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种,表示春天季节进一步加强,气温不断回升,农作物开始生长。惊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节气,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下面是关于惊蛰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保持室内通风
随着气温的回升,室内容易潮湿,导致细菌和病毒滋生。因此,要及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干燥清爽,避免过度使用空调和加湿器。
二、合理安排饮食
在惊蛰时节,气温回升,人们的新陈代谢也会逐渐加快。因此,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防止过度晒伤
惊蛰是阳气渐长之时,气温回升,紫外线辐射也会逐渐增强。因此,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防晒,带上太阳镜、遮阳帽等防晒用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四、适当锻炼身体
随着天气的转暖,人们可以适当增加户外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但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计划,不要过度疲劳或受伤。
五、注意春季疾病的预防
惊蛰时节,春季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容易发生。因此,要注意保持室内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避免长期接触尘土和花粉等刺激性物质。
综上所述,惊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节气,但也需要我们注意许多事项,如保持室内通风,合理安排饮食,防晒、适当运动以及预防春季疾病等。希望大家在享受春天美好的同时,也能注意自身健康和安全。
节气的解释
24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24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24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也正好对应了一年中气温、气候和物候、农事方面的种种变化。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领略一下这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1)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标志着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从此,天气逐渐转暖,雨水也开始多起来。风,不再那么刺骨的寒冷。似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春风燕来柳上归的诗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幅腊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风光好,春到鸟语花香景色新”的画面。这时春意虽已来临,但寒气却尚未褪尽,所以仍会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②雨水:2月下旬。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我国东南一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 雨水逐渐增多。 慢慢给人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
③惊蛰:3月上旬。标志着天空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被严冬蛰伏而冬眠的昆虫等生物开始复苏、外出活动。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之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按农历说法,二、八月昼夜平,即指此时)。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此以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自“春分”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随着“春分”后阳光直射点的逐渐北移,而此时在北极处,漫漫长夜则告退而去,持续的白昼从此开始,这称为“极昼”——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之上,这种极昼现象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相当于我们这里191天),即持续到秋分时节,使北极形成极昼区域。“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说到清明,由于历史和民间风俗的原因,现今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更演化成了一个人们较向往的春季节日。“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流行有“三月(农历)初三“正”“清明”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不妥。应当说,“清明”有可能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也并非年年如此,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正”与“不正”之说。如查阅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编写的《1901-2000年百年日历表》一书可得知,在本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清明”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即1916年、1954年和1973年。然而真正的所谓“正”应当是以公历而论,“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在二十世纪的这100年中,“清明”在公历4月5日的有79次,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97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因此说,与其说农历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说公历4月5日“正”“清明”更确切一些。
“清明”过后,农人必须进行春播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了。
⑥谷雨:4月下旬。标志着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适于谷物的生长。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生活中,厚实的冬装早已脱下,轻便的衣物代而上身。这期间如果郊游山岗、原野,则可见到处是一派“山花烂漫”、“郁郁葱葱”的景象。
(2)夏满芒夏暑相连
①立夏:5月上旬。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即将来临。由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将逐步热起来,雷雨开始增多,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忙季节了。生活中,常言道:立了夏,便把扇子拿。
②小满:5月下旬。标志着冬麦区的小麦、大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我国各地习于农时劳作的人们将为夏收作好各种准备。生产中,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滚麦场、买草要子、检修收割机械、联系玉米套种耧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
③芒种:6月上旬。“芒”,指各种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即种子的意思。“芒种”表明小麦、大麦已经成熟,并在近期要予以收割。同时,还说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种,此时是最忙碌的季节。“芒种”前后,在北方地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田间机器隆隆作响,金灿麦粒滚滚入场,妇幼忙碌奔走如梭,人声鼎沸天际回荡的动人画面。这一节气告知人们夏季的时间如从“立夏”之日算起,已过去一半。
④夏至:6月下旬。“夏至”日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北移,并影响到北极圈。标志着这时太阳在黄道上已运动到最北的位置上。由于太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27'处,我国的广州正恰巧在这条线上),故常有烈日当空,炎热如烤之感。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太阳都是在夏至时到达最高位置,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而且此时白天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也即是日照时数最高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最多的,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最炎热的夏天之中。正基于此,所以“夏至”这一天成为我国北方各地一年内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即通常“夏至”长之说。当然,炎热的夏天自“夏至”开始。自翌日起,白天时间(粗略的说)将以1分20秒的速度逐日减少,而黑夜则相应增长这一时间。如细讲来,自“春分”后,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的地区也逐日向北扩展,在“夏至”日这天扩展到了北极圈(即北纬67.5°)。在北极圈上的地方,“夏至”这天,24小时内都有阳光照射,真正是“不落的太阳”。如前苏联的萨列哈尔德城,午夜前后人们会看到太阳从西北天空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接触后,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当然这种现象仅限“夏至”这一天。愈靠近北极,即前苏联萨列哈尔德城及白岭海峡以北地区,极昼持续天数越多;同时正午时太阳的高度愈低,阳光也斜射得愈厉害。到了北极,极昼天数可持续达191天。然而,这同一时期,地球上南半球的南极圈24小时内全为黑夜,称为“极夜”。地球的两端分别有大约半年时间为“极昼”,另外半年时间则为“极夜”,不过极夜时间比极昼时间略少,为174天,只是南、北极地的这种极昼、极夜在发生的时间上恰恰相反。就我国来说,南方广州和北方的哈尔滨两城市(粗略看成在一个经度线上),“夏至”日时,日出时间上有不同,前者日出5:42分,后者为3:43分,后者较前者日出几乎早2小时。可以看出越往北,阳光照射越早。“夏至”这天在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晚上(约)11时40分太阳才落,近凌晨1时太阳又出,达到夜间最短,白天最长。这一现象成为国内一自然天文景观。此地,历年吸引大批旅游和天文爱好者,成为其观“光”的必去之地。“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高温,树木花草的生长也极度旺盛。这时期,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灼地欲焦,大气相对湿度很低,真可谓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间劳作,则大有汗流浃背,烟冒口舌之感。这一季节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来,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变质等。但农人多抓住这一高温季节,争分夺秒到农田锄草,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挥汗赛如雨,及早把荒灭,以防伏天苦。”
⑤小暑:7月上旬。“暑”为酷热。这一节气表示已开始进入炎夏季节,不过仅是开始,“小”字的意思即在于此。“小暑”过后不久,天气将更炎热,并即将进入湿热的气候阶段,同时也预示“伏天”快要来到。
⑥大暑:7月下旬。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就此开始。 “大”有“很”的意思, 即进入“大热”或曰“闷热”的天气阶段。通常秋收作物能否获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时段的光照和雨量。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这一期间,天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峥嵘,非常适合秋作物的生长。不过这一时期天气变化无常,雷雨频繁,人们外出要时常携带雨具。这时因正处“中伏”阶段,生活中总感到潮湿、闷热,整日浑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午夜时分才始感稍有凉意,这期间食品极易变质。此时田间劳作,多以早、晚进行。由于雷雨多,农田锄草往往不尽人意。这一季节又是全年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又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全力高度重视防汛的关键时期。在图二的光热分布图上,恰恰是曲线的最高点。
(3)秋处露秋寒霜降
①立秋:8月上旬。意即秋天就要开始了。“秋”指作物快要成熟的意思。通常“立秋”后的当天或次日,人们一早一晚会感到风凉了,一改往日汗津津的样子,确有清爽利落之感。生活中自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丢”、“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之谚语。“立秋”后,虽使人有月明风清、秋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那种盼望已久的纵情之怀,但也颇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那种“脾寒”天的感觉。“立秋”一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的农谚,即是说再过半个多月,各种花草树木、农作物等,其生长的高度即将停止,没有抽穗的作物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抽穗的生长发育。这一节气后,天气仍处较高的气温阶段,故,农谚中常有秋老虎之说,亦即中午有时还相当热,但总的趋势是气温将从此开始缓缓下降了,雷雨天气亦逐趋减少。该节气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此时田间劳作,仰望苍穹,使人往往有时而天高云淡,时而乌云滚滚,给人以风云变幻莫测之感。
②处暑:8月下旬。“处”有躲藏、收起、终止之意。该节气向人们昭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从此,人们将置身于凉爽的气候环境中。从气象角度来说,“处暑”是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点。因此,“处暑”后天气就逐渐凉起来了,生活中纳凉扇子之类也似乎开始闲置起来了。
③白露:9月上旬。该节气表示天气逐渐转凉,“白露”后气温降得较快,更易达到成露的条件,多呈现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的天气。空气中的水汽将因气温降低而冷凝形成“露水”,且较多较重。生产中,已进入秋收大忙阶段。
④秋分:9月下旬。太阳由北天球再次越过赤道回到南天球,因阳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白天、黑夜时间再次(粗略)相等。这一时节,人们立于田间仰望苍穹,自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感觉。生活中一早一晚大有气温由凉变冷,确需身着棉衣之感。从天文来说,北半球自“秋分”,在北极点则是开始另一番景色。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以下(即不出太阳),一天24小时都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天文上称之为“极夜”现象。极夜期间,极地地区失去了阳光的照射,异常寒冷。自“秋分”以后,北半球白天时间粗略的说,逐日将大约以1分20秒的速度减少,夜间相应增加这一时间。同时也向人们昭示,秋季的时间(如以“立秋”之日算起)已过去了一半。此时农田劳作已进入高度繁忙阶段。田间四处可闻机器隆隆之声,展现出一幅幅紧张的劳动画面。正所谓“秋风劲吹四炊烟,妇孺忙碌在田间,昨日青纱犹满目,今朝一望见苍山,沃土犁下腾翻起,人声鼎沸响耳边,车水马龙连天际,金灿麦种播入田”。
⑤寒露:10月上旬。标志着天气虽已凉爽,却尚未寒冷,露集渐浓,还未成冰。“寒”即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此时草木已渐枯萎,如仰望苍穹,往往给人以天高云淡、近水远山皆清晰可见,一旦秋风吹来,有阵阵作寒的念春之感。农人田间劳作相对减少。偶尔田间劳作,不时会看到天空大雁成“人”或“一”字形由北向那遥远的南方翩然飞去的情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雁向南,衣裳棉的谚语。生活中,一早一晚要着装毛衣、骑自行车有需要戴手套之感。由于气温逐渐下降,要求人们要加快“三秋”工作进度。
⑥霜降:10月下旬。表示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不久,则露积为霜。早上一旦见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毛主席早年所作的《贺新郎》一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的柔肠寸断的悲壮诗句。自此后,将因气温的下降出现霜冻,生产中要求人们田间要尽快结束“三秋”扫尾工作。“霜降”过后,一旦郊游山岗,四处便是一幅“万木霜天红烂漫”、“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初冬的画面。同时,人们内心油然升起“月过十五年过秋,一年时快到头”那种对时光悄然逝去和人生短暂的婉惜伤感之情。
(4)冬雪雪冬小大寒
①立冬:11月上旬。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生产中,有“立冬”萝卜、葱之说,即指这类作物此时要予以收刨贮存。从天文角度讲,自即日起,冬天便开始了,人们将生活在比较漫长的寒冷季节里。
②小雪:11月下旬。此时,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但并不很大。在我国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坝开始进入封冻季节。寒风吹来,使人大有“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感。此时田间仅作大白菜的收贮工作。农田劳作基本停止。由于不断降雪,农谚中自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之说。
③大雪:12上旬。这一节气表示气温继续下降,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并会给地面造成积雪。大,指降雪的程度。此时,大地冰封,河塘冻结。常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之说。一旦阴云,人们自感随时会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那幅严冬时节的壮丽画面将展现在眼前。一旦降雪,到处则是银妆素裹的北国风光。当看到那挂满了雪的松柏,又会联想起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作人的浩然正气顿时胸中涌起。
④冬至:12月下旬。北半球这一天白天时间达到最短(所谓“冬至”短之说即在于此)而夜间时间达到最长。这是由于此时北半球的北极圈上(即北纬66.5°处)北极,如同“夏至”时南极那样处于极夜时期(但仅限于“冬至”这一天)。对于北极来说(即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可一直持续174天。自翌日起,白天时间又将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间将相应减少这一时间。生活中,人们会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长夜难明之感。“冬”为“冷”,“至”为“到”,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这一节气,标志着较寒冷的天气即开始。在天文历法中,为表示冷的开始和程度,常在编印的日历上以“九”表示,即所谓一九、二九……九九。“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内天气较寒冷,而又以第三个“九”(即阳历一月中旬)为最寒冷。
⑤小寒:1月上旬。“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
⑥大寒:1月下旬。指气温降至最低点,天气冷到极点。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此时天气确有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势。一有降雪,到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通常冷在“三九”之说即在于此。习惯农时劳作的人们,此时往往将土杂肥运往田间,称为“腊肥”,藉以给小麦保温安全越冬。生活中,人们将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筹备,置办“年货”。由于生活的整个空间被寒气所包围,人们如同置身于天然的“冰柜”之中,所以食品随意放置,长时间也不易变质二十四节气综述
从二十四节气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的,有的则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和自然物候情况的。除反映季节的节气外,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其中:
(1)直接反映温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而白露、寒露、霜降则是直接反映水汽凝结现象的,同时也是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的。即先是零度以下,水汽凝为霜,后,便有了霜降。所以,这三个节气在反映温度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反映水份的意义,并且具体生动、寓意深刻。
(2)反映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表示了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表意确切。
(3)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前两个节气是反映有关自然季节现象的,而后两个是反映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的。
(4)反映四季转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从字面上反映得直接了当,给人以明快之感。
(5)反映日照长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前两者反映较直接,而后两者则又是反映了日照长短的“极端”。
(6)年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也使人们不难想象出在一太阳年中,整个气温的变化是从零度以下随节气的推移逐渐上升,至大暑前后温度上升到顶点,不久又缓缓下降,直至零度以下。如果将这种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坐标形式反映,则呈抛物线状的图面(见图二)。从中可以看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如“谷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而是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霜降”,反映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霜即将来临,而主要是提醒人们即将要到来的低温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强田间的收、贮、管、护工作。
立春
自秦朝以来,立春一直是中国春天的开始。它曾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学上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是温暖的,鸟语花香;春天在生长,在耕耘,在播种。在气候学上,春季是指气候中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的时期。当我们在初春到达时,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变暖了。气温、日照、降雨量往往处于一年的转折点,往往会上升或增加。小春作物生长加快,小麦抽薹拔节期油菜耗水量增加,应及时浇水追肥,促进生长。农业谚语提醒人们:“当春天开始下雨时,早起晚睡。”大春的备耕工作也已经开始。虽然“春”已立,但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出现霜冻,再过几年,就会出现“白雪来不及春,花开花落树飞”的景象。[3]
雨水
节气的意思是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大。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下雨前天气寒冷,但雪花在飘落,令人不快的雨淅淅沥沥。之后雨水温度一般能回升到0以上,雪少雨多。然而,在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在隆冬,降雨也并不罕见。这段时间四川盆地平均气温10以上,桃李含苞待放,樱桃盛开,确实是气候上的春天。除了某些年份,霜冻期已经结束。嫁接果树种树正当其时。盆地冬季干旱后,一年四季春旱多,尤其是盆地西部“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土壤保墒,及时浇水,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油菜开花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目前仍处于旱季,气温低,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此外,寒潮入侵时可造成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
惊蛰
反映节气的自然物候,意思是: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土里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回升,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已逐渐出现春雷。在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春雷在雨中刺刺作响。盆地西北部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到清明前无雷,是四川省雷雨开始最晚的地区。蛰伏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春耕的繁忙季节。真的:季节不等人,一瞬间值千金。四川盆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比雨水节气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明显增加。但由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较大。在盆地东南部的长江流域地区,大部分年份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的播种。其他地区经常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的低温天气,不能盲目早播。虽然气温上升很快,但降雨量增加有限。中部和西北部盆地的总降雨量在蛰伏期只有10毫米左右。常年的冬旱过后,春旱往往开始出现。此时,小麦的孕穗期和油菜的开花期处于需水量较多的时期,对需水量比较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造林也要考虑这种气候特点。栽后要勤浇水,努力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
展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在每个季节的中间。春分那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因此,春分和秋分在古代也被称为“昼夜分”,民间有“春分和秋分平分昼夜”的说法。春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中国中部有句农耕谚语,“春分麦起,一瞬值千金”。四川省气温持续上升,但一般没有降雨到春分那么快。3月下旬,盆地北部平均气温13至15,盆地南部平均气温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冰雪融化,旬平均气温在5至10左右。四川省西南部的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气温最高,平均为18至20。除盆地边缘山区外,平均日平均气温连续七八年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播种,也非常适宜造林。但春分前后,盆地内往往有较强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明显,最低气温低至5以下。有时,少量冷空气接踵而至,导致持续数日的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一特点,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及时播种。
纯亮度
清明节是代表物候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晴朗,草木茂盛。清明节有踏青、吃冷食、扫墓等民俗。俗话说“雪破清明,霜破谷雨。”天气晴朗时,盆地气候温暖,春意盎然。但清明节前后,冷空气仍不时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早稻死秧。所以水稻播种种植要避免冷尾暖头。在川西高原,由于冬季严寒,饲草不足,牲畜抵抗力较弱,需防范春季后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牲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谷雨
俗话说“雨过百谷”。有了及时充足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谷雨节气有这么个意思。谷雨季节
在四川盆地的节气中,“华阳落至极限”,刘落,杜鹃夜啼,牡丹花开,樱桃熟红。自然风光告诉人们现在是晚春。这时,盆内温度迅速上升。一般4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已达到20至22,比4月中旬高2以上。在盆地东部,一两天内往往会出现30多度的高温,让人感觉很热。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入夏。春季盆地高温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大春农作物的早期栽培措施。野豌豆适宜的种植温度为18~22,此时可以满足。流域老旱区的经验证明,谷雨后早栽紫云英,可在夏旱前封藤叶,增强抗旱性,获得高产稳产。
夏初
节气顾名思义,长夏就是夏天的开始。但是各地气温不一样,夏天的时间其实也不一样。按照夏季五日平均气温高于22的气候学标准,长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刚步入夏季;盆内其余温度20左右,仍是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下的晚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早在4月中旬就感受到了夏季的炎热,长夏气温达到24以上,可谓盛夏炎热。055-79000长夏说“电见”。但就四川而言,即使是最晚第一次雷击的盆地西北部,每年的雷雨都是在4月上旬和中旬开始,所以“电见”不必等到长夏。长夏过后,正是流域中稻大面积种植的需水量关键期。暴雨的早到或晚到,雨量的多少,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个时候,如果不下大雨,那些没有灌溉的农田就无法翻耕耙秧。根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暴雨平均始期在盆地东部为4月中下旬,中部为5月中下旬,西部为5月下旬。盆地东南部5月份的月降雨量为100-200毫米,西北部为75-100毫米。盆地西部和中部暴雨开始晚,雨量少,常有夏旱露头。在此期间,正如收获小春作物和在盆地种植大春作物一样,应特别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要播种。即使是阴雨天,也要防范小春收获物的发芽、霉变,做好抗旱保苗工作,警惕20以下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节气小而饱,是指小麦等夏季作物灌浆,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业谚语赋予了小满新的含义:“小满不满意,但他想一想”;"一个小人物是不满意的,但是一个大人物的种子无关紧要"。用“满”字来形容雨水的盈缺,并指出满了的时候如果田里没有足够的水,就可能造成田埂开裂,甚至种下水稻也不能种。因为“长夏小满插秧”,“秧冲小满谷落”,小满正是种稻的季节。流域夏旱严重与否,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种植面积。种植时间与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密切相关。
芒种
代表小麦等芒类作物成熟的节气,是反映农业物候的节气。到了芒播的时候,四川盆地的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和红薯的移栽也接近尾声。大部分地区中稻已进入返青阶段,秧苗翠绿,生机勃勃。“东风染三千顷,折鹭无处停”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此时田野的美景。芒栽季节,未移栽的中稻要快栽;如果再推迟,水稻的营养生长期会因温度升高而缩短,生长期易受干旱和虫害,产量也不会高。红薯移栽最迟要在夏至前完成;如果种得太晚,不仅干旱的效果会加重,到了秋来气温也会下降,不利于马铃薯的扩大,产量也会明显降低。这就是农业谚语“芒种忙种”的道理。
夏至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约需要14个小时。夏天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尽管白天最长,太阳的高度也最高。因为,表层的热量还在积聚
节气树阴,暑光。酷暑时节四川盆地平均气温26左右,已是盛夏。天气相当热,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全年7月中旬,在盆地东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期,对杂交水稻抽穗开花不利。除了事先在布局中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外,对已种植的也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能看到霜雪,相当于盆地早春的景象。酷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的季节。7、8月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经常会发生山洪,甚至引发泥石流。而盆地东部,夏季高温过后,往往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经常晴热,开始进入伏旱期。四川盆地,东旱西涝的气候,与农业丰收有很大关系。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抗旱抗洪,把危害降到最低。酷暑前后,四川省各地进入雷雨最多的季节。雷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常伴有大风、暴雨,有时还会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要注意防范。
大暑
暑意热。说明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来说,暑热节气是一年中盆地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炎炎夏日正是茉莉花和荷花盛开的季节,茉莉花芳香沁人心脾。天气越热越香,给人一种干净香的享受。高贵的莲花,不畏骄阳骤雨,早开晚聚。诗人称赞它“反映了荷花不同的红色”。生机勃勃的夏天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习习”显然把立秋和凉爽的天气联系在了一起。可见,立秋是凉爽的秋天的开始。由于纬度和海拔的差异,在初秋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同时进入秋季。按照春秋五日平均气温在10到22之间的气候学标准,除了那些北纬高海拔的地方,立秋还是在炎热的夏季,即使在东北大部分地区,此时也看不到凉风习习、黄叶飘飘的秋景。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8月份依然是一年四季的酷暑。气候统计显示,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才能入秋;在冬季常年持续或者没有夏季,春秋相连的高原山区,根本不可能说秋天什么时候开始。立秋后,四川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田间管理丝毫不能放松。水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防范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在流域东部和西部,要继续分别做好旱涝保收工作。在立秋后的盆地,虽然季节仍是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的金秋来临了。
热度结束
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出”是藏而终的意思,“出叔”是炎热的夏天过去了。总的来说,四川盆地的平均气温比初秋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日平均气温可能连续3天以上低于23,影响杂交稻开花。但由于盆地夏季高温时仍基本受夏季风控制,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尤其是在长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区,在夏旱持续的年份里,“秋虎”还是感觉比较厉害的。川西高原盛夏,秋意浓。海拔3500多米的地方已经是初冬,草枯萎,霜雪增多。夏季高温是四川盆地降雨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部多转变的前期。这个时候,盆地中部的降雨量往往是一年中的第二高点,比炎热的夏天或白露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两季农田用水,必须做好这一时期的蓄水工作。高原夏季至秋分将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四川盆地也是收获中稻的繁忙季节。一般盛夏季节盆地内日照仍较充足,盆地西部除外,雨天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铃形成。但是,再过几年,就像杜甫说的“三伏时节已过,烈日转雨”,秋雨会早早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每一个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抢丰收,抢太阳。
白露
露水是地面或近地物体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形成的水滴。所以千禧年其实是天气转冷的标志。在我省流域的二十四节气中,白露具有明显的降温快、开始下毛毛雨、日照骤减的特点,深刻地反映了夏季向秋季的季节转换。流域全年白露期间平均气温比夏季低3左右,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陆续降至22以下。按照四季的气候学标准,时间序列开始进入秋季。流域秋雨多发生在白露至初霜前,岷江、青衣江中下游最多,流域中部相对较少。“虐千年,日走滑路”的农业谚语,虽然不能以千年当天是否下雨来做天气预报,但一般在千年节前节后总有一段持续的阴雨天气;而且此后流域降雨呈现强度低、雨天多、持续降雨的特点。相应地,盆地白露期的日照突然比盛夏减少了一半左右,这种减少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季节的上述气候特征不利于晚稻抽穗开花和爆桃,也影响中稻的收获和晾晒。所以农业谚语中有“白露里天晴,粟白如银”的说法。只有充分了解白露的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才能减少或避免秋雨的危害。另一方面要利用雨水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小满、夏至之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不要错过好机会。
秋分
秋分是一个代表季节变化的节气。在这个秋日,太阳位于经度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此时,四川盆地气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来自南方的冷空气与逐渐减弱的暖湿气流相遇,导致反复降雨降温。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已降至0以下,已经可以看到羊群漫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的壮丽雪景。入秋后,四川省降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和大暴雨很少出现。然而,雨天的数量增加了,经常是连续下雨,夜雨的比率很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池夜雨涨》,形象地描绘了四川秋季雨夜的气候特征。四川盆地和凉山州秋季多雨潮湿,对秋收、秋耕、秋种影响较大。要抓阳光、管墒、防涝,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少、土壤墒情好的天气条件,不失时机地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在古代,露水被认为是寒冷天气的标志。中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到秋天寒露时,已是“露气而寒,化凝为霜”。此时,四川省的气温还在继续下降。盆地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但最低温度可以降到10以下。川西高原除少数山谷和低地外,五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按气候学四季划分标准,已是冬季。千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大相径庭。常年寒露期间,流域降雨量也逐日减少。盆地西部大多在20毫米左右,东部在30毫米到40毫米左右。降雨非常频繁,黄昏时分就下,影响了“三秋”的生产,成为我省流域的灾害性天气。伴随毛毛雨的气候特点是:湿度大,云量重,日照少,阴天多,此后雾日明显增多。然而,秋雨的严重与否直接影响着三秋的进程和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在晴天收获播种;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多种有效耕作措施,减少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雪是寒露前后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断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要注意预防。
霜降
初霜节气是指天气渐冷,霜降开始。在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在16左右,初霜冻日之前有三个节气。在盆地的南部山谷,只有在隆冬才能看到霜冻。当然,即使是同纬度的地方,由于海拔和地形的差异,地面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也不一样,所以初霜冻期和霜冻日数也不一样。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露水变成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冻露形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霜冻是指气温骤降造成的作物冻害现象,受害温度因作物、品种、生长期而异。要形成霜,地面或地面物体的温度必须降到0以下,地面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霜不一定发生在它发生的时候,霜不一定发生在它发生的时候。但由于霜冻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如果继续降温,很容易导致霜冻。初霜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挖红土豆。如果收获太早
立冬,水开始结冰,地面开始结冰”。人们常把刺骨的北风和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流域也出现了霜雪稀少的情况。所以在气候学上,“立冬”在各地并不固定为立冬,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五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这与当时的物候景观更为吻合。初冬的四川盆地仍处于“三秋”的高峰期,平均气温一般在12至15之间。雨已经停了。这种气候适合油菜移栽。生长期短、弹性强的小麦也要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强冷空气袭击多,气温往往下降幅度大。如果播种后气温低,出苗慢,邪气分布不足,就会影响产量。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野豌豆的生长已逐渐停止,应及时采收。西北盆地部分年份初冬出现早霜,为避免冻害,有必要及早挖坑。此时高原已是旱季,湿度迅速降低,风速逐渐增大,必须高度警惕森林火险。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四川盆地北部因小雪开始入冬。“荷花上无遮雨,菊花里尚有傲霜枝”,此时已是初冬。由于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了冷空气的入侵,降低了寒潮的严重程度,盆地明显“冬暖夏凉”。全年降雪日数不足5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很多。在过去,下大雪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是隆冬时节,也难得看到“吹开万株梨树花瓣”的迷人景色。因为冬季盆地表层温度始终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困难。偶尔看到天空“打着旋”,却看不到地上的“碎玉”。但是在寒冷的川西高原,一年四季一般都是10月份开始下雪。西北高原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部分高寒地区有全年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初霜冻一般出现在盆地西北部,需防范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肃、阿尔巴尼亚北部最低气温零下15左右,要做好牲畜保暖防寒工作。
大雪
“大雪”表示此时开始下大雪。四川盆地气候温和,冬季少雨少雪。
有大雪,平均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到4左右,降雨量只占全年的5%左右。偶尔降雪,多在1月和2月;地上的雪隔三五年就很难见到一次了。如果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大地,看到银装素裹的绿树,总是一种难忘的乐趣。“薛瑞兆丰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农业谚语。在北方,厚厚的一层松散的雪就像是小麦御寒的被子。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中的多四倍。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壤,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雪水的低温可以冻死和越冬地表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好处。而在南方,如果在雪后的晴天夜晚,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就会出现冻害,对豌豆、豌豆等作物造成一定损失。
冬至
冬至是天文学划分的节气,古代称为“短日”、“短日”。冬至日,太阳位于经度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在四川省,从日出到日出不需要10个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阳光直射区逐渐北移,使得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虽然太阳的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小于损失的热量,但地面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流失,近地面层的温度还没有降到最低,所以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冬至过后,虽然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但短期来看,白天还是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小于流失的热量,所以温度并没有马上升高。人们习惯从冬至算起九,每九天就是一个九。“三九”前后地面积热最少,天气最冷,所以有“三九之寒”之说!民间说法:1929年不敢开枪,3949年不敢在冰上行走,59、69年不敢在河边开柳,79年不敢在河上结冰,89年不敢吞,耕牛到处走。天文学将冬至视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显然为时已晚。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四川盆地只有6到8左右。然而,即使在川西南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在10以上。可以说秋平春平,一年四季没有冬天。
小寒
寒就是冷,微寒表示冷的程度。俗话说“九月寒”。“三九”多为1月9日至17日,也恰好在小寒节气。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再过几年,重感冒可能会比轻感冒更冷。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天,气温最低的节气是大雪!四川盆地冬天很温暖。隆冬1月,霜雪侵袭三峡东部,经常冰冻,最低气温在-10左右。但盆地北部最低气温很少低于-5,盆地南部低于0的低温也很少。四川省隆冬最冷的地区是川西高原北部,最低气温在-3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是四川省隆冬最温暖的地方。一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少数青少年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另外,逆温效应非常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都能长得很好。流域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非春季生产,也适合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动,生于南方”的柑橘,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气温高于15,流域大部分地区都能满足,亚热带植物几乎应有尽有。
大寒
和小感冒一样,大寒也是代表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现代气象观测记录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极寒不如小寒,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年最低气温仍会出现在极寒节气。在寒冷季节,一定的生长期需要适当的低温。小麦和油菜的冬性较强,通过春化需要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四川盆地冬季常年温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生长过于旺盛,提前拔节抽薹,大大削弱了其抗寒能力,容易遭受低温霜冻。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种种植,采取有效的促控措施,是赢得高产的重要环节。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芮炳诺”
本文概览: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种,表示春天季节进一步加强,气温不断回升,农作物开始生长。惊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节气,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下面是关于惊蛰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保持...
文章不错《惊蛰时节要注意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