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简答题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简答题答案参考如下:

我们党***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初中政治历史简答题技巧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中考

解析:

权利是指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实施一定行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资格.

权力则是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

两者的区别有5点:

1、权力的主体限于国家机关和组织,公民不可以成为权力主体。而权利的主体除了国家机关和组织外,还可以是自然人。

2、实施权力的行为属于国家行为,享受权利的行为不属于国家行为;

3、权力是法律所确认的权能和支配力,而权利是法律所赋予的自由和利益;

4、权力的实现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权力行为,不峄相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为转移,具有单方性。而权利的实现一般取决于义务人的行为,不具有单方性。

5、权力不能自由处置,否则行为人应承担法律责任,而权利可以自由的放弃或转让。

法律上的权利与权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一般而言,主要表现在:从主体上来看,权利的主体是个人或一般集体(不包括国家机关),而权力的主体是公民全体、国家机关;从意志关系来看,权利强调权利人自身的意志相对自由,而权力则强调意志的服从性;从内容上来看,权利的内容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生活的,而权力的内容则主要是政治的;再次,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权利推定,即“法不禁止即自由”。而非有正当、合理而充分的理由,权力不得推定,即“法不允许即禁止”;最后,权利一般与机构和职位无关,而权力则与机构和职位相联系。同时,法律上的权利与权力又有密切的联系。权力都是直接或间接源于公民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在权利与权力关系领域,权利是权力的基础和源泉。权利与权力可以而且事实上经常互相转化。一方面,权利转化为权力,权力是为了权衡、协调、界定、确认和保障实现权利而设置、而存在、而作用;另一方面,权力在反作用于权利时,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形成和改善权利关系,使某些主体取得或让予某些权利,这就是权力转化为权利。但如果滥用权利则形成膨胀的权力,或者滥用权力形成不恰当的权利;侵犯、剥夺社会民众的权利则扩大公共机关或某些官员手中的权力,或者扩张、滥用手中的权力,扩大自己享有的权利,这些都属于权力对权利的异化和背离。所以,权力主体既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要防止公民权利的滥用、法定义务的违反,以维护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公民来说,他一方面要尊重、服从权力主体合法行使权力,另一方面,他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监督权力主体依法行使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或违法行使。由此可见权力一旦形成便同公民权利结成一种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

权利,指法律上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占有、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也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的行为或抑止一定的行为。前者如买卖合同中,买方有权要求卖方音乐会商品,卖方有权要求买方支付价款,后者财产所有人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作出妨碍其先例所有权的行为。

权力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另一种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即职权,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与权益

民法作为私法,可以说就是一部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法。从特征上讲,权利是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利益,利益是权利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利益都能表现为权利,比如死者的人格利益。因此,完全用利益来概括权利并不准确,权利是指那些被法律所确认的类型化了的利益。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民法通则》第5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保护”的规定中,才采用的权利和利益的概念,而没有使用民事权利的概念。

区分权利与利益,在面对侵害死者名誉权等有利益而无权利的案件时,就很容易在理论上找到一条正确的思路,即不意味着不是权利的利益就不能受法律的保护。所以有学者主张在侵权法上对权利采用广义理解,即包括利益,将那些通过单行特别规定得到保护的法律状态也视作权利,扩大侵权法上的损害赔偿保护的范围。由于我国民法主要大陆法系影响,将侵权行为法列入传统债法体系当中,而没有像英美法系一样,采取侵权行为法独立的立法模式,因而,在研究侵权行为时,往往容易忽视权利与权益的区别。

政治:要答好这类题,基本都要做到三点:一是分析材料,找出关键信息;二是要明确答题的方向,看看是属于哪一类型、哪一部分内容的题目,与课本的那些基本道理、观点有关;三是整理答案,分清层次,找出这一类问题有关的知识点。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答题的方向,方法有三:一是找材料中的关键词,看看与课本的哪些基本道理、观点有关;二是看材料后面的问题,辨清答题的角度;三是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看看与课本的哪些知识有关。一般情况下,利用这三种方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确定答题的方向。

历史:

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有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原因是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夕,已从其发展的顶峰“康乾盛世”跌落下来,国势日衰,整个封建制度日暮途穷。自嘉庆以来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拮据的衰败道路。国外原因在这时候的欧美各主要国家却已进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衰弱落后的封建中国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重要目标。英国资产阶级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正是他们不断向外掠夺殖民地的必然结果。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答: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经济根源)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4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

答: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是统一国家的基础,建立法制,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负面影响是文化的大毁灭,对知识分子的大摧残,禁锢人们思想,是知识的大倒退。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融君博的头像
    融君博 2025年10月22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融君博”

  • 融君博
    融君博 2025年10月22日

    本文概览: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简答题答案参考如下:我们党***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

  • 融君博
    用户102202 2025年10月22日

    文章不错《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简答题》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