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
及其意蕴
教师:王 伟
前 言
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 纪》在中国文学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从文学视角来看,其中有许多文学名篇,《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便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鸿门宴》中,在表现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塑造了刘邦,项羽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此我们将从宴会中的刘邦,项羽座次方位问题入手分析其内在意蕴.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史纪·项羽本纪》
范 增
项 王
项 伯
沛 公
张良(侍)
一,项羽"东向坐"及其意蕴
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故宗庙之祭,太祖之位东向.即支际流亦宾东向,主人西向."
——《史纪会注考证》
可见"东向"是宾主座次中的尊位.
1,项羽居尊位的原因.
①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
②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
③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2. 对项羽性格的表现
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的性格特点.
二,刘邦北向及其意蕴
"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
——如淳《史记·会注》
表明:南向是君位,北向是臣位.
1,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
①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②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对刘邦性格的体现
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的性格.
三,张良—鸿门之上的智者
[提出问题]:在明了刘,项二人的座次方位及其内在意蕴之后,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这样座位安排即给足了项羽的面子,也挽救了刘邦,显然这样的安排不是随意为之的.那么,这究竟是谁的杰作呢
[初步推测]:是张良的幕后操纵张良借项伯之手而安排的.更加突现了他在秦末汉初的时代风云中仙风道骨,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
四,范增—鸿门之上的怒者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众所周知,这是《鸿门宴》中排的座次。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不惜笔墨详细叙述各人的座次?原来.我国古代对座次很有讲究。室内的座位以朝东方向为尊,其次是朝南方向,再次是朝北和朝西。按说,刘邦是客人,理应居尊位。但当时,项羽在鸿门驻有四十万大军,自以为兵强马壮,对只有十万人马的刘邦不屑一顾,并要兴师问罪。因此,这座次安排既反映当时项羽和刘邦实力的对比,也表明这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2工O
由于古代室内座位以朝东为尊,因此,“自坐东向’往往成了狂妄自大的一种表现。战国时期,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赵括的母亲便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宜做大将,原因之一是’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坐,军吏无敢仰视之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说赵括一当上大将,就坐在朝东的尊位上,接受僚属的朝见,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用食来敬神,表明“礼”是极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礼是以个人的文化学识与心性修养为基础的。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好场合,莫过于集群宴会了。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礼记·内则》),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便是食礼。而中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史载,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就缘于他于沛县令的“重客”群豪宴会上旁若无人“坐上坐”。当时还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这种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饮食基础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制的历史演变而有时代的不同。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夜亦文”
本文概览:《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及其意蕴教师:王 伟前 言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 纪》在中国文学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从文学视角来看,其中有许多文学名篇,《项羽本纪》中的《...
文章不错《鸿门宴中的座位排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