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一般西门最严 东门(清华东门朝南开)次之。建议从西北门或者南门或者东北门进。
清华大学校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大、圆明园,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清华园原为皇家园林,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校园总占地面积392.4公顷(校本部306.0公顷,不含附属医院),总建筑面积198.1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率54.8%,拥有树木1152种,其中乔木4.5万株,灌木18.8万株,百岁以上古树240棵;公共教室面积5.3万平方米,教室276间,学生公寓共45万平方米,1.39万间。
校园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1950年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为当年国学研究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而立,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西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
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西直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今闻名的地方。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西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西垣北侧的一座城门,主要包括西直门城楼、西直门箭楼和瓮城,西直门地区附近有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西城区人民法院、西直门外百货商场、北京市技术应用研究所、西区邮票公司、六必居食品公司等。
西直门简介:
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元朝时西直门被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刘秉忠为西直门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
至元二十二年完成,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天元顺帝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大军攻占北京城,为了防止北元的反扑,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后改名西直门。
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史书中曾有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大风毁坏西直门城楼的记载。
清朝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西直门至颐和园之石路,同时修缮西直门城楼,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1950年西直门城楼、箭楼及瓮城曾修缮,现原址现已辟建为路。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幼丝”
本文概览:清华大学一般西门最严 东门(清华东门朝南开)次之。建议从西北门或者南门或者东北门进。清华大学校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大、圆明园,是中国最...
文章不错《参观清华从哪个门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