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和““包子”的来历
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馒头”,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若问为什么?说起来,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将生活中人们比较普遍喜欢食用的“馒头”和“包子”的来历说个明白,开始需要从诸葛亮先说起。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帮被称作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当时世称的所谓“隆中对”。后刘备根据诸葛亮的建议和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了荆益二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据相传,就在孔明诸葛亮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诸葛亮率军进军西南,去征讨孟获,在横渡泸水(一名泸江水),即在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时,其时间正值农历五月间,即诸葛亮《出师表》“五朋渡泸,深入不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农历五月间,夏季炎热了,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瘴气太浓”,不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万万没有料到出现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经过苦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头形状蒸熟了,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死亡和患病者。这样一来,泸水周围百姓们,就传开了,说诸葛亮下令做的人头形的“馒头”可避瘟邪,并且由此开始,生活中,人们就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
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
然而,更为有趣的是:在《爱竹淡淡薮》一书中载:“宋趄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笼饼》诗称赞,对其诗还自作注释;其《笼饼》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
“馒头”原本就是“包子”
古代的包子并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见,唐人就把它叫做“笼饼”。古人把面食统称为“饼”,如汤面叫做“汤饼”,上笼蒸熟的面点就叫“笼饼”。陆游有诗云:“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其下作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
宋代已出现“包子”之名,但“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明代《水浒传》的二十七回中,武松路过孙二娘的酒店,点了二三十个包子。“那妇人……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放在桌子上。两个公人拿起来便吃。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可见当时的人依然称包子为“馒头”。不过,古人为了不杀人祭天,而创造了包子;孙二娘为了卖包子,却把人杀了做馅,想来也颇为讽刺。
“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到清代才渐渐分化。《儒林外史》第二回写道:“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杠子火烧。”这里的“馒头”才真正是没有馅的馒头。现今的吴语区还时常把包子称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似温柔”
本文概览:馒头”和““包子”的来历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馒头”,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
文章不错《馒头和包子的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