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是先有大篆而后有小篆,你了解一下吧:
金文后到秦以前的文字称为籀文,又称大篆(如:石鼓文)。秦统一文字后的称为小篆。中国文字的演变为: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篆(大篆、小篆)-汉隶-唐楷-行-草。
篆,古代汉字的一种书体。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文字,罢与秦文不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籀,也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在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和规范,著大篆15篇,世称《史籀篇》。《史籀篇》是一部字书,形态与古文大篆略异,主要用于识字启蒙,规范天下文字。籀文虽被定为标准文字却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文字乖形”,只有远在西陲的秦国将籀文相对独立地承习下来,并对后来文字的改造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
故太史籀所作为大篆,李斯所作为小篆。后世在称呼大篆、小篆时,因它们书体接近,且有传承发展的历史,便合称为“篆籀”。
小篆是从大篆变化和创新而来,区别主要在起源时间、形体特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
1、起源时间:大篆起源于西周后期,是由古汉字演变而来。小篆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基础上简化演变而来。
2、形体特点:大篆的线条像“纺锤”,饱满厚重,沧桑老辣,充满了金石之气。小篆的线条像“玉箸”,圆润饱满,粗细均匀,左右对称。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
3、历史意义:大篆是在先古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没有形成规范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小篆是对大篆的形体简化和笔法创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书芹”
本文概览:篆书是先有大篆而后有小篆,你了解一下吧:金文后到秦以前的文字称为籀文,又称大篆(如:石鼓文)。秦统一文字后的称为小篆。中国文字的演变为: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篆(大篆、小篆)...
文章不错《篆书是先有大篆还是先有小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