3-4年。兔、松鼠等哺乳动物,雌性在连续交配后才会排卵,即在精子存在时才排卵。还有的如狐蝠、猕猴等,交配多次才排精子,这样可提高精卵结合的几率,是特殊的适应性。体外受精的动物,如鱼类和两栖类,虽无交配过程,但有与交配意义相同的行为。如三刺鱼在春天生殖季节完成求偶行为后,带着雌鱼向窝巢游去。雌鱼得到入巢的信号便钻进窝中,这时,雄鱼会立刻用头部轻撞雌鱼的尾部,刺激雌鱼排卵。排卵后的雌鱼离开窝,雄鱼就立刻钻人窝内,把精液排放到卵上,使卵受精。青蛙和蟾蜍在生殖季节时,雌雄个体会紧紧地抱在一起,即“抱对”,使精卵同时排放,以增加精卵结合的机会。
(6)孵化 动物产下卵之后,有孵卵习性的种类就开始了孵卵。如非洲鲫鱼将受精卵含在口中,雌鱼口腔张合,含氧量高的新鲜水不断进入,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孵出以后的幼鱼仍暂时栖息在雌鱼的口腔之内,出来活动时,一旦遇到危险,又都逃回雌鱼口腔避难。其他一些口育鱼类也有这种特点,有的是由雄鱼用口腔孵化。这种习性使得亲鱼几个星期内不能进食。尼罗河鳄产的卵,需要近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孵出小鳄来,在此期间雌鳄一直守着窝巢,用凶猛的咆哮对付肉食动物的袭击。多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没有孵卵的习性,母体产下卵之后,便离开产卵地。卵在水里、沙土里接受水温和地温等条件自然孵化。鸟类是孵卵的能手。亲体依靠自己的体温使卵中的胚胎继续发育。母鸡孵小鸡要经历20天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母鸡少吃少动,要消耗不少体力。有的鸟是雌、雄轮流孵卵,如鸽子,雌雄轮流在卵上伏卧14天,小鸽便破壳而出了。孵卵是鸟类中较普遍的现象,但也有极个别不会孵卵。如杜鹃,它先把卵产在地面上,然后在用喙衔到别的鸟巢中。由于杜鹃的卵与巢内的卵非常相似,因此其他鸟就代替杜鹃孵卵了。哺乳动物除单孔目之外,均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发育成胎儿才产出体外。有袋目动物体内无胎盘,幼体还未发育完全就产出母体,幼体只有拇指大小,幼体进入母体的育儿袋内,吮吸乳汁,继续发育,直到能够独立活动才离开母体。孵卵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亲体伏卧在卵上,用自己的身体为卵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卵顺利孵化成幼体;亲体将卵放人口中或者守卫在卵旁的行为,可以为卵的孵化。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逸云云”
本文概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15章 动物的运动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
文章不错《八年级上册生物提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