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大事例------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2月14日,荣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感动中国2016屠呦呦颁奖词
一、出生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名字出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二、求学
1935年送入幼儿园。
1936年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1948年2月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
1951年考入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 ?,专业是生药学。
三、科研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6年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6年1月,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
扩展资料获奖记录
1、2020-02-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2、2019-10-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3、2019-09-17共和国勋章
4、2017-01-09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2016-03-25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6、2016-02-14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年度人物
7、2016-01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年度中国中医药新闻人物
8、2015-10-05诺贝尔医学奖
9、2015-06沃伦·阿尔珀特奖
10、2011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
11、2009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12、2004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
13、2003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
14、2002首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
15、1987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百度百科-屠呦呦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效果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磨华”
本文概览:科学利大事例------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
文章不错《科学是利大的相关人物》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