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笑谈》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
第二部分(2-9):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
第三部分(10-19):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
五、课文分析
1.第一自然段文字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起着引起下文的作用,由这一段引发下面文章的叙事,同时这一段中的“逗笑”点明了本文的文眼。
2.当“我”扮演鸭妈妈时,为什么会惊呆观光客?
〔明确〕 因为一个大胡子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边回头看,边学着鸭叫,而身后却没有一只鸭子,在别人眼里,“我”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疯子,所以惊呆了他们。
3.当“我”学可可叫后,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 当着这么多人,学一只鹦鹉的叫,简直会被别人视为另类,会被别人当成疯子的,可是,为了实验,别人的嘲笑和冷眼又算什么呢?
4.通过文中所列举的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作者是一个归纳与探求真理的人,他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敢于实践、动脑,喜欢动物,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5.本文在语言和组材等方面表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梳理出来后,举例说明。
〔明确〕(1)语言诙谐、幽默。作者大量地运用了轻松诙谐的语句,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喜剧效果。如:“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再如“我们家的客人常常会在这棵树前一站半天,想不出我们为什么把它打扮成这个模样,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法子把毛线缠上去的”。这些带着调侃的话语,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2)观察细致,刻画细腻。文中细腻的描写来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作者对水鸭叫声的观察,对水鸭和雁鹅的比较,对鹦鹉可可来“我”家后的变化的观察,以及可可叫声特点的观察都使得作者能够在文中作出全面细致的描写,从而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小萍”
本文概览:《动物笑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第二部分(2-9):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第三部分(10-19):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五、...
文章不错《动物笑谈第一段第二句作者为什么要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