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下册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

2、距今约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 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 ,过着群居的生活。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 和长江流域的 。

2、距今约 年的半坡聚落位于 ,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 、 、 ,饲养 、 ,还经常去 、 。

他们开垦耕地用 、 ,收割庄稼用 、 ,加工谷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之一。

其中,最早种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 ,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种植 ,饲养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 , ,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

几千年来, 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相传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 。

他还发明 ,开辟 ,使人们互通有无。

2、相传 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 发明了 。

3、距今约 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 和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 、 、 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

7、 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他采用 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民 , ,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 、 和

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

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 、 、 和 。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 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定都 。

并组建 ,制定 ,设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 。

夏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强大。

3、约 年,商部落首领 ,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 ,建都在 。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4、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迁到 ,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 。

5、商代, 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击败商朝军队,建立 ,定都 ,史称西周。

7、西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级贵族和平民可以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但不能转让和买卖。

农业上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 迁都 ,历史上称为东周。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 ,称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 , ,

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义在于:(1)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 的作用。

(2)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3)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4、夏商西周社会以 区分尊卑等级。

5、夏商西周时期, 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奴隶主要来源于

和 。

6、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 ,制定了严酷的 。

7、 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统治阶级通过

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 时期。

当时出现了 、 、 、 、 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其中最先称霸的是 。

2、 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上,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 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军在 打败晋国,楚庄王跌升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 时期。

晋国分裂成 、 、 三个国家,与原有的 、 、 、 并称“战国七雄”。

5、 称为“合纵”; 称为“连横”。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 ”。

2、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 的发展。

铁梨铧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3、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全生产成为可能。

4、“ ”、“ ”,反映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5、公元前356年, 开始变法。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 开始的。

3、 是铜、锡、铅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 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是“ ”、“ ”两部分。

2、“ ”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3、“ ”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张以“ ”教化人民,以“ ”治国。

5、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教得到发展的是 ,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 论整理成《 》一书。

6、请简述“百家争鸣”。

7、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 ”治国;法家强调用“ ”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 ”治,也反对“ ”治,他们提出“ ”。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两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于灌溉、分洪,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 称为编钟。

4、编钟的出现表明 。

请简述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公元前221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世界范围内,与秦汉帝国先后并存的主要有欧洲的 、西亚的 等古代国家。

与 的文明最为辉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秦国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4)秦采取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 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国家,定都 ,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请简述秦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公元前209年夏, 、 率先发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 。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

请简述秦始皇做一些什么来发展经济?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请简述统一文字的意义。

4、秦国以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公元前 年, 称帝,建立汉朝,定都 ,历史上称为西汉。

就是汉高祖。

2、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他建议汉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请简述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汉武帝通过颁布“ ”的方法削弱封国势力,其巧妙之处在于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

6、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设立 ;在地方将全国分为 ,称为“十三州部”。

7、 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公元前 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 出使西域。

公元前 年,汉武帝为了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是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为开始的。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交通线,因

而得名。

4、请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1、西汉前期,人们从“ ”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2、东汉时期, 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后人将他改进的纸称为“ 纸”。

4、公元 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5、 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著有《 》一书,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后世尊称他为“ ”。

6、 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并研制成全身 *** 剂“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后人尊称其为“ ”。

7、《 》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其中 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其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于 ,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佛教教义有利于 ,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引力。

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道教产生于 ,他是 与

的结合。

道教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3、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 为主, 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4、 撰写的《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5、秦汉时期, 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6、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生动展现出 。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 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 。

3、填表题

战役名称 时间 交 战 双 方 结 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第21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 ,而且 ,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3、请简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进步。

(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得到发展?)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填表题

项目 人 物 成 就 意 义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第24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请简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艺术特点。

2、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是 。

为什么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4、东晋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

其代表作是 。

5、请说一说顾恺之的绘画风格。

6、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

;是 而发展起来的。

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阳的 等。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 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 文化 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 方法 。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 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 口号 。P31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总结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 措施 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初一历史 复习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 经验 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重要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

★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

(14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融君博的头像
    融君博 2025年09月28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融君博”

  • 融君博
    融君博 2025年09月28日

    本文概览:初一历史(上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 2、距今约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 融君博
    用户092808 2025年09月28日

    文章不错《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下册知识点》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