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类
入门:《苏菲的世界》、《哲学的门槛》、《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渐进:罗素 《西方哲学史》 梯利《西方哲学史》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贝克莱》→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中华书局)
原典:柏拉图,《理想国》→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
简介:学习哲学无疑是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苏菲的世界》是最为经典的哲学入门级书目,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故事性的风格,以哲学最根本问题为核心的 《哲学的门槛》、《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当你读完上述其中一本后,学有余力,可以尝试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大体了解中西方哲学的最佳读物。当然,你可能会觉得罗素的个人风格过于明显,那么梯利的这本严谨的、学术气息浓厚的《西方哲学史》想必会得到你的青睐。如果你对某个哲学家特别着迷,如贝克莱,想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概况,可以试着去图书馆借阅中华书局推出的这套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绝不会让你失望。如果你读完了这些后仍然意犹未尽,那么可以尝试接触你喜欢的哲学家的原典,即经典原著,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休谟的《人性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等。它们的封面的最顶部会写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行字眼,找到这个系列目录,你会发现有数百本外国思想家的经典原著,闪耀着人类理性精神的光辉。在此再次强调一下,当你学有余力的时候方可深入研读,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哲学的道路上,君可缓缓行矣。
二、社会时事类
《伦理学的邀请》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书系·大学之旅系列
《现代日本》 英 克里斯托弗·戈托-琼斯著 译林出版社→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定西孤儿院纪事》 杨显贵
《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民主的细节》 刘瑜→《观念的水位》
《总统是靠不住》 林达→林达作品集
简介:人是社会性的人,人需要在群体中发现自我。《伦理学的邀请》作为伦理学的经典书目,会从理论高度告诉你为什么要遵守社会道德、为什么要为他人着想等一系列伦理学最基本的问题,相信会对你大有裨益。北京大学推出的这套培文书系·大学之旅系列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包括 《哲学的邀请》、《人类学的邀请》、《政治学的邀请》等12本书籍,试着读一读,让自己活得更有深度,更有内涵。译林出版社推出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涵盖了当今的各个学科你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其特点一是权威,由国外该领域最顶尖的专家执笔;二是中英对照,增进其科学性,很有英式严谨的风格。熊培云、刘瑜、林达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时评类作家,他们的文章通俗易懂,可读性高,又具有思想深度,能够客观、多角度地审视这个社会,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而且他们在文章中会提及他们曾阅读过的书籍,如果你喜欢这个作家,不妨追随他的足迹,从而构建自己的书单。
三、科普类
《科学究竟是什么》 英A·F·查尔莫斯 著
《量子物理史话》 曹天元
《生命是什么》奥 薛定谔著→生命系列→第一推动丛书
原典:《笛卡儿几何》→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A。F。查尔莫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部优秀的科学哲学教科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尤其是波普尔的证伪理论,似已成为当下一种必备的理论知识,无论你是学文亦或学理。曹天元的《量子物理史话》兼顾趣味性与科学性,虽然名字看起来挺高大上的,不过正如作者所说:只要你拥有高中基本的物理知识便能看懂。湖南科学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系列有三十余本,是科普的极佳读物。如果你想尝试挑战自己,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绝对是你的最佳选择之一。诸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的论文原稿都能在这里找到,内容较为艰深,请量力而读。
四、历史类
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吕思勉:《中国简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胡适:《中国人史纲》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约翰·赫斯特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简介: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坚持认为,中学生最应该读的书籍之一便是历史类的书,它能让你出口成章,各类史料信手拈来,成为一个丰富有趣的人。即使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而言,对你的成绩也是大有裨益,历史成绩自不必说,又有多少次我们在语文写作中提笔无言,遭遇肚子里没有任何墨水,没有任何例子的尴尬。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好书,上述书目除《明朝那些事儿》外,皆为学界公认的经典名作,费正清、吕思勉、钱穆、黄仁宇、胡适这些人想必不用我多做介绍,你可以挑一两本正史阅读,建立对历史的整体感知。然后你可以选择一些通俗读物,除这里所提及的《明朝那些事儿》外,诸如《李斯与秦帝国》、《高铁风云》等都不妨一读,培养自己对阅读历史的兴趣。
五、文学类
中华古典:《世说新语》 刘义庆→中华经典名著 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东周列国志》→中华书局十大畅销古典小说系列
外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
现当代著作:鲁迅、沈从文、老舍、郁达夫、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
侦探小说:东野圭吾→柯南·道尔→爱伦·坡
好书一起读(96):归纳逻辑
励志类励志类书优点1.励志书可以在你成功的道路上帮助你,也是畅销书。2通过这些书,你能懂得,成功靠的使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3.一本好的励志类书意义除了是给出版社和作者带来经济利益,更多的是让读者对某个热点产生兴趣。比如现在的国学热/股票热……提升自我类自我提升类书,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你,可以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成长的道路上,这是必不可少滴,关于专业相关的专业是你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技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好它,才能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人们总是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闪闪发亮
在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候,逻辑非常重要。逻辑分为两种,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
各种逻辑学书籍里都用很大篇幅介绍了演绎逻辑,因为演绎逻辑有固定的模式,而且保真。例如「每个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三段论,模式是固定的,而且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一定为真。
但逻辑学书籍里介绍归纳逻辑的篇幅往往很少,因为归纳逻辑不保真。例如「已经观察的1000只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全部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归纳推理,即使前提为真,也不可能保证结论为真。
有一个著名的「农场主假说」,农场中的一只聪明的火鸡发现,每天早上农场主都会来喂食,它把这归纳成真理「早上必有食」,但有一天早晨农场主没有喂食反而把火鸡们全捉出去杀了。这说明我们不论观察多少次,总次数始终是有限的,永远无法根据已有的有限次观察,准确地推出下次会发生什么。所以说归纳不保真。
但归纳仍然是有用的,归纳是一切科学的基石。演绎虽然保真,但如果只依靠先验的真理,永远无法推出知识。先验的数学和逻辑学永远为真,但光靠它们无法达到解释、预测并指导生活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依靠归纳推理,把观察到的知识拿来作为材料,来开展推理,得出一套理论。
这些理论能保真吗?当然不能,因为它们是归纳出来的。但为了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又必须用它。而且有一套方法,能让归纳得出的理论越来越接近真理,这就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对观察到的大量现象,我们提出一个「假说」,这个假说必须是可证伪的,而且能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并预测以后当在某种情况下发生某件事情时,会导致某个结果。这样人们就可以做实验,来验证它,注意,假说永远无法被证实,它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条件下的实验中,因为「始终没有被证伪」而让人越来越觉得可信。为什么无法被证明?还是那个道理,无论做多少次实验,本质还是「有限次数的现象」,推不出「下次会怎样」。
对同样的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提出很多种假说来解释它们,什么样的假说会被认为是「最好的解释」呢?它应该具备一些特征:可以证伪,样本可靠,置信度高,简单。所谓可以证伪,是指有明确的「如果出现了某种现象,这解释就作废」的表态,同时提出解释的人要有「我的解释可能是错的」的自觉,随时欢迎被指出反例,如果被指出反例,就承认「我的解释错了」,这种自觉正是科学能不断发展的原因所在。所谓样本可靠,就是样本数量要足够大,而且样本要有代表性,在统计中就是用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避免因为样本数量过少,或者样本同质化严重,得出错误的结论。所谓置信度高,就是既然是抽样统计,不能穷尽一切,就只能得出一个估计的结论,并得出对这个估计有多大的把握,在一定情况下,可能知道「我有95%的把握认为它怎样怎样」就足够了,比如一桶豆,随机拿出一百个,里面有九十五个是红豆,那我可以认为「我有95%的把握认为下一次拿出来的是红豆」,这个百分比越大,我们就越能相信反复出现的现象接近真理。所谓简单,就是「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对同一组现象的两个不同的假说,具有相同的解释力,则我们采用简单的那个。
归纳推理既然是基于经验的,在彻底的怀疑论者面前,就一定是无法自证的。因为彻底的怀疑论者可能怀疑,你怎么证明你的大脑不是「缸中之脑」?所谓缸中之脑,就是说你实际只是一个大脑,放在培养皿中,与计算机连接,你的一切感官体验,都只是计算机模拟出来让你的大脑感知到的,你以为你看到了花草树木,触摸到冰霜雨雪,实际都没有,你既没有眼睛和手,外面也没有那些自然景观,有的只是你的大脑和计算机输给你的信号。你是没有办法证明「我不是缸中之脑」的。所以一切归纳推理都基于一个起点,即我们相信我们的感官,我们相信我们感官看到的是事实。以这为起点,我们才能开始推论,而且我们也不该要求别人的归纳推理保真,因为这玩意先天就是不可能保真的,只要它能被证伪,而且经过很多次各种实验也没被证伪,就可以暂时把它当真理来用,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进步,生活才能变好。
所以,在我们的思考和讨论问题中,只要是满足上面说的原则的归纳推理,就完全可以拿来用,不用担心这个推理你无法保真,如果只有能保真的推理才可以用,那一切归纳都该被禁止了,只有演绎才被允许。演绎推理的好处是每一步都保真,每一步都扎实,但如果只用演绎,「知识」就永远无法介入,能对人类的生活指导就非常有限,接受经验的介入,科学才能有巨大的发展。
写这篇的背景是我近一阵苦恼于「什么样的归纳推理是有力的」的问题,因为自己给出观点,自己要担负接受质疑和给出论证的义务,如果推理的逻辑力不强,论证就不可信,对观点无法给出有力的论证,就是发言不负责任,这可不好。之前学过的形式逻辑,都是演绎逻辑,但正如上面所说,光用演绎逻辑会力不从心,因为知识无法介入,用归纳推理呢,又担心「这归纳逻辑有力吗」,担心犯以偏概全之类的谬误。在这种苦恼中,我读了一些哲学书籍,终于明白了这属于哲学中「认识论」分支的问题(找到你所困惑的问题属于什么学科非常重要),读了《当代知识论》一书,终于明白「归纳的方法」是一个仍有争议的问题,不像「演绎的方法」那样已有定规。通过对《当代知识论》和《科学究竟是什么》,及一些统计学书籍《漫画统计学》《统计陷阱》《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的阅读,终于对「什么是有力的归纳逻辑」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书籍里,个人推荐《当代知识论》的第7章、《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第4章、《漫画统计学》的全书。另外,《统计陷阱》中列了一些媒体常用来误导人的统计数字,例如「被平均」之类。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幼凝”
本文概览:一、哲学类入门:《苏菲的世界》、《哲学的门槛》、《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渐进:罗素 《西方哲学史》 梯利《西方哲学史》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贝克莱》→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中...
文章不错《有哪些书适合高中生的阅读写作》内容很有帮助